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里的中国政治隐喻

500

作者:温伯陵

1

读历史时间长了,便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王朝的某些传统,有很深的文化、哲学背景。

这点在北京故宫体现的很明显。

众所周知,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修建的,但朱棣的北京故宫其实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朱元璋的南京故宫。

早在公元1366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击败陈友谅,坐断东南半壁江山,那么称帝立国开创新王朝,便是迫在眉睫的事,于是朱元璋命令刘伯温在南京选址,修建新王朝的新宫殿。

“初,旧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太祖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阳,延亘周围凡五十余里。”

公元1368年,这座背靠紫金山的宫殿落成,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正式入住南京故宫。

整个南京故宫的外围是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围起来的皇城,午门两侧按照“左祖右社”的格局,修建了祭祀祖先的太庙以及五色土组成的社稷坛。

午门以内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两侧配备了文华殿和文楼、武英殿和武楼,这是南京故宫的外朝。

经过乾清门就是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这是南京故宫的内朝。

朱元璋就是在南京故宫做了31年的皇帝。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继承皇位,随后便决定迁都北京,并命令大臣把南京故宫的图纸送到北京,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北京重新复制了一座南京故宫。

《明史》里就说:“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即北京故宫和南京故宫的格局样式一模一样,但北京故宫比南京故宫更加高大华丽。

所以说,北京故宫的原型其实就是南京故宫。

北京故宫的午门以南,延伸出去一座承天门,取自“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而承天门便是现在的天安门。

每当朝廷有重大事情要宣告天下的时候,便由皇帝在太和殿(奉天殿)颁布圣旨,宦官捧着圣旨走出殿外,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再捧着圣旨一路走到天安门(承天门),并在天安门上宣读圣旨,告知天下。

也就是说,天安门自古以来就是颁布圣旨、发表国家重大宣言的地方。

后来,新中国在天安门举办开国大典,教员向中外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其实也是继承了这项五百年的传统,延续了天安门的政治功能。

500

2

午门是北京故宫的南门,共有三个大门。

东门供文武百官出入使用,西门供王公贵族出入使用,正中间的大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其他人一旦用了便是大不敬,要治罪杀头的。

但也有例外——

年轻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走午门的正门进宫,科举殿试结束以后,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甲可以走午门的正门出宫。

既然午门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那为什么皇后和科举前三甲可以用一次呢?

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皇后是皇帝的正室妻子,嫁到皇宫是要母仪天下的,那么走午门的正门进宫,意味着皇帝给了皇后最高规格的待遇,以后皇帝管朝堂、皇后管后宫,男主外女主内。

正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皇帝和皇后分管内外,便是帝后一体,共治天下。

在这份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合作分工。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纠结两个人是不是真爱、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等问题,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反而是找到各自的分工和定位,才有可能把这份婚姻维系下去。

分工比爱情更重要,合作才能共赢。

科举前三甲可以走午门的正门出宫,背后更是一个非常久远的典故。

早在战国时期,大侠客豫让曾说过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豫让的观点,后来被儒家吸收,《孟子》里就写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他们的意思是,君臣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你给我什么样的待遇,我就以什么样的规格来回报你。

你每个月给我三千块钱,就不要指望我加班到深夜,我会让你知道什么是便宜没好货。但如果你每个月给我三万、三十万,那公司就是我的家,公司的发展壮大就靠我了。

科举殿试结束以后,皇帝允许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甲走午门的正门出宫,其实就是把他们视为和皇帝平等的国士,做为全天下读书人的代表,进而和全天下的读书人达成一种契约——

我,皇帝,非常尊重你们读书人,让你们走皇帝专用的午门正门,以后也会给你们高官厚禄和光明前程。做为回报,你们读书人也要为皇帝、为王朝奉献全部力量。

我们共享江山、共治天下。

500

3

和电视剧里的场景不同,皇帝上朝其实不是在室内,而是在室外的露天环境下讨论国事,称为“御门听政。”

明朝御门听政是在北京故宫的太和门广场,清朝御门听政是在北京故宫的乾清门广场。

北京故宫是明朝修建的,我们就只说明朝吧。

明朝规定,每天拂晓的时候,朝廷大臣就要到午门外集合,然后在礼仪官的引导下经过午门和内金水桥,按照各自的品级,站在太和门广场规定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乱,甚至不能咳嗽、交头接耳。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同样是大不敬,要治罪的。

差不多六七点的时候,皇帝会从乾清宫启程,乘坐肩舆抵达太和门,坐在太和门下设立的御座上面,面前摆放着一张黄案,用来呈放朝廷大臣递来的奏本。

太和门的丹陛上,共雕刻着八条龙,完全不符合皇帝的等级规制,但要是算上在太和门上朝的皇帝,便是八条石龙、一条真龙,合起来就是九五至尊,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如果朝廷大臣有事情启奏,便要离开自己的位置,走到中轴线上,和皇帝面对面,然后“啪”的跪下,开始说事情——

皇帝陛下,某地出现旱灾啦、某地出现水灾啦、某地被蒙古骑兵扫荡了,您看该怎么办啊?

听到这些事,皇帝开始现场批示现场办公,交代这个大臣去办。

但如果这个朝廷大臣启奏的事,忤逆了皇帝的意思,那皇帝就要动用家法执行廷杖了,即脱了裤子打屁股。

不过廷杖不是在太和门执行,而是由锦衣卫把朝廷大臣架到午门外,再来执行,毕竟太和门是御门听政的地方,执行廷杖,那是有辱斯文。

500

那为什么上朝处理政务,不能在宫殿里面呢,非要在太和门广场的露天环境举行,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的,到底图什么?

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刚迁都北京的时候,北京故宫就失火了,三大殿被烧的干干净净,朱棣没有地方去,才把上朝场所改到太和门广场。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早年间定都南京的时候,南京故宫可没有失火,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都是在室外御门听政的,并没有把上朝地点改回室内。所以三大殿失火才开始御门听政,是以结果倒推原因。

事实上,御门听政也是有典故的。

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便认为周王是天子,统治天下是代天治民,那么周王和天便是紧密相连的,要常祭祀、勤贡献、早请示晚汇报,才能得到天的认可。

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出身弘农杨氏的大儒杨震,有次路过昌邑县,而昌邑县令是杨震的学生,于是在深夜的时候,昌邑县令便带着十斤黄金,到驿站看望恩师杨震。

杨震说,你的心意我领了,黄金就不收了,你收回去吧。

昌邑县令说,反正没人看见,您就收下做盘缠吧。

杨震大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叫没人知道呢?

这个典故说明,在古人的精神思想方面,信奉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天是不能忤逆的,天是不能欺瞒的。

孔子也说过一句话,被弟子们收录到《论语》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皇帝是什么?

天子。

政务是什么?

为天下人服务的。

以上的典故和观点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一个王朝的政务,不应该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地方,每件事都要光明正大的说出来,让天知道,让地知道,让天下人都知道。

所以上朝讨论政务,一定要在室外,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光明正大的讨论。

这样一来,皇帝和朝廷大臣讨论的事,天就能知道,又因为天下人都拥有同一片蓝天,既然天知道了,从理论上来说,天下的人也都知道了。

御门听政,便暗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如果上朝的地方改到室内,那么人和天的联系,就被宫殿阻隔,不能直接交流沟通了,天还以为皇帝、朝廷大臣在开黑会搞阴谋呢。

我们再来引申一点。

那些古代欧洲国家都是小城小邦,国王领主直接治理的人口只有几万,他们可以直接和臣民们面对面交流沟通,臣民们也对国王领主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制约。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小城小邦便诞生了市民直接选举。

中国古代皇帝治理万里江山、亿万人口,而且大部分土地都是农业经济、大部分人口都是农业人口,这就导致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畅,皇帝根本不可能和每个臣民直接交流沟通。

即便是皇帝任命的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也不可能真的走遍每个村、每个县,这就意味着,王朝君臣都是缺乏制约的。

于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便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在做天在看、做了好事可以光宗耀祖、做了坏事要写进史书供后人唾骂等理念,目的就在于——

现实中没有人能制约皇帝和朝廷大臣、地方官员,那就让天制约你、让地制约你、让祖宗制约你、让历史褒贬制约你,希望你在精神思想方面有所顾忌,不要太放肆。

4

前面说的太和门“御门听政”是明朝的正常早朝,但也有例外,每个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上朝的地方就不在太和门了,而是在太和殿(奉天殿),称为“御殿听政。”

为了不违背天人合一的理念,“御殿听政”只是皇帝坐在太和殿,朝廷大臣依然要按照品级,站在太和殿广场的中轴线两旁。

有事启奏的大臣,则沿着中轴线进入殿内,奏事结束再出来,退回原位。

而就在皇帝和大臣处理政务的时候,由三千人组成的皇帝仪仗队,需要举着伞盖、大纛、刀枪斧钺、金壶、金盆等五百多个物件,站在中轴线的两侧,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

庄严肃穆的感觉,直接体现出来了。

如果你是站在太和殿广场的朝廷大臣,是不是会觉得,皇权至高无上?

哪怕太和殿里坐着一个未成年小皇帝,你是不是也觉得,皇权不可侵犯?

战国时期的燕国武士秦舞阳,年仅十三岁就敢杀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成年以后更是大名远扬,燕国太子丹便选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以献地图的名义到咸阳刺杀秦王嬴政。

结果走到秦王宫的时候,秦舞阳的脸色非常紧张,浑身颤抖不已,差点提前暴露。

秦舞阳为什么突然怂了?

归根到底是秦王嬴政的仪仗队太威严壮丽了,给人的压迫感太强,即便秦舞阳杀过人也承受不住。

所以说,仪仗队就是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底气之一。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其实也有自己的仪仗队。

不论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戴什么手表,归根到底都是给自己部署仪仗队,希望在社交场合占到一丝优势,让别人不敢通过外表就小瞧你。

但最重要的是,这些“仪仗”能给人带来一种不怯场的心态。

这点非常重要。

如果你遇到事情就怯场了,整个人就散发出一种非常猥琐的气质。

可如果你遇到事情不怯场,该做事就大大方方的做、该说话就理直气壮的说,那么不论你说的对不对,别人都会觉得你可以信赖,你有可能成事,这就有可能给你带来额外的机会。

我们做人做事,真的可以和古代皇帝多学学,他们的一些做法能延续几千年,肯定是有道理的。

500

5

太和殿是北京故宫等级规格最高的宫殿,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接见外国使团、科举殿试等重要事情,都是在太和殿举行的。

从这方面来看,太和殿的功能,和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差不多。

1945年,侵华日军向中国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战终于取得全面胜利,而华北战区的受降仪式,就是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的。

可以说,太和殿见证了六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六百年来的所有大事件。

而在太和殿的台基上,摆放着四个物件——铜龟、铜鹤、日晷、嘉量。

500

这四个物件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是坚固、长寿的象征,那么太和殿前的铜龟,便象征着皇帝的江山万年无疆。鹤是祥瑞动物,铜鹤象征着皇帝的江山万年太平,永不起战乱。

日晷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用石盘上的铜针阴影来指示时间,这就有了纵向的时间概念,象征着古今未来。

嘉量里放着斛、斗、合、升等中国古代的标准度量衡,这就有了横向的空间概念,象征着皇帝丈量天下,掌握着世间万事万物的标准。

把铜龟、铜鹤、日晷、嘉量结合在一起,便有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政治隐喻,即太和殿是宇宙的中心,天上地下最尊贵的地方,皇帝在这里统治的江山太平永固,万年不朽。

但太和殿屋檐上的琉璃小兽,又有另外的政治隐喻。

太和殿屋檐上的琉璃小兽共有十个,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此外还有一个骑凤仙人。

50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留白,任何事都不追求极致,总是要留一线,所以“九”是最大的数字,很少用象征十全十美的“十”。

太和殿的琉璃小兽,却罕见的用了“十”。

而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屋檐上只有九个琉璃小兽,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是七个,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只用了五个琉璃小兽。

类似于人民大会堂的太和殿,等级规制比皇帝居住的乾清宫都要高,背后的政治隐喻便是,国家比皇帝更重要。

皇帝可以换,但国家要亘古长存。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隐喻,集中体现在太和殿,不仅不冲突,反而和教员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张力。

6

北京故宫的政治隐喻在太和殿达到高峰,过了太和殿,政治色彩便逐渐减少,后妃的宫斗成为主角。

我对宫斗不感兴趣,就不继续写了。

马上到春节了,如果大家假期去故宫旅游的话,可以用这篇文章做个参考,省的和其他人一样,不懂宫殿背后的故事,看完千篇一律的红墙黄瓦就出去了。

这篇就写到这里,我们下篇见吧。

点击「温伯陵的烟火人间」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