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时代洪流里的一朵浪花

上个世纪,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从上到下,各色各业掀起了波浪。主基调,就是对过去的“反思”。文学,仅仅是这洪流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其后,类似的伤痕就遍地开花。

  文艺工作者们,要摆脱高大空,红光亮的无形的条条框框,主观能动性喷发出来。和现在文学的落寞,边缘化不同,那个时代,文学就是代言人,作家就是明星。

  当这一波伤痕折腾完了以后,我们开门拥抱“新世界”。这个时候,书店书摊全是让国人开了眼的从西方搬运过来的新观念,我也是拥抱新世界的人。

  回到文学。与社会风潮相应,是“人性”出现了。人性里面,关键是哪个“性”。看看其后的扫黄就知道了。与社会风潮相应,就是“阴阳大裂变”“HS”的出现。等等。

  前面说了,文学就是代言人。刘心武因班主任受益,其他也出位。就连“高山下的花环”也要用七十年代生产的炮弹哑火来提高自己作品的境界。没有办法,也怨不得作家们,不然,谁给你发表,谁给你宣言。少年回头变成了恶龙。

  回到作家莫言。那个年代,外国文学受到热捧。作为文学爱好者,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意识流”,再到“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也粗粗涉猎了一点。其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了两遍(翻译生硬)。

  文学要突破,无非两点,写什么?怎样写?

  莫言老师写了什么?大家看作品。怎样写?刚才我说了,看看从变形记到百年孤独。特别是百年孤独,性啊,乱伦啊,他怎么和莫言写的这么像。恰巧的是,百年孤独好像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难道是巧合?

  谈莫言及其作品,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他吧。

500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