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彩礼就是陋习,不要以任何缘由美化

【本文来自《童楠楠:28.8万嫌高?另一家出38.8万!再看疯传的江西彩礼地图》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曾在外地求学后归地方的本省一员,兼偶尔帮学弟学妹亲友等做下红娘,同时又观察很多案例,相信还是有一定发言权。为什么笔者在类似话题愿意积极发声,是因为看太多唏嘘的离合,这种扭曲不只是伤害了一般男青年,更伤害了很多不解世事自以为受益的女青年。而且地方已经出现不少躺平情况,这种躺平可不是简单的性别比而言,而是不少国内区域,乃至同学所在的一线城市。

另外,探讨类似问题,应有两性视角的介入,否则各有偏颇,而收受高彩礼的女方,可能会潜意识主观地忽视一些事实,这个笔者后面会提到。

一、综合观察,仍是之前就提到的,看过太多事例,封建彩礼就是陋习,不要以任何缘由美化。作为现代公民,没有所谓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种基础上单向地谈起彩礼,本身就是可耻的,尤其我们还是社姓国家。所以之前一些所谓观察文章,开篇就写到“彩礼是什么传统习俗之一”,一副美称,这种论述是站位很荒诞的,纳妾也是呢,那是不是也要弘扬下。

二、农村与城市情况是不同的,另外不是简单性别比之说,这是很老的说法了(本质是昔日一些抨击计生的),跨区域的人口流动,恐怕不是简单一个数字这么简单。在县市一层,很明显看到不少领域是女多男少,为什么还是这么多单?高彩礼因此消无了?是不是存在一种攀比和物化心理?再深层,恐怕是意识形态和社会的一般婚育成本等等。

三、某些性别视角其实单一了。我看作者应该是女同学,能论述是好事,但有一些,恐怕从另一视角,未必如是。说几个久为流传的说辞,1、“彩礼多是姐妹给兄弟备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支持彩礼的恐怕不少是兄弟了,事实在地方,真从姐妹抽彩礼的,除非家境确实太困难,恐怕没多少男同胞做得出,而且彩礼有明显的女方归属属性,会给自家兄弟?2、“彩礼多是带给小家庭”:这往往是一些女生被同化后自我说服的说辞,意思我是带给家庭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只要换位思考就可以了,资金是打在对方账上的,“带给小家庭”只是一个表述,其实主导权根本就不是小家庭,而是女方自己,或者说所有权。笔者见过好几个案例,比如某市里大龄女生(91年),曾自称彩礼必须要30+以上(注意,市里同阶层,是典型的女多男少),作为中间人,当时很好奇,为什么是30这个数,她说到“因为她看中某外系汽车,想趁结婚换新车”,你可以发现,她没有任何这是小家庭储备资金的观点,而是自己的消费开支,这不是个别,所以所谓“带给小家庭”其实是一种自我说辞。真实情况是支出就是支出,口头是口头,如果真如一些自称的,会有那么多彩礼纠纷?换个更通透的说法,对他人,要求真金白银到位,对自己,只要求口头承诺。这可能平衡吗?

四、高彩礼是否真的保护了一些女性权益。没有,甚至是伤害因素。看太多了,感情很好的两方,往往一牵涉到其家庭背景介入的彩礼商谈,往往就变味了,太多彩礼而崩的,“考验论”和“底线论”无法调和,谈成生意,本就是世界荒诞。一些(县市)女性因为未到预期,然后继续等待,多少最后年华已逝,这与村里的情况完全不同。说到底,物化了自身,怎么可以便宜?一般说来,除去车房,真实的婚俗开支(彩礼、五金、红包、婚礼等)大致是彩礼2倍,即彩礼20万+,那么除去车房,结婚总开支是40万+。对一般家庭而言,恐怕并不轻松。最关键,没有谁能保证婚后的质量,某“非亲生案”事例,怕是一些缩影。除去婚俗,上次某介绍案例,也是一大龄女生,她的诉求是彩礼不能低,同时要求对方工资全额上缴,并提出婚后3-5年,她不承担家庭开支(因为她属于提成类行业,而她又开销极大)。试问又不能支援家庭,又要对方全额投入,关键年龄和形貌都已不占优,试问对方凭什么?所以她一直单。她们给了自己一个数字,然后一直在等待那个心中的数字,一日复一日,所以你这时问,高彩礼真助益于这些姑娘吗?没有,其实坏了她们的幸福和年华。都是要还的。

五、范围的躺平已出现。不是哪个省,或哪片区域。意识形态是会传染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往往是相近的。上次某大城市就反馈,来登记相亲的多是女性和家长,然后中间人就说,“你们男生是不是已躺平”。笔者当时印象很深刻,很多反馈是,“即使来了又怎样,对方看得上?”。如同过度的田园索求和打压一样,反弹是必然的。一个条件中上的师弟曾见了几圈直白说,“想想那么多成本投入,明明是自己辛苦所得,怎么还要人家施舍,关键对方也不能提供上一辈的关护家庭和情绪价值啊”“1000元以内,请好友吃饭,会很高兴,但是送个高要求的,还被嫌弃”,这什么价值取向。往往一方在校园时代已经玩得较欢,然后到了结婚,又不能提供什么,还要人家各种跪付?失衡的反弹是必然的。至于一些大龄女生,因为看不到中意的,一直单,根本就无心找;而一般男生,也学会自我保护了。这种躺平不让人深思吗?而且地方上,青年男女忌讳该话题,一讨论必然崩,这在世界正常?

我们是该回到初衷,好好整理下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同时创造适宜的条件,不要苛责青年人,设身处地观察下。就社会长远发展而言,我们都不是旁观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