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部落
2019年5月31日至6月6日,由中国探险协会与和田万方乐奏旅游集团共同组织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首秀之旅,我作为民族方面的专家参与此行。
6月2日一早,我们一行9人分乘7辆越野车向大沙漠进发,途经中国最小的佛寺,大家兴致勃勃参观了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古代佛寺。它面积仅 4 平方米,坐北朝南有一莲花坐佛。佛的头部、双手已失,寺内墙壁绘有精美的壁画。
车队继续出发,从于田县走315国道抵达民丰县,从民丰县到位于沙漠边缘新建的达里亚布依乡有90公里专门修建的柏油路,交通非常方便。车队到了新建的达里亚布依乡,全部7辆车在此做进入沙漠的准备,主要是给轮胎放气,司机们都用表测量着,这是个技术活。
准备工作完毕,车队正式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发。我和马辉还有医生王晓磊做4号车,司机师傅刘青山是沙漠行车老手。刚一进沙漠,我们就听到了头车张耀华领队发来的指令:“我是领航员,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无人区,5天时间我们不离不弃。”随之,迎接我们的是一望无际连绵不断的沙丘,陆地巡洋舰载着我们像在大海里航行一样,一会仰起头向天上冲,一会低下头向下扎,一会向左45度倾斜,一会向右45度倾斜,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起初我有些不适应,刚适应车就冲出了这个难走的沙漠地段,来到了克里亚河东岸。这里的泥路因刚刚结束的“环塔赛”,使路变得坑坑洼洼。好在路边两侧的风景特别漂亮,绿绿的一人高的芦苇相间着大片的青草,大漠特有的胡杨树时不时可见,在大漠深处有这麽一片绿洲,真是大自然的恩赐。
沿着克里雅河东岸颠簸了近两个多小时,我们到了一户百岁老人的住家,也是我们当晚的露营地。他的孙子在这里留守,这里有个小小手压水机,解决了吃水问题。没想到,我们还有辆打前站的车已经在这里开始做饭了,大厨叫李东海,大伙都亲切的叫他“龙王”,也是个沙漠拉力爱好者。在刚刚结束的“环塔赛”中他是专门提供救援的。他的厨艺真高,一会就炒了好几个菜,大伙就着馕喝啤酒,在沙漠深处开怀畅饮,别有野趣。
于田县有一条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廊”,名为“达里雅布依”中国地图册上标明的“通古孜巴斯特”(野猪活动的地方),当地汉语称为“大河沿”,久居着克里雅人,被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达里雅布依乡境由南向北倾斜,驻地以南北为南为克里雅河为高沙丘环抱呈带状;驻地以北属克里雅河散流区,地势平坦,多有小沙丘,四周为新月形沙梁。平均海拔1230.5米。达里雅布乡境内气候十分干燥,风沙频繁。克里雅河下游流经全境,消失在沙漠腹地,沿河形成平均5千米宽的绿洲带。
相传400年前,于田绿洲古老农区的木尕拉、喀鲁克一带的农民寻找草场,顺克里雅河北下,发现这里水草丰茂。他们先后在克里雅河两支流流域落户。西支因河流两岸流程远,面积大,有15户牧民生存在这里,东支因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仅有8户牧民居住。随后由于岁月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代盖”(意为河东的意思)和“盖尔普”(意为河西的意思)为名的代代以放牧为生的两大家族。
久居在大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人,一户人家,一片胡杨,一群羊,一口井,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体魄健壮高大,性格豪爽,淳朴。其外貌、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与于田县城维吾尔族人基本一样。尽管交通不便,两地结亲通婚的不少。由于地区偏隅,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独特的生活习俗。
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的房子是胡杨、红柳枝排扎而成的。先做好地基,用胡杨枝干做成支架,用红柳枝编织成墙体,然后将和好的泥巴糊抹上去。还有的用胡杨木排列而成木屋,门由大的空心胡杨一分二做成。这里是路不拾遗,家家不锁门,来了过路人,即使主人不在,可以自已动手烧水、做饭,可以吃完就走。乡里牧民的吃食较为简单,以“库买西”(用碳火灰沙,烤出的在饼)、肉、茶为主,用火塘代锅灶,做饭不用锅,而是独特的“炉灶”。
在达里雅布依乡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驴、马、骆驼、现在有些条件好的牧民还有摩托车。
我们来到原乡政府的招待所(原来的乡政府已经搬到沙漠边缘了),放下行囊,在万方乐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克里亚人的民宿,它保持了维吾尔族民居的特点,民宿干净、整齐。我们到村里其中一个小卖部看了看,里面东西还挺多。2016年拍摄《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时,这里只有一个小卖部,现在一条街有六、七个小卖部了。克里亚人对我们非常友好,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你进了他的家门,都微笑地迎接你。我们去了一个小饭馆,里面躺着一个老人,我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也友好地向我们点头微笑。老人家的儿子还拿出来相册让我看。我们在村口一户人家看到,妇女们正在做达里雅布依特有的库乃奇--一种用热沙子烤的大肉饼。据说,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村民们还杀了一头羊,正在自己的土灶里烤全羊呢,准备篝火晚会上用。
晚上,在村口的沙漠上,我们和克里亚人一起过欢快的篝火晚会,大家吃烤全羊、库乃奇喝着啤酒,晚会由央视名嘴潘军主持。由我们先表演节目,沈老师唱了一个花儿,我唱了一个蒙古族歌曲,马辉朗诵即席创作的诗歌,乔老师朗诵了古诗词,最精彩的是我们一个年轻的司机,表演的“艳舞”,既像傣族的,又像肚皮舞,关键是他始终蒙着脸,大家笑的前仰后合,村民们也开怀大笑。后来才知道给他灌了4瓶啤酒,醉的刚刚好,才敢上去放肆地跳舞。高潮还是村民们表演的节目。他们有冬不拉弹唱,有维吾尔族舞蹈,姑娘们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小伙子们也换上了新衣服。挺奇怪的,白天见不到什么人,到了晚上一下子来了好多人,还都是年轻人,老人只有一两个。最后是麦西来普,也就是大家跳。我们和村民一起跳他们的民族舞蹈,欢呼声,喊叫声响成一片。一直到深夜联欢晚会才结束,我们和老乡们依依不舍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