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钱”的经济学原理和不可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全民发钱”本来是一个虚设的命题,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不妨碍大家掰扯一番。
首先来看看“全民发钱”话题产生的背景。
当前总体经济遭遇一定困境,按经济学原理,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有些问题,其中消费和出口本质上一回事,只不过“出口”是外部消费而已。
投资则直接受制于消费,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为了产生能够被消费的目的物,否则就是无效投资,就是浪费。
所以归根到底,经济的发展决定于消费。
而当外部的“出口”增长趋势放缓,解决“消费”问题的途径只能是内需。
内需情况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比如在连续几个月一堆措施推出之后,11月份的CPI指数居然还是往下跌,充分说明了就消费市场上供应大于需求,消费能力不足。
造成消费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为何?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消费倾向”,指的是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而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是递减的,也因此,富人的消费占收入比例低于穷人。这里也有一个重要推论,当社会财富过于集中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社会财富的分配比例问题造成了内需不足,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可能还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考虑到社会矛盾问题,富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影响了整体消费能力的增长。
为了解决消费能力不足,有了“全民发钱”这个话题。
人均发钱能改善社会财富分配比例,直接增长社会消费能力,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要说,“全民发钱”还是从根子上缓解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方子。
如果实施“全民发钱”,应该走的是央行直接增发不列入财政支出的渠道,道理很简单,现在财政收支的情况不允许,尤其是地方债务高企,这话题在网上讨论很多,政府也才发行了债券试图缓解这问题。因此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政府收入来源于税收,发钱只能增税从而完全无效的问题。
许多人担心“全民发钱”会带来通货膨胀。
实施“全民发钱”一般来说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因为增发了货币必然是摊薄了单位钱币的购买力。
而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在当前CPI指数走低的情况下,增发了一定量的货币,增量与存量的对比基本不成比例,对物价的影响应该是可控的,这些通过初等数学的简单计算都能得出结论。而且即使物价确实上涨,最后的结果必然还是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当然,越是低收入人群增加比例越高。
至于谈及低收入人群因为人均发钱更加躺平,则纯粹是无稽之谈,更不值一提。
静态来看,社会财富不会因货币增发而增加,这是最明显的常识。
“全民发钱”之下,个人有受益的,则必然有利益受损的,那么究竟是谁受益谁受损呢?
这同样是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如果你的收入占比低于1/14亿,则你必然受益;而如果你的原来收入占比超过1/14亿,则利益受损。
这是不少人疑惑,“为什么很多人反对全民发钱”的根本原因。
同样,这也是“全民发钱”方案不可能得到真正实施的根本原因,在此不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