这些学校天文台没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来自《这些立在学校楼顶却无人问津的神秘大球,到底是哪里来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我看来这些学校天文台没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外,天文台在设计理念上,就不大适合初学者,而是一种较为专业的观测平台

对于入门爱好者来说,最好的装备永远是双筒望远镜,它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尺寸重量也不大,价格上也不算特别贵(相对天文望远镜来说)。它的视场比较大方便寻找天体、了解星座,同时还是正像符合人的一般经验。它不需要诸如赤道仪经纬仪这样的东西支撑,只需要用手拿着即可观测。方便携带,适合带到光污染较少的郊区进行观测。

而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是一件有较高门槛的事,用某位天文圈前辈的话来说就是,天文望远镜不是电视机打开就能看,而更像是钢琴,要多弹才能用的顺手。天文望远镜在拥有较大口径的同时,也拥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它不可能拿在手上使用,而是需要赤道仪或者经纬仪进行支撑,并通过它们调整望远镜的指向。天文望远镜视场一般不大,寻找想要观测的目标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可以使用GOTO,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怎么用GOTO也是要学习的)。以上还只是考虑目视,如果涉及天文摄影,那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没有几个月的学习和实操估计是入不了门的。还有一点便是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且精密,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故障,维修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想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一些使用双筒望远镜或者道布森式望远镜(一种为方便目视观测而使用简易经纬仪的大口径反射望远镜)的天文观测活动,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有条件去光污染低的郊外最好,没条件在学校操场也行,甚至在有诸如月食这样的天象出现之时,肉眼观测都行。而这种天文台反而不是优选,因为它操作过于复杂,光这个门槛就足以吓退学生,甚至导致学校的老师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

但还是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由专业的老师负责设备的管理、使用以及教学,这样反而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上手这些复杂专业的设备,也能更好的发挥设备的性能与优势。但其复杂度估计是没法让现有的老师去兼任的,可能需要一名专任老师。但很不幸的是我们现有的教学科目里面,不论是主科还是副科,都没有天文(只有一些少量的天文知识被放到了地理里面,还有一部分知识被放进了物理)。只能看学校有没有精力为其开设校本课程,但就我当年就读的高中来说,是没有的(是省重点,也有天文台,但那个天文台从来没有用过,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

不过倒也不必为学校天文台的没落而感到太过悲伤。前面所提到的一些不需要天文台的观测活动,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老师过多介入。学生自发组织的天文社可以自发吸纳对天文感兴趣的学生,并自发的在课余时间组织观测活动。另外,学校是一方面,家庭是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有兴趣,趁节假日带着他去郊外转一转看看星星,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最后附一张我自己(正在拍平场且布线极为不雅)的设备,是最基础的入门款。以及一张曝光时间不够且后期处理不算太好的作品(在郊区,和上图的设备不是一个时候)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