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慎入】谈电影《生命如此美好》和我个人的感想
某些冷门电影,总是充满着清新淡雅,哀而不伤的色调,情节上能攫住观众的心扉,让人涕泗横流,更能引发深沉的思考。只可惜,这些电影因为所在国话语权不够,往往被忽略了。现在,就让我把这些冷门佳作发掘出来,并加入我个人的一些主观想法。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部波兰的电影。它叫《生命如此美好》,又名《星星与乳房》,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身体残疾,但智力正常的人在他人生的前26年证明自己不是蔬菜的故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特乌什,从小四肢残障,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在他5岁时他被送到一个医院检查,医生说这个人是蔬菜,患有精神残疾,需要送往专门的病院接受治疗。
(马特乌什的妈妈,左一。医生,右一)
但他的妈妈并没有把他带到医院,而是把他带回了家里,让他的家人们亲自抚养他。妈妈始终对马特乌什抱有信心,她觉得马特乌什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这种乐观积极又包容他的态度同样也体现在马特乌什的家人身上——他的哥哥,他的姐姐没有因为他的残疾而孤立他,取笑他,常常和他一起做伴;他的妈妈,总是亲力亲为,搀扶着他走路;他的爸爸对他的态度更是积极,他总是告诉马特乌什很多道理,让自己为他树立一个精神榜样。其中有两种东西,影响了马特乌什。一个是“当一个人受够了的时候就应该拍案而起”,一个是“一切总会好起来的”。



父亲在马特的心中,一直是“全能男子汉”一般的存在,因为父亲总是变着花样,教会他很多东西。年幼的马特总认为,父亲是宇航员,是天空中的神,能用“神力”变出很多星星。然而就在一天晚上,父亲在向他展示(绽放星星)的时候,不慎从窗台跌落,从此长眠。

在马特乌什16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邻家姑娘,这位姑娘的名字叫安卡,安卡总是逗他,带他出去玩耍,两人很快就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但安卡的家庭环境非常恶劣,他的父亲总是动不动肉体欺凌她,父母间也时常拳脚相加。有一次,马特无意看到安卡的父亲对安卡拳打脚踢,怒火中烧的马特为了报复,设置了一个局(碰瓷)了安卡的父亲,让他锒铛入狱。
可是好景不长,安卡和母亲为了躲避父亲,不得不搬到外婆家。临走时安卡和马特乌什在门缝下指尖碰指尖的那一刻,让我印象深刻。
父亲逝世多年,马特乌什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老的母亲照顾马特也越来越吃力。有一天,母亲不慎摔伤,不得不住进医院。马特乌什只好被送往一家护理院去接受照顾。
在这所护理院内,除了他,其他人大多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护理院里的人也把他当作精神病人来对待。不甘被当作精神病人的马特乌什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当一个人受够了就应该拍案而起),于是他摇动着轮椅到楼梯口,估计从台阶上跌落。虽然不轻,但至少他可以向更多人证明(自己不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在护理院的日子充斥着漫长的煎熬,马特乌什不甘就这么单调地活着。或许是上苍怜悯,一位女护工来到了他的生活,这个人很活泼,性格也开朗,博得了马特乌什的好感。这位女护工在无意间知晓他喜欢乳房后,在一天夜里还专门脱掉衣服,给他露出自己的胸。
马特乌什把这位女护工当做知交,随她一起去参加她与父亲和继母的晚宴。在晚宴上,他从护工父亲的口中得知,这位女护工其实是个心机biao,专门用马特乌什来赌父亲赵继母结婚的气。真相被戳穿后,两人从此不欢而散。离开女护工的马特乌什黯然神伤,他不明白,曾经给自己慰藉的人为什么只是利用他而已?想着想着,泪水夺眶而出。
后来,一位残障方面的专家携带者一本符号书见到了马特乌什。通过这些符号,马特乌什能够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后来在一次测验中,马特乌什就通过这些符号,说出了他在前26年来一直憋屈在心底的,受尽冷眼和刻板印象嘲笑后急切想表达的,囿于身体的残障而难以出口的一句话【我,不,是,蔬,菜】。。

母亲当场泪流满面,马特乌什也兴奋地直打颤。26年来,多少偏见和误会……多少不公和屈辱?他渴望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渴望自己能够被理解,渴望大家知道自己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蔬菜。。这一刻,窗外的阳光分外明朗,多年的苦楚化为了激动的泪水。。父亲的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终于在此刻得到了应验。
后来,这家护理院认为马特乌什不是精神病人,要他离开这家护理院,离开前要经历一场测试。但马特乌什不想离开,于是故意装作白痴。但在听到测试员的那句【这人是个智障】
后,终于,跳下轮椅,艰难站起来,艰难走到检察官的桌子前,狠狠地锤了一下。父亲的那句【一个应当拍案而起】在这里又得到了应验。

马特乌什最终没有离开这家护理院,全剧终结。
——————————————————————————
我分享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仅仅觉得情节好看,剧情动人。我是想通过这部电影,向大家分享很多感想。
1.马特乌什这26年证明自己非蔬菜的过程,也是任何【有缺陷,但渴望发光发亮、渴望证明自己的个体】的过程的缩影。一个身体上有残疾的人,他的想法,他心中那无限广阔的小宇宙被困在残缺的身体里无法表达出来,他因此被人视为蔬菜,被当做蔬菜来进行对待。但他从没有放弃过证明自己。终于,在那个晴朗的阳光下,他用符号表达了自己不是蔬菜。其实,每一个有缺陷的人,甚至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都如剧中的马特乌什。包括我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简直像极了主人公。49年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到处都是缺陷,到处都是短板,经常受到别国的奚落和嘲讽。但他仍然高擎着五星红旗,用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证明着自己不是一个【残障】。到了现在,中国在仍然有许多短板的情况下要和美国刚正面了,不说最后的输赢,光是能到这个刚正面这个地步,中国就表明了自己是一个努力有上进的,自强而不息的国家,并且已经给自己的先辈们留下了一个交代。
2.要提供一个合适恰当的环境。马特乌什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恰当的环境,这个环境以人文环境最重要。他的家人,没有因他身体的残障而孤立他,冷落他;相反,他的家人总是很包容他,给予他一个更加宽松自如的平台。他的父亲更是教会了他很多人生的道理,以自己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尤其是他的那两句话对他的未来非常重要。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马特乌什有表现自己的意愿,让他不甘残疾而做个【精神病人】。做父母也是如此,与其多劝告孩子要如此,不要如此,还不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正直,高大又平易近人】的形象。
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政(和谐)策】和人文环境。就拿科技来说吧,科技的发展,除了高强度的持续的投入,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制度和崇尚科研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科研制度在此不赘述了,崇尚科研的环境也是如此,我很少看到有关于科学技术突破,甚至是科学家事迹的新闻上过热搜,说实话,这是让我有点失落的一点。不过好在去年4月16日中兴卡脖子后,更多人开始关注科研了,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在微博和B站上,生趣活泼的科普节目【科技袁人】出现了,我希望还不知道的人有时间能够看看,这也是为营造崇尚科研的环境助力。
3.勇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多让自己接触美好的事物,这样你变得不一样,你的祖国也会不一样。说实话,这部电影如果不是我努力搜索,还真不一定碰的到。当时搜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头上笼罩着高考的阴云。可以说,这部电影真如一剂救命的良药,把我解脱了出来。马特从身体残疾的阴霾解脱的过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高考,迎接挑战。同时,在这部电影的鼓舞下,我下了建设祖国材料科学的决心——是的,没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好的事物,让我有了挑战一切看似的不可能,彻彻底底改变了我的心态。崔卫平教授说过【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接触美好的事物,改变一个人,甚至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当你真正开始为自己为社会呕心沥血的时候,国家也会越来越好。接触电影后的几年,我感觉国家总体上的环境渐渐变好了,这也是国家强大的结果。
4.最后说一下软实力和波兰的问题吧。这部电影的出产国是波兰。相较于网上常见的对波兰的冷嘲热讽,我却对波兰抱有许多好感,这也是波兰不俗的软实力给我造成的影响。波兰常是奥斯卡奖的得主,波兰的电影如竹丛掩映下的清泉般清幽,给我一种一种【世间顿时安静,就等你欣赏】的感觉,品味完之后,我会陷入深思,思考其中的哲理。渐渐地,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会对波兰这个国家产生了好感。后来,我渐渐了解到,波兰这个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韧性、人才辈出(泛函数的创始人斯特凡巴拿赫就是波兰的)、百折不挠、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波兰甚至是斯拉夫人的身上,我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影子。如波兰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铿锵有力的词语和激荡的旋律,简直也是中华民族的写照。从波兰人保卫边境拒绝非法移民的做法,我也看到了类似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因此,我是非常喜欢波兰的。但我明白,波兰在政治上频出昏招,这又让我叹息不已。当我看到波兰抓华为员工以及各种骚操作的时候,比起愤怒,我的内心更多是一种无力感。。因为波兰的软实力攫住了我的心。。我希望中国在发展硬实力足够后,能尽可能发展一下软实力吧。。
送上波兰的国歌。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部波兰的电影。它叫《生命如此美好》,又名《星星与乳房》,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身体残疾,但智力正常的人在他人生的前26年证明自己不是蔬菜的故事。



但他的妈妈并没有把他带到医院,而是把他带回了家里,让他的家人们亲自抚养他。妈妈始终对马特乌什抱有信心,她觉得马特乌什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这种乐观积极又包容他的态度同样也体现在马特乌什的家人身上——他的哥哥,他的姐姐没有因为他的残疾而孤立他,取笑他,常常和他一起做伴;他的妈妈,总是亲力亲为,搀扶着他走路;他的爸爸对他的态度更是积极,他总是告诉马特乌什很多道理,让自己为他树立一个精神榜样。其中有两种东西,影响了马特乌什。一个是“当一个人受够了的时候就应该拍案而起”,一个是“一切总会好起来的”。










可是好景不长,安卡和母亲为了躲避父亲,不得不搬到外婆家。临走时安卡和马特乌什在门缝下指尖碰指尖的那一刻,让我印象深刻。

在这所护理院内,除了他,其他人大多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护理院里的人也把他当作精神病人来对待。不甘被当作精神病人的马特乌什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当一个人受够了就应该拍案而起),于是他摇动着轮椅到楼梯口,估计从台阶上跌落。虽然不轻,但至少他可以向更多人证明(自己不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后来在一次测验中,马特乌什就通过这些符号,说出了他在前26年来一直憋屈在心底的,受尽冷眼和刻板印象嘲笑后急切想表达的,囿于身体的残障而难以出口的一句话【我,不,是,蔬,菜】。。



后来,这家护理院认为马特乌什不是精神病人,要他离开这家护理院,离开前要经历一场测试。但马特乌什不想离开,于是故意装作白痴。但在听到测试员的那句【这人是个智障】
后,终于,跳下轮椅,艰难站起来,艰难走到检察官的桌子前,狠狠地锤了一下。父亲的那句【一个应当拍案而起】在这里又得到了应验。


——————————————————————————
我分享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仅仅觉得情节好看,剧情动人。我是想通过这部电影,向大家分享很多感想。
1.马特乌什这26年证明自己非蔬菜的过程,也是任何【有缺陷,但渴望发光发亮、渴望证明自己的个体】的过程的缩影。一个身体上有残疾的人,他的想法,他心中那无限广阔的小宇宙被困在残缺的身体里无法表达出来,他因此被人视为蔬菜,被当做蔬菜来进行对待。但他从没有放弃过证明自己。终于,在那个晴朗的阳光下,他用符号表达了自己不是蔬菜。其实,每一个有缺陷的人,甚至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都如剧中的马特乌什。包括我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简直像极了主人公。49年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到处都是缺陷,到处都是短板,经常受到别国的奚落和嘲讽。但他仍然高擎着五星红旗,用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证明着自己不是一个【残障】。到了现在,中国在仍然有许多短板的情况下要和美国刚正面了,不说最后的输赢,光是能到这个刚正面这个地步,中国就表明了自己是一个努力有上进的,自强而不息的国家,并且已经给自己的先辈们留下了一个交代。

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包括【政(和谐)策】和人文环境。就拿科技来说吧,科技的发展,除了高强度的持续的投入,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制度和崇尚科研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科研制度在此不赘述了,崇尚科研的环境也是如此,我很少看到有关于科学技术突破,甚至是科学家事迹的新闻上过热搜,说实话,这是让我有点失落的一点。不过好在去年4月16日中兴卡脖子后,更多人开始关注科研了,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在微博和B站上,生趣活泼的科普节目【科技袁人】出现了,我希望还不知道的人有时间能够看看,这也是为营造崇尚科研的环境助力。
3.勇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多让自己接触美好的事物,这样你变得不一样,你的祖国也会不一样。说实话,这部电影如果不是我努力搜索,还真不一定碰的到。当时搜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头上笼罩着高考的阴云。可以说,这部电影真如一剂救命的良药,把我解脱了出来。马特从身体残疾的阴霾解脱的过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高考,迎接挑战。同时,在这部电影的鼓舞下,我下了建设祖国材料科学的决心——是的,没错。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好的事物,让我有了挑战一切看似的不可能,彻彻底底改变了我的心态。崔卫平教授说过【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接触美好的事物,改变一个人,甚至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当你真正开始为自己为社会呕心沥血的时候,国家也会越来越好。接触电影后的几年,我感觉国家总体上的环境渐渐变好了,这也是国家强大的结果。
4.最后说一下软实力和波兰的问题吧。这部电影的出产国是波兰。相较于网上常见的对波兰的冷嘲热讽,我却对波兰抱有许多好感,这也是波兰不俗的软实力给我造成的影响。波兰常是奥斯卡奖的得主,波兰的电影如竹丛掩映下的清泉般清幽,给我一种一种【世间顿时安静,就等你欣赏】的感觉,品味完之后,我会陷入深思,思考其中的哲理。渐渐地,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会对波兰这个国家产生了好感。后来,我渐渐了解到,波兰这个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韧性、人才辈出(泛函数的创始人斯特凡巴拿赫就是波兰的)、百折不挠、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波兰甚至是斯拉夫人的身上,我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影子。如波兰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铿锵有力的词语和激荡的旋律,简直也是中华民族的写照。从波兰人保卫边境拒绝非法移民的做法,我也看到了类似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因此,我是非常喜欢波兰的。但我明白,波兰在政治上频出昏招,这又让我叹息不已。当我看到波兰抓华为员工以及各种骚操作的时候,比起愤怒,我的内心更多是一种无力感。。因为波兰的软实力攫住了我的心。。我希望中国在发展硬实力足够后,能尽可能发展一下软实力吧。。
送上波兰的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