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为什么脱离中国?

500

作者:温伯陵

1

如果要追溯历史渊源的话,朝鲜半岛,其实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疆土。

早在三千年前,周武王东征消灭商朝,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便跑到朝鲜半岛,在大同江流域建立政权,史称为“箕子朝鲜”。

战国时期,燕国的兵锋越过鸭绿江,威慑朝鲜半岛,早已不和中原交流的箕子朝鲜,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便成为燕国的附属政权。

再往后,秦灭燕、汉灭秦,汉高帝刘邦把燕国故地封给卢绾。

他们两人觉得,朝鲜半岛太遥远了,汉朝的势力鞭长莫及,咱们不要实际控制朝鲜半岛了,就以大同江为界吧。

“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大同江)为界,属燕。”

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现在一个做皇帝、一个做燕王,原本是非常圆满的结局。但是刘邦病重的时候,有人告燕王卢绾谋反,卢绾无法向刘邦解释,又担心吕后借皇权清楚异己,便统帅数千兵马跑到匈奴。

卢绾的离开,导致东北亚暂时出现权力真空,燕人卫满便带着千余名燕国故人逃离汉朝,进入朝鲜半岛,渡过大同江,建立了新政权,史称“卫满朝鲜。”

随后,汉高帝刘邦驾崩,卢绾死在塞外,吕后临朝称制,汉朝开始长达数十年的休养生息阶段。

既然是休养生息,便不能大动干戈。

在这样的背景下,卫满朝鲜利用汉朝不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不断征服朝鲜半岛的部族,并消灭立国千年的箕子朝鲜,雄霸朝鲜半岛。等根基稳定之后,又调转兵锋北上,渡过大同江和鸭绿江,征服整个辽东地区。

可以说,卫满朝鲜不是单纯的朝鲜半岛政权,而是横跨中朝、方圆数千里的东北亚强势政权。

这个政权,归根到底是属于中国人的。

但卫满朝鲜的强盛,意味着汉朝的东北边境出现威胁,这种情况在休养生息阶段是可以容忍的,土地和矿产也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汉朝国富民强之后,这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逐渐转变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于是在汉武帝刘彻扫荡匈奴之后,立即调转兵锋,于公元前109年,命楼船将军杨仆统兵五万渡渤海、左将军荀彘统兵五万出辽东,从水陆两个方向进攻卫满朝鲜。

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战败,汉朝在其故地设立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用来镇压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

500

汉四郡是汉朝实控朝鲜半岛的标志,从此以后,中国对朝鲜半岛便有了法理依据,朝鲜半岛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疆土。

然而,盛衰终有时。

虽然汉朝取代卫满朝鲜,确立了东北亚霸权、实控朝鲜半岛,但汉武帝之后的百年时间,汉朝逐渐衰落了,汉四郡又处于东北边陲,汉朝有些鞭长莫及。

紧接着又是王莽篡汉、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朝,但刘秀奉行“柔治天下”的政策,不愿意在边疆地区夸耀武功,于是刘秀建立的东汉开始缩边,势力范围局限在长城以内,汉军经常使用的卢龙塞(喜峰口)—平岗(内蒙古宁城县)—柳城(辽宁朝阳市)古道也荒废两百余年。

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再次出现权力真空。

这次趁机崛起的,便是史书里屡次出现的高句丽。

高句丽是扶余的分支,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后来向南迁徙并建立政权,定都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方圆两千里,户口三万。

利用汉朝势力退出的机会,高句丽逐渐消灭扶余大宗、吞并汉四郡,建立起雄霸东北亚的政权,势力范围包括中国辽宁、吉林、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历史走到这里,一条非常清晰的东北亚政权脉络就出来了: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高句丽。

重新恢复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并不是汉朝,而是曹魏。

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开凿平虏渠和泉州渠,让邺城的兵员物资能运送到长城以北,并开凿五百里山路,疏通了卢龙塞—平冈—柳城的古道,随后登上白狼山,出现在乌桓的侧翼。

乌桓是游牧部族,趁东汉缩边的机会,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并和袁绍结为同盟,参与诸侯战争。袁绍去世以后,乌桓还收留袁尚兄弟,准备直接出兵南征,利用袁尚兄弟建立傀儡政权。

乌桓的野心不可谓不大,但现在曹操来了——“使张辽为前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辽西平定。

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统兵四万,渡过辽河,包围襄平(辽宁省辽阳市),经过两个月的血战,襄平崩溃,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战败,司马懿诛杀七千余人,筑成京观,收复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

辽东平定。

公元244年,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统帅步骑数万,自玄菟郡出发,击败高句丽王位宫的两万步骑,位宫统帅亲信兵马逃窜,毌丘俭进入丸都,下令屠城,鸡犬不留。

公元245年,毌丘俭再次东征,位宫逃到买沟(朝鲜咸镜北道),这是毌丘俭不能容忍的。于是毌丘俭兵分两路——

一路是玄菟太守王颀,统帅兵马向北追击千余里,一直打到肃慎的南部边界,差不多是现在的牡丹江附近。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记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另一路是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统兵向南追击,经过两年的血战,曹魏彻底夺取朝鲜半岛,并能征收赋税、调发兵役。

“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

自王莽篡汉以后,历经两百余年,中国在曹魏时期,再次确立了东北亚的霸权,实控朝鲜半岛。

500

2

但曹魏确立东北亚的霸权、实控朝鲜半岛的时间并不长,仅有不到70年的时间,随后便因为继承曹魏的西晋爆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丢失了曹操、司马懿、毌丘俭取得的胜利果实。

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再次回到权力真空的状态。

虽然大量的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跑到幽州甚至是鲜卑部族,但慕容鲜卑兼并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之后,很快便南下中原,建立前燕王朝。

在这个过程中,汉人、鲜卑人和其他草原游牧部族,大量迁徙到中原腹地。这就意味着,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在权力真空的状态之下,又失去了大量镇守土地的人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句丽卷土重来,再次击败扶余大宗、降伏百济、威逼新罗,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北抵辽河的辽阔疆域。

《魏书》里写道:“高句丽,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

高句丽又恢复成横跨中朝的东北亚强势政权,威名远播中原,不论南北方哪个王朝上位,都要册封乐浪郡王或高句丽王进行拉拢。

不过从历史渊源来看,高句丽依然不是朝鲜半岛的原生政权,而是中国境内衍生出来的地域性边缘政权,只不过是高句丽正好统治了朝鲜半岛而已。

到了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高句丽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坐断东北亚,非常强盛,成为隋朝的严重边患。

公元597年,高句丽王高汤听说南陈亡国,非常害怕,便整顿兵马,准备抵抗隋朝大军,隋文帝杨坚给他写了一封信: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实事求是的说,杨坚的话没有任何问题,但他低估了东北亚的地理条件。

就在收到杨坚的信以后,高汤非常惶恐,很快便去世了,其子高元继位,杨坚册封高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公,但高元接受册封之后,便和靺鞨联合起来,出兵万余人劫掠隋朝。

杨坚大怒,命汉王杨谅和王世绩为行军元帅、尚书左仆射高颍为汉王长史、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统兵三十万,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

这两条进军路线,和汉武帝刘彻灭卫满朝鲜是一样的,但杨坚讨伐高句丽的战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

“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疫疾。周罗喉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船多飘没。师还,死者什八九。”

陆地的交通不便,后勤物资运输太困难,跟不上隋军的进程。海洋的风浪太大,隋朝的造船技术不够,几乎没有机会登陆作战。

隋朝试图恢复东北亚霸权、收复朝鲜半岛的第一次努力,彻底失败了。

隋文帝杨坚驾崩以后,隋炀帝杨广继承遗志,再次和高句丽开战。

公元610年12月,黄门侍郎裴矩向杨广说到: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㹮之乡乎?”

高句丽的地盘都是中国故地,皇帝陛下,您得出兵收复回来呀!

这番话,杨广听进去了,随后便动员起百万大军,于公元611年开始征讨高句丽。

这原本是一件有利国家的事,但杨广的微操水平太差,战争尚未开始,隋朝便出现“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於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的局面。

随后,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短短八年后,杨广身死国灭。

恢复东北亚霸权、收复朝鲜半岛的历史任务,暂时搁置了。

重启这项任务,要到唐朝贞观年间了。

公元641年,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句丽,见到很多隋朝末年滞留在高句丽的军人,他们问陈大德:“我们的亲戚还在不在”,陈大德不知道如何回答,便说“皆无恙。”

隋朝末年的大乱,导致人口十不存一,哪是什么”皆无恙“啊,但这些隋朝军人要的无非是心理安慰,听到陈大德的话,纷纷抱头痛哭。

次年,高句丽的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发动政变,刺杀高句丽王高武,拥立高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自己出任莫离支,相当于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统管人事权和兵权,成为曹操一样的权臣。

得到高句丽的军政大权,泉盖苏文指挥高句丽南征北战,并和百济联合,夺取新罗的四十余座城池,新罗走投无路,便派人到长安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请求李世民给新罗做主。

李世民命司农丞·相里玄奖为使者,到平壤宣誓天可汗诏书,命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侵犯新罗,但泉盖苏文不听。

这就不是单纯的东北亚国家矛盾了,而是侵犯了李世民的天可汗权威,今天要是不办了高句丽,明天突厥就要造反了。

于是在维护唐朝东北亚霸权、天可汗国际秩序的双重因素下,公元644年,李世民决定统帅唐军和契丹、奚、靺鞨等部族,亲征高句丽。

因为篇幅所限,战争过程我们就不细说了,只说结果——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严、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严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驆三大战,斩首四万於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

李世民攻破高句丽的十座城池,夺取七万人口,以牺牲两千人的代价斩首四万人。

相比杨广的战绩来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李世民没有完成预定目标,所以他觉得战败了......

原因是什么?

“上以辽左早寒,草苦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敕班师。”

“上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来,李世民没能消灭高句丽的原因,依然是交通不便,后勤物资运输困难,辽东的气候环境恶劣,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

但经过李世民的打击,高句丽基本退出辽东,疆土向鸭绿江以南收缩,从雄霸东北亚的强势政权,正式退化成朝鲜半岛的政权。

直到公元666年,泉盖苏文去世,三子为争夺“莫离支”的宝座而反目成仇,其长子泉男生不得已之下,请求唐朝援助,并说只要唐朝出兵,我带路。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唐高宗李治命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并把河北的赋税都调到辽东做为军费,从水陆两道出兵高句丽。

外有唐军压境、内有泉男生做带路党,两方夹击衰落分裂的高句丽,最终在公元668年大胜,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受俘,高句丽王高藏献于太庙。

事后,高藏被封为司平太常伯(等同于工部尚书),泉男生为右卫大将军,其弟泉男产为司宰少卿、泉男建流放黔中。

高句丽被拆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并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两万,镇守朝鲜半岛。

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征战,中国终于重新确立东北亚的霸权,实控朝鲜半岛。

3

回顾历史,朝鲜半岛虽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疆土,但中国实际控制朝鲜半岛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

从汉武帝刘彻设立汉四郡到王莽篡汉,只有百年时间。

从毌丘俭东征到永嘉南渡,只有七十年。

从李治设立安东都护府到安史之乱放弃黄河以北,唐朝实控朝鲜半岛的时间,也不过九十年而已。

漫长的八百余年历史,中国实控朝鲜半岛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两百六十年,剩下的数百年都是脱离中国的。

朝鲜半岛为什么难以控制?

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中原腹地到朝鲜半岛的距离太过遥远,辽东和辽西的汉族人口太过稀少,而辽东和辽西又是东北亚渔猎部族、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南侵的必经之路。

汉朝东征卫满朝鲜走的是卢龙塞—平冈—柳城古道,曹操征伐乌桓,终点就在柳城,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班师的地点也在柳城。

可以说,卢龙塞—平冈—柳城古道就是汉唐时期沟通东北亚、朝鲜半岛的生命线,但这条古道在长城以北的塞外荒漠,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基本不适合农耕。

所以这条古道其实是一个一个的城镇据点,而不是大量人口填充进去,形成的一片定居区域。

这就意味着,中国王朝强盛的时候,才能击败渔猎部族和游牧部族,守卫这条交通线路,一旦中国王朝衰落下去,便不可能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守卫中国通往朝鲜半岛的生命线。

当东北亚渔猎部族和蒙古高原游牧部族,迁徙南下以后,卢龙塞—平冈—柳城古道就被切断了,中国王朝和朝鲜半岛的联系也被切断了。

中国王朝不可能永远保持强盛,那么也不可能永远实控朝鲜半岛。

那为什么不能用更偏南一些,由唐山—山海关—锦州组成的“辽西走廊”呢?

其实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

汉唐时期,辽西走廊受到海水侵袭,遍布沼泽,根本不适合人类通行,更不用说运送后勤物资了。直到辽金时期,随着气温降低海水退潮,辽西走廊才被开发出来。

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最初就是到了无终县(河北唐山玉田县),准备走辽西走廊绕到乌桓侧翼的,结果走不通,右北平名士田畴向曹操建议: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意思就是,辽西走廊不能通行,咱们走卢龙塞—平冈—柳城古道吧。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唐时期能三次实控朝鲜半岛,已经是武德充沛了,和中国腹地一样常年占领,基本不可能。

即便到了元朝,武德充沛的蒙古骑兵,面对东北亚的恶劣地理条件,也没有彻底征服朝鲜半岛,“大抵旋服旋畔。”

明朝初年,王氏高丽的门下侍郎李成桂登基称王,徙居汉城,明太祖朱元璋赐国号为朝鲜,至此,李成桂建立享国五百年的李氏朝鲜。

但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并不准备实控朝鲜半岛,而是命李氏朝鲜做为明朝的藩属国,进行间接统治。

朱元璋不实控朝鲜半岛,同时也不允许子孙后代征讨朝鲜半岛,他在《皇明祖训》里列了一系列“不征之国”,排名第一的便是朝鲜国,朱元璋给出的原因是: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详。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详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从此以后,中国王朝便不再追求实控朝鲜半岛了,更不再追求东北亚的霸权。

只要不背叛明朝,咱们就能和平相处。

当然了,朱元璋不是和平使者,他在《皇明祖训》里就写了一句:“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儿孙们,西域和蒙古可不要放松警惕啊。

朱元璋之所以放弃朝鲜半岛,原因就在于,卫满朝鲜和高句丽这种横跨中朝的东北亚强势政权,被汉唐给消灭了,李氏朝鲜的疆土不超过鸭绿江,对明朝根本没有威胁。

如果李氏朝鲜挥师北上,崛起成高句丽的规模,朱元璋也是要打的。

归根到底,中国不能实控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最终脱离中国,都是地理条件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地理条件也决定了朝鲜的命运。

李氏朝鲜时期,朝鲜半岛被分成八道,其中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在南部,因为农业发达并能参与海洋贸易,经济便相对富庶,人们更崇尚诗书。

平安道、咸镜道在北部,因为靠近辽东这个三方战争策源地,常年处于战争狩猎的环境,人们更崇尚弓马,历来都是朝鲜半岛出精兵的地方。

到了“二战”结束以后,李氏朝鲜的南三道催生了韩国,文化相对繁荣,经济相对活跃,也能接受欧美国家的新思潮。李氏朝鲜的北两道,则诞生了信奉“先军政治”的朝鲜。

这里面有偶然因素,但更大程度是地理决定文化、文化决定现实。

500

4

聊完历史,最后再说几句现实。

不论中国能不能实控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事实上是中国的东北大门。

卫满朝鲜和高句丽就是威胁到中国的东北大门,汉唐才有动机屡次征伐,称霸东北亚,实控朝鲜半岛。虽然朱元璋把李氏朝鲜列为不征之国,可一旦日本侵略朝鲜,明朝依然要抗日援朝,保卫中国的东北大门。

新中国的抗美援朝,同样是因为美军威胁到了新中国的东北大门。

具体事情不一样,但内在逻辑是相同的。

现在朝鲜半岛处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之间,属于四国争夺的跳板,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国的势力平衡极有可能被打破。

到那个时候,如果中国的东北大门受到威胁,我们还得去朝鲜半岛,做祖先们曾经做过的事。

点击「温伯陵的烟火人间」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