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精读-5

名言来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经过被群众所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学说,也归结于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这句话讲的其实很浅显了,“人的根本是人本身”这个理论被群众所掌握之后,群众就会意识到宗教不过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一个世界的附庸,而并非自己才是宗教的附庸。对资产阶级来说也同样是如此,无产阶级没有手握生产资料,但他们是确实的实际生产者。手握生产资料的人没有他们的生产,不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仅凭自己的生产,是无法形成“资产阶级”这一共同体的事实的。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必然演变为对尘世的批判”,认识到宗教本质的群众也会同样认识到压迫者的本质,进而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身为被压迫者的现实,进而自发的进行对自身的解放,乃至对制度的解放和对理论的解放。这也是为什么说“宗教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的原因革命从僧侣的头脑开始,那就是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的宗教改革,而革命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则是战胜了信念造成的奴役制。所以说为什么说宗教改革的先行者马丁路德“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把肉体从锁链里解放了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的原因。但有一点,“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马克思则是部分认可的。“新教即使没有正确的解决问题,也正确的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不是同外界斗争,而是与自己的内心斗争。所以新教将世俗的人都转变为僧侣,以此对抗教会的绝大权威,而马克思则更进一步,认为哲学应该把受这种僧侣精神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以此解放人民。在“同僧侣性进行斗争,把受这种僧侣精神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实际上能意识到的就是现代国家的缺陷本身也就是在压迫这个层面“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德国因为在现实上落后于先进国家,而在理论上却能和他们分庭抗礼的缘故,所以德国人会“在政治上思考这些国家做过的事情,而这种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其现实的片面和低下保持同步”这一点其实在我国也是值得参考的。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跨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其实是用了集权手段强制拉升的一个过程,而旧制度则不会甘心于这种失败,无论是渗透还是回潮,都会在这种基层掌控不再强力的时候妄图复辟。但共产党做的是比较彻底的,基层改造使得旧制度缺乏了复辟的土壤,于是旧制度就会通过现代国家的缺陷来寄生于其上,以避免彻底的毁灭。宗族的宗法制度被消灭了,他们就发展了法学家这个群体来强调西方法律对中国的适用性,借以兜售他们在习惯法上的认识的私货;乡贤的“乡间组织能力”的被打压(事实上一切成组织且可能对政权把握基层的活动都会被共产党打压),就利用资本开民营企业,然后组织起工人进行“企业精神”的传销与洗脑,在很多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内,基本就是古代培植亲信和私人武装的模式;长子继承制和女性无继承权的落后宗法制度被废除,就利用聘礼、娶妻、财产转移等方式将家中女性的财产——哪怕她们经济独立——转移到男性名下,然后将其他自己不宠爱的男性的财产转移到自己宠爱的男性的名下,形成事实上的“独子继承”的现状,这也是各种民事纠纷的起源和根本。而解决这种复辟的方法就是在执行层面强化法律的权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要专注于落后事物自身,而是专注于之所以落后的课题,而这个课题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要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从“人的根本是人本身”这个原则出发进行实践,那么就必须使得这个最高原则被群众所掌握,就必须重新掌控基层,就必须让基层群众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但是,正像解放不应停留于绞死路易十六,收归财产也不应停留于剥夺教会和贵族的资产一样,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现状会因为哲学土崩瓦解。他举了宗教改革之前的神罗是罗马最忠顺的奴仆,而在改革之后成为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忠顺奴仆,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又分别是土容克和庸人的代表的例子,来说明解放就必须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而彻底的革命需要什么呢?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所以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发生在13世纪的基辅罗斯,没有发生在16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没有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帝国,而偏偏是发生在了实施斯托雷平改革,极大的改善了经济和政治状况之后却卷入战争的1917年。前几次,国家并不需要革命,19世纪末,废除农奴制导致农民增加和对土地需求的暴增之后,改革又延缓了革命的需求,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恐怕尼古拉二世还能多活十几年,而一战的军事战败和国内调运导致的食物短缺让革命需求暴增,马克思又完善了革命理论,所以革命反而是在马克思并未预言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英法和后期体量暴增的普鲁士爆发,而是在矛盾冲突剧烈的沙俄,这也恰恰是与马克思理论中预言部分的逻辑是一致的德国的情况可能未必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情况,但德国的情况完全可以作为资产阶级分化的一种普遍情况。因为资产阶级作为主体的市民社会其内蕴的本质是一致的。虽然德国“不是和现代各国在同一时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也就无法同时跳过德国所必须面对的障碍和世界各国在当时面临的共同障碍,但那只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一个综述。而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为落后,力量也相对弱小,那么德国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既要面对诸侯和帝王,又要面对分化出来的无产阶级,而人总是害怕未知的,相对于已知的诸侯和帝王的贪欲,无产阶级的诉求在资产阶级看来更为恐怖,而其力图取代资产阶级先进性的努力也理所当然的被资产阶级视作“被施予恩惠之后的背叛”,丝毫不顾及实际上是他们做出了绝大的牺牲和被剥削了绝大部分的剩余价值这个事实,那么,资本家也就必然会和皇帝勾结在一起去镇压暴民和言论自由。所以马克思在此处用了“被压抑的利己主义”来形容这些人。这里插入一点,第二版(2012版)里此处翻译成“有节制的利己主义”,实际上是受到了西方伦理学的影响,寻章摘句型译者乃至学者都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其实已经表明了他绝不会对这种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抱持有任何好的观感,而且这里的“压抑”也恰好说明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特性:他们一边痛恨贵族,一边被无产阶级痛恨,被痛恨自己的无产阶级逼迫和自己痛恨的贵族合作的时候,这种利己主义只能被有限的表露而不能引起合作方的反感。所以说,德国的资产阶级实际上是缺乏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情怀的“资产阶级的这种被压抑的利己主义需求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束缚自己,而这导致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并非戏剧性,而是叙事性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要理解里面的一些代指的意思,“戏剧”是揭示冲突的,而冲突各方都有自己的主体性,“叙事”则是平铺直叙的,各方无声无息淹没在叙事流中,叙事,也就是历史本身作为唯一的主体,吞没了各方自己的主体性。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敢按自己的观点表达解放的思想”,“被压抑了利己主义需求”的中等阶级的观点在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治理论的进步中逐渐跟不上时代而被淘汰。也就是说,在戏剧中,每个阶级至少可以有解放的主体性,也就是可以扮演解放本阶级的角色,但在叙事中,每个阶级都只是随着叙事的主体而动的木偶,他们并不能扮演解放本阶级的角色。这一点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哈利波特》里的某一个章节段落作为例子:伏地魔在释放咒语确认凤凰社成员的时候,他用的是确认“叫他的名字”的人,因为在伏地魔力量虚弱的时候,很多巫师依然恐惧他的力量,不敢与其决裂,甚至暗通款曲和背叛主角的“正义一方”,在他复活之后就更是如此,那么在伏地魔释放这个咒语之后,凤凰社的成员因为这个习惯而被找出来杀害,那么他们最后也不得不停止了叫他的名字。这个例子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力量弱小的资产阶级在面对力量更大的强权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同时也说明了这种利己主义的需求“在未等庆祝胜利便遭遇了失败”的必然。这种代表国家的各阶级的道德和忠诚里面,从未包含过无产阶级。哈利波特里巫师之间的互相争斗,麻瓜从来都是局外人,是被施各种恶毒咒语和遗忘咒语的对象;指环王里倒是把平凡人——弗罗多的跟班山姆作为了主角存在的支撑,但托尔金依旧把“将戒指扔进火山口”作为了主角的必然使命和一个意外,而其跟班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压抑主角的背叛需求。这也很好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需求: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希望无产阶级能够成为一个能被任意施与,事后也不要回忆起这些被施加于身的恶行的路人,而一部分同情者则希望无产阶级能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稳定阀门”,即使资产阶级的暴动出自他们对资产的必然追求,无产阶级也能在协助资产阶级稳定自身之后迅速退场。在弗罗多和比尔博、甘道夫以及精灵前往不死之地的时候,山姆就消失在了名单的列表中——即使他也戴过戒指顺便说一句,这个“叙事”在第一版(1972版)里被翻为“史诗”(德语里同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这里用这个双关语的意思不止是指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平庸性质,还以“戏剧”和“史诗”来区分法国和德国的矛盾状态。如果抓住史诗“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有一种韵律,并采用叙事的方式”这一特征的话,那么这个翻译还是涵盖“叙事”的,而且在马克思时代,“叙事”应该也没有拿出来和戏剧并列过。以上两个翻译问题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区别可以明显看出,1972年的马恩选集翻译是更贴切于马克思的原意的,而2012年的翻译则更深受当时的学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寻章摘句式研究者的影响,过度重视了背景的影响,而忽略了词汇和上下文的相关性。其他一些词汇的翻译也有类似的变动。所以个人推荐,还是1972年翻译版本的马恩选集更适合理解马克思的真实意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