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卢克文”斗“九边”背后,隐藏着中国汽车产业一个残酷的现实

01

互联网硝烟

对于卢克文和九边,大伙应该都不陌生,但凡关注时政的,几乎都听说过他俩,两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

卢克文出身草根,从网购做起,拥有自己的网店,享受到了电商的第一波红利。然后又凭借对文学的热爱,在自媒体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意见领袖。

九边是小镇做题家,毕业后从一名程序员做到产品经理,后跻身互联网公司管理层,算是互联网的直接受益者。

同样出于对写作的爱好,在自媒体平台笔耕不辍,最终声名鹊起,揭榜封神。

他们的特点分明,卢克文喜欢用经济逻辑分析社会问题,文风带着文科生的深情浪漫;九边观察深邃,分析问题娓娓道来,文章精彩纷呈,却不乏理科生的逻辑严谨。

他俩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

卢克文出身底层,却习惯于宏观看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宏大叙事”。而九边是精英阶层,看问题深刻,也更倾向于微观解剖。

这几天,这两位我都挺喜欢的自媒体大V吵起来了。

500

起因是近期发布的几款国产电动车定价问题,问界M9,50-60万,比亚迪腾势D9,66万,吉利极氪001FR,76.9万,蔚来ET9,80万,比亚迪仰望U8,109.8万。

九边认为国产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贵对消费者不是好事,以后会降,言下之意当下是在割韭菜;而卢克文则认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定价高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象征,国人应该骄傲。

500

500

俩大神你来我往互怼,一个说对方脑子坏掉了,一个说对方屁股歪。

有人说卢克文和九边之争,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之争。

在个人主义眼中,谈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这都是宏大叙事,他们对宏大叙事有种本能的抵触。虽然他们也经常号称替普通人说话,但他们内在还是习惯了精致的利己主义。

所以,你告诉他们国产车卖高价是民族崛起的象征,那就是脑子坏掉了。东西越卖越贵,我只知道我口袋里的钱会越来越少。

而在民族主义者看来,包括M9在内的中国高端汽车,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象征,是民族工业进步的标志,说明中国已经在汽车制造开始进入高端领域,与西方在汽车制造的传统优势有了直接竞争的能力。

中国有了高端品牌,就能给这里的老百姓提供更多高薪岗位,让更多人受益。

所以不支持就是屁股歪。

02

“卷王”传说

我不认为九边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以往的文章其实透露着对这个民族深厚的情感,他在国产汽车问题上之所以显得“精致利己主义”,是他的思维习惯使然。

他经常给读者分析问题,却很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你不能说他们看问题不准,他们有科学的方法论,习惯了由微观入宏观。但是,理智和谨慎迫使他们谨言慎行。

而带点民族主义色彩的卢克文却不同,从草根阶层成长起来的他天生带点大开大合的草莽气质,并不畏惧观点上的碰撞,所以你经常看到他卷入某个全网热议的话题。可是,哪怕具备浪漫主义文学的细腻,也掩盖不了他粗枝大叶的思维短板。

例如,卢克文用打造品牌的方式剖析国产汽车的定价就未必对。因为用纯粹的品牌营销解释这段时间不断出现的国产中高端电动汽车,很容易忽视商品本身的价值,让人联想到“割韭菜”。

500

国产电动汽车它不是包包、香水那类奢侈品,靠文化属性支撑,国产电动汽车靠的是硬邦邦的工业实力说话。

实力才是国产电动汽车定价的基础,没有实力支持的定价也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没有市场认可的定价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以问界M9为例,上市7天订单就超过3万台,说明这个定价背后的实力得到了市场的确认。

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经历了什么?卢克文和九边之争背后,事实上忽略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残酷竞争。

有位在欧洲从事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业内人士在某平台感叹,从没见过比中国更卷的市场。

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红海。

比如,我国南方某大型主机厂,冲焊钣金供应商就有26家之多,报价血拼到业内人士看了泪崩。

500

某充电桩制造商,新一代产品研发出来刚准备上市,竞争对手50KW直流快充就做到了跟7KW交流桩一个尺寸。

竞争激烈的还有储能领域。储能电池产能暴增,从2021年年初到2023年年底,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暴增了12倍,三元锂电池产能暴增了5倍,电池总产能增加了8倍!

同时,价格暴跌,2小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不含用户侧应用)中标均价跌至800.46元/kWh,同比下降47%;4小时储能系统最低中标价格低至638元/kWh,创历史新低。

500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约10万元/吨,相较于50万元/吨的高点,已经跌去超过八成。已触及极大部分储能电池企业的底线。

就这,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仍然干劲十足,到处招兵买马,因为绝大多数从业者认为,全球新能源革命和电动车革命才刚刚开始。

过去三年,中国车企以六个月为节奏进行迭代,车型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陈出新。据说,比亚迪海鸥从立项到试量产仅用了3个月内。

500

谁能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卷?

而相比之下,欧美日韩车企一款新车型或一个新平台,从立项到量产,五年是常态,三年算光速,每年能降本3%的成本,那就赢麻了。

在中国,今年车展上摆的概念车,3-6个月以后就可能在国产新势力的新车型里出现。

当老外为三年一迭代沾沾自喜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和新能源制造早已迭代了3-5代,制造效率每年提高了10-20%,成本更是下降了30-50%。

在中国,2021年投产的400V电车平台,等到2023年已经落后了,宁德时代的800V电车平台,峰值700An的大电流5C充放电电池已经在路上,华为600kW全液冷超级快充将在2024年全面普及,充电速度呈指数级上涨。

500

与之相比,德国大众却对外宣称,要使用400V平台的ID系列直到2027年!

也就是说,一年后,中国满大街都是“一秒一公里”的充电桩了,德国人还在宣传充电一小时续航400公里。

这便是今时今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欧美日韩同行的差距。

03

独占鳌头

500

很多人都听说过,2023年,中国全年汽车出口将超越日本,首登世界第一,但多数人并不清楚,这里面新能源汽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据中汽协统计,去年1-11月,中国乘用车出口量为372万辆,同比增长65.1%;商用车出口量为69.2万辆,同比增长29.8%。其中,传统燃油汽车出口量为332万辆,同比增长51.5%;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这冰冷冷的数据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对欧美日韩压倒性的产品优势。

是的,你没看错,这里面包括美国。

由于我们国内市场巨大且较为封闭,在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们的产业生态进化的速度比境外要快几个量级。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差异大,气候多样、地形多样,我国市场孕育的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符合多个不同生态系统的产品。产品的多样性是美国都无法媲美的。

谁能卷得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特斯拉如果不是在中国建厂,早被卷得渣都不剩。

当国内的卷王们浑身是血的走出国门时,面对思维仍然停留在上世纪的竞争对手,简直不要太轻松。

今时今日,中国市场上有三代新能源汽车同时在售,顶级新能源和汽车技术遥遥领先欧美日韩。

所以,中国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定高价?值不值得定高价?

市场规律是无法欺骗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出现高价产品,并非靠爱国营销,靠的是硬邦邦的工业实力。

500

去年10月份,保时捷曾公布了1-9月的全球各大市场的汽车销售量(交付量)。

保时捷是德系豪华车代表,中国一直是保时捷最重要的市场,常年占据销售榜榜首。2022年1-9月,保时捷全球交付22万台车,6.8万台来自中国,占到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进入2023年,形势急转直下。1-9月,保时捷全球各大市场均传来捷报,总销售上涨了10%,绝大多数市场都上涨超过15%,欧洲和其他新兴国家上涨甚至超过20%。但,唯独在中国市场崩了。中国市场成为保时捷全球唯一一个销量下滑的市场,而且一降就是12%。为什么?

是中国土豪没钱了吗?显然不是。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同期,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7.5万辆和210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和8.2%。其中30万以上豪车更是大大领先于大盘,新能源豪车增长率在30%以上,燃油车豪车增长率也在12%以上。

很显然,大量豪车订单转向了新能源汽车。

500

而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哪怕保时捷大打销售员牌,都无法改变国产新能源豪车崛起的趋势。

这一趋势将从中国市场延伸到海外,最终带领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霸主。

04

尾声

无数次聊起产业转移的话题,如果中国没有新的制造业替代曾经的服贸和电子加工,中国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市场规律。

我们时常感叹祸福相依,三年疫情恍如隔世,这三年给了中国人极大的考验,也给了中国制造业喘息的机会。

500

从2020年开始,历时3年,中国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厚积薄发,创造了想都不敢想的奇迹。此前,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都不敢预言我们国家的汽车出口能在2023年超过日本。毕竟,2021年的时候,日本的汽车出口量多达400万,我们国家为200万左右,仅为日本的一半。

汽车和能源产业链之长,受益行业之多,在人类工业链绝对首屈一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工业皇冠上的珍珠。

国之有幸,在我们面临产业转移危机的时候,新能源产业(含能源和汽车)经过国家战略近二十年的扶持,终于迎来爆发。

使我们能够将人口、体量、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等所有因素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必将帮助中国战胜产业转移危机。

500

毋容置疑,2024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全面出征海外的元年,从豪车到中、低端车型全面出击。

接下来几年,再加上大飞机产能爆发,芯片技术的突破,中国工业和经济将彻底走出阴霾,真正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全文完,谢谢阅读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观云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