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涌入寺庙做义工,你怎么看
据说现在年轻人涌入寺庙做义工,名额有限,排队老长,想做义工还不容易有机会。
传统上,中老年人笃信宗教,到寺庙做义工较多;年轻人忙于世俗事务,信教程度较低,到寺庙做义工的也较少。但现在“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年轻人涌入寺庙做义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据说年轻人不仅做义工,也积极参与寺庙的禅修、拜忏法会等各种活动。
中国各地寺庙近年来也传出被年轻人“占领”的消息,有关年轻人“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上香”的调侃舆论在网络上盛传。根据携程在2023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寺庙门票的订单在2023年初同比增长了310%,其中近半来自90后和00后。
然而,大部分涌进寺庙的年轻人被问到时,都表示自己并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只是到寺庙让他们感到内心踏实、治愈,能回归心理的平静和安宁。当然,生活艰难,就业、成家、养育一山更比一山高,希望能借助更高的力量,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中解脱,也是不可否认的动机。
儒、道、佛家曾经被斥之为腐朽和迷信,这是不对的。中国文化与儒道佛不可分割,就像欧美文化与基督教不可分割一样。儒道佛凝聚了极高的智慧,有些能被崇尚理性的人们接受,有些不能,但不宜简单粗暴地排斥。只要各自清楚自己的位置,宗教与理性并无必要互相排斥。
这也意味着宗教与理性不互相代替。比如佛教,这在本质上是出世的,而工作、婚姻、孩子这些都是入世的。如果求佛成功,那是佛在把你往最终出世的路上领,而不是要鼓励你沉迷于尘世俗务。想不明白这一点,纯粹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想哄骗佛、差使佛帮你做事更是不行,佛要是那么好骗,还是全能全知、法力无边的佛吗?“你这个佛这点事情都不肯帮我,叫我怎么信你?”佛要是被你这么一咋呼就从了,那还是佛吗?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烧香拜佛和到寺庙做义工并不能得到神佛“开后门”,自己躺平了,神佛都帮不了忙。这些道理人们是明白的。
但寺庙也确实是和职场、市井完全不同的世界。有人在求职不成的时候,或者职场不顺的时候,或者家事烦心的时候,需要换一个环境,在家里躺平都越躺越烦,还不如到寺庙做点有用的事情。
寺庙义工常常是驻寺的,需要和僧人一样早起晚睡,包括上早晚课、诵经、抄经等。但即使不信佛的人,听不懂经文,也常感到正能量更足,人的精神状态更好,脱离了先前的颓靡和愤怒。
在某种意义上,这好比“空档年”(Gap Year)。
在西方,高中生或者大学生毕业后,有些人会休一个“空档年”,用于旅行,尤其是边走边打工的那种背包旅行。这其实是从英国贵族教育流传下来的传统,作为“成人”的一部分,到“古典世界”(尤其是意大利、希腊甚至埃及)旅行一年,算是古典教育的沉浸式体验环节。现在,“空档年”更多用于见见真实的世界,长长书本上没有的见识,只是把父母或者家族赞助变成自食其力。
中国教育里没有“空档年”的说法,一般也强调不断努力,连续攀登,空档年有游手好闲、不思上进的嫌疑。但在高度内卷的时代,“空档年”有时或许是必要的换挡时间。旅行可以,但花费太大,而中国的就业环境对“边打工边旅游”不友好,出国“边打工边旅游”更不容易。寺庙作为另一个“空档年”的渠道,受到欢迎就很自然。
很多人也在寺庙义工中补上了人生的必修课。有人戏称几个星期洗了几十年都没有洗过的碗、切了几十年都没有切过的菜、扫了几十年没有扫过的地。更多的人学到了谦恭和纪律。这不是来自父母或者老师的耳提面命,而是从内心真的认识到谦恭和纪律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爱与付出的意义,而不再专注于索取。
事实上,很多时候,索取而不获正是焦虑的最大源头。不管是学业、爱情还是婚姻家庭,礁石常常在付出的效费比,说到底还是索取,使得读书、爱情和养育都成了苦难行军。
拿得起,放得下,离得开,善于接受,乐于付出,懂得感恩,这本来就是成人的最重要标志。
谁都有迷茫的时候,谁都有需要解压的时候,到寺庙做义工,与其说是消磨时间,不如说是心灵旅行。挺好的。
结束了义工旅程,年轻人终究须离开寺庙,回归社会。短暂的经历可暂时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苦海, 但问题不会就此消失。 寺庙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理清思绪与被宽容的空间,“下山”后如何要面对实际问题?对一些受访者来说,寺庙生活让这个答案更明确了:“还是要靠自己”。
也有一些人真正走上佛道,遁入空门,那也挺好,佛门向善,世界上多一些向善的人,总是好的。
对于年轻人进寺庙做义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