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高端芯片,卖不掉了

500

2023年的MCU市场,除了卷,还是卷。

原厂可以降价无底线,贸易商亏本卖也成了常态,曾在缺芯潮期间暴涨几十倍的ST的 MCU,也在去年开始价格倒挂,甚至到了去年下半年,连高端的H7系列都撑不住了,开始倒挂。

ST的MCU在去年经历了什么?人人都喊国产替代,ST的中国市场现在怎么样了?它过得还好吗?

01

MCU内卷

ST 高端系列也开始倒挂了

2023,可以说是MCU的内卷之年。

国产芯片卷得腥风血雨,原厂MCU定价能低到5毛;贸易商则让利亏钱也要出货、前两年暴涨几十倍的ST MCU也在去年被“卷”成了价格倒挂。

从“年度最佳理财产品”到价格倒挂没人要,ST的MCU到底发生了啥?

MCU曾在缺芯潮时风头无量,ST的MCU更是涨价先锋,当时很多人吐槽“涨得比深圳房价还快”。此一时彼一时,MCU行情的转折从2022年6月开始,那时恰逢上海解封,一年多的缺芯行情来到转折点开始走弱,跟随大行情,MCU的价格也开始普遍跳水。ST的典型32位MCU STM32F103C8T6在2022年5月还是45元,到了7月已经只有13元,替代的GD芯片则从5月的12元跌到了7月的9元。

到了2022年下半年,ST通用MCU的价格虽然持续下降,但是幅度较小,如01、03系列的价格都算稳定,整体交期也尚未见明显缩短,而国产MCU已经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

时间进入2023年,2月台系厂商盛群针对贸易商全面调降MCU报价,又给MCU市场添了一阵寒气,ST通用料开始出现客户比价,到了4-5月开始出现价格倒挂。此时ST的需求主要来自工业与汽车,个人电子与消费品已经开始疲软。

到了2023年中旬,ST的MCU开始全面清库存,除了原厂、代理、现货商,终端工厂也开始出库存回血,当海外龙头都开始“倾销”,MCU市场陷入杀价厮杀。

无论ST、国内大陆、台系MCU厂商,价格打到1元、几毛钱的比比皆是。ST的通用料倒挂现象加重,STM32F103C8T6来到了“史低价”5.1元

而H7这样的高端MCU系列也开始倒挂,5月尚且有需求,价格也在百元以上,但10月已经只剩65元,到了年末更是跌到了30元左右,开始倒挂。外加临近年底大家都想抛货回家过年,大部分ST MCU都在下半年价格触底

甚至连工业需求也顶不住了,ST表示Q4中国工业市场的MCU需求不及预期,工业市场的订单能见度较低,只剩汽车市场的需求依旧坚挺。ST MCU的交期和产能利用率也逐渐在下半年恢复正常。

2023年,ST的MCU价格一路下滑,4-5月通用料开始出现倒挂,到下半年高端系列也开始倒挂。进入2024年之后目前通用MCU的价格有了小幅提升,倒挂现象缓解。比如STM8S003F3P6TR报价回弹到了1.3元,STM32F103C8T6价格则回到了5.8元左右,摆脱倒挂。

同时,国产的GD MCU倒挂型号开始减少,32位MCU价格在年初也开始出现小幅反弹;台系MCU厂应广也在年初通知代理商,自即日起调涨OTP MCU价(OTP MCU是指不能重覆烧录程式的空白MCU,属MCU厂冲量的通用型产品)。

不过总体来看,MCU的整体需求还是比较冷淡,价格的小幅回弹或许和市场库存缓解有关。

02

跌了也不买

ST中国收入几乎腰斩

曾经能在中国MCU市场拿下市占率第一的ST,现在“不吃香”了。即便已经跌成了白菜价,但此前的“渣男”行为已经深入人心,不少客户奔向国产MCU的怀抱,ST也从老大的位置上跌落了

ST的MCU当年能切入中国市场,很大原因是遇上Atmel涨价大断货,原本8块钱以内的AVR单片机被炒至几十块甚至还买不到货,市场上腾出了缺口,之后ST就凭借在产品功能够用的基础上,把价格做得足够便宜(同期只有其他品牌的几分之一),并且靠服务以及合作,同时抓住了工程师和国内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心,在2019年成功成为中国MCU市场的老大,市占率达到了20.87%。

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眼熟?似乎ST当年用低价射向Atmel的子弹,在2023年又正中ST的眉心。

中国MCU市场的下游应用和全球有些不一样,全球的MCU市场占最大头的是汽车电子,然后才是工业和消费,而中国则是消费电子占比最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MCU市场销售额集中在消费电子占比最多,达26%,其次分别为计算机与网络、汽车电子、IC卡、工业控制,占比分别为19%、15%、15%、10%,显著低于全球水平。

500

数据来源:ICInsight、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比起汽车电子的高壁垒,消费类MCU的攻克难度小多了,而且市场又最大,作为后起之秀的国内MCU厂商往往以低端的小家电和消费电子作为切入口,再向工业级切入,慢慢开始消费、工业并重。所以国产MCU崛起第一个冲击的就是ST一直以来的强势领域:消费与工业

前两年ST的暴涨和缺货带来了巨大机会,国产MCU厂商开足了马力进行快速替代。

首先,光是公司数量就暴增,一个MCU,几百家在做

根据基业长青经济研究院2018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国内以MCU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仅有中颖电子和兆易创新,营收规模都不超过4亿元,与国外巨头差距明显。而根据芯闻路1号统计,截止到2023年9月10日,可以提供MCU产品的国内上市企业有23家之多。

没有上市的MCU公司更是数量暴增。2019年末,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国内做MCU的厂商已经接近百家。而到了2024年,有业内专家表示,国产MCU的厂商已经超过400家

几百家MCU厂商,但是大部分都堆积在低端的8位,M0+和M3(主要是STM32F103兼容料)领域,当然就卷得厉害,但也卷出了成绩,成功分走了ST一部分的蛋糕。

根据券商数据,2022年ST在中国MCU市场占比为8.5%,排名第三,与2019年相比下滑了12.35%。同时,2019到2022年,兆易创新从2.09%上涨至7%,中颖电子从2.31%上涨至4%。

500

500

市场变大了,营收肯定也变好了,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MCU厂商的收入规模大幅增长。上文提及的兆易创新和中颖电子也在2022年成为中国MCU厂商营收排名的老大和老二。

500

公众号:芯小二的下午茶

此外,MCU市场一旦被抢走,就没有这么容易拿回来

这次大规模进行国产替代的,多是消费品领域的中小企业,芯片的暴涨对于本就利润不高的他们来说难以负担。当年ST的MCU暴涨数十倍,有方案商向我们吐槽,他一块板子才卖几十块钱,只能亏钱做,做的越多,亏的越多,客户当然也不愿意增加成本,甚至最后不得不停工。所以,前两年面对ST MCU的暴涨,很多企业其实是“不得不换”。

而且,对于终端客户来说,MCU的替换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流程,从规划到商用化的替代周期一般最起码需要一到两年。所以,一旦敲定一个方案,通常不会再有大的变化,最多是再多准备几个备选方案。

500

这次“被迫”寻找替代料之后,不少终端发现原来国产芯片技术已经发展得不错,而且又便宜又不用担心断货,所以大都选择继续使用国产芯片

国内厂商这两年在中低端的MCU领域实现了快速的供应替代,ST不受伤是不可能的。

2022年的时候,ST的CEO在慕尼黑电子展上表示,中国约占其总收入的30%,那年他还是疫情爆发后首位访华的全球半导体公司CEO,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而到了2024年,ST 的CEO表示中国目前占公司营收的15%

两次发言间隔不到一年半,但来自中国的收入大幅下跌,几乎腰斩

目前中国MCU市场的国产化率大约在16%,有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MCU的国产化率必然会到20%、30%甚至50%。到那时候,ST的蛋糕还会被分走多少呢?

03

ST,不止有MCU

虽然中国市场收入显著减少,但其实这两年,ST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从它最近几年的财报来看,2019财年开始,总收入便逐年上涨,缺芯潮时期的2021和2022财年的收入都同比上涨20%以上

行情冷淡的2023财年总收入同比上涨7.2%,汽车/工业/个人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1%,30%,19%和10%,营收上涨主要得益于汽车和工业的强劲需求,个人电子产品的低收入则拖累了涨速。

500

来源:ST官网

与2022年相比,2023年MDG部门(MCU以及数字IC)的收入占比保持不变,都在32%,而ADG(汽车和分立器件)部门的收入占比从37%上涨至45%,该部门的表现越来越强势。

500

来源:ST官网

提到ST,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STM32 MCU,但其实MCU只占其总收入的不到1/3,事实上ST在其他领域也表现突出:ST在碳化硅 MOSFET 市场份额已超50%;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仅次于英飞凌,排名全球第二,市占率约20%;在音频放大器、卫星接收、GPS导航方面排名也比较靠前。

而且这两年,ST的重心开始更多地向汽车偏移,2023年ST的碳化硅产品全年收入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0%以上。ST在去年还和三安光电一起合资建设8英寸碳化硅制造厂,外加在摩洛哥和意大利的产能持续扩张,预计ST到2030年碳化硅年收入将超过50亿美元。

此外,消费类产品蛋糕被抢之后,ST似乎打算靠汽车产品再次拿下中国市场的份额。

ST的CEO表示,中国本土厂商正在大规模投资产能,这肯定是一种风险但也是一种机遇。ST认为进入中国电动汽车、数字电源控制和可再生能源市场至关重要,再加上ST在中国本土的持续投资,包括与三安的合资生产碳化硅,将让ST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提高。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ST在2024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先“苟”着

ST预计个人电子产品要到下半年才会环比收入增长;工业今年上半年预计会大降,下半年会恢复到个位数同比增长;汽车业务的增长也会放缓,预计将实现中个位数的同比增长。目前,ST的MCU还在库存调整阶段,虽然市场价格有小幅上涨,但能不能复苏还要看订单预定情况。

04结  语

过去几年,MCU行情经历了狂飙过山车,从暴涨缺货,到倒挂内卷。而疯狂过后,牌桌上的人变了,心态变了,格局也变了,国产芯片上桌,ST从C位退下。

虽然ST作为全球芯片巨头,靠其他业务照样可以活得不错,但它花费十几年才拿下的中国MCU市场,却很难再拿回来了。已经背上了“渣男”标签的ST,想要重新恢复市场,要花多久呢?

文中价格来源于第三方网站,仅供参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