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弟子规> 当老板让你读它的时候,你和企业都快完蛋了
上周本公号曾刊发《李显龙纪念五四运动 我仿佛看到溥仪认李自成当祖宗》,里面提到台湾新儒家骨干牟宗三,以及他的弟子王财贵。但很多读者并未意识到这一学派对大陆影响之深远。故本周末重发知乎旧文,分析台湾新儒家在大陆推行的“读经运动”之内涵:
我前几天回答关于《弟子规》的问题:有哪些伪传统?截止今晚,一共有314条评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42730/answer/77058344
然后我们看看读者反馈是否支持本问题的预设条件:
看了一下,虽然多数是抱怨学校强行推广,但的确有不少人提到了企业老板要求学《弟子规》。
300多个回复,有6个人谈到了企业强制推行《弟子规》的事实。考虑到有100多回复用于吵架,这应该不是偶然事件。而且我还有更多的样本。我前几天把新京报那篇扒皮《弟子规》神话的文章转到了微博,转的不错:
到评论区扫了一圈,我大吃一惊,天下打工族苦《弟子规》久矣……
那么,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最初的话题了,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喜欢《弟子规》呢?有两条评论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即弟子规让人服从、顺从,却从不让你去问为什么。看了读者的感慨,我决定去查证一下原文:弟子规并不长,标题正文合计1102字,正文1080字,360句。大多数内容是两句一个话题,比如
事诸父 如事父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也有不少是四句来说明一个观点: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以及不少为了押韵和凑字数的句子。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总叙把下面的标题重复了一遍,也占了几十个字。这样折扣下来,360句正文大概说到了100个话题。我用word查了一遍文本,里面单方面提出要求的词汇如下:
勿:43个则:9个必:8个须:4个莫:3个
零碎的祈使句不计,仅主要的明确指示性动词就有67个。和100出头的话题相对比,可以看出全文基本上是在单方面提要求,要求读者接受长辈、上级、兄长制定的秩序,服从本身是最高的道德。这的确适合监狱和看守所用来“教育”犯人:铁岭监狱隆重举办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大型吟诵会
铁岭监狱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吟诵比赛在监内广场如期举行。比赛现场,书声琅琅、彩旗飘飘,吟诵舞台上大红的彩虹门高高矗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主题词赫然于上……参赛的每支吟诵队服刑人员精神饱满,姿容规范,用整齐嘹亮的吟诵呈献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尊崇,抒发了对中华古圣先贤教育的无比敬仰,彰显了正德修身重塑新生的坚定信心。伴随着悠扬的背景乐曲,铿锵洪亮的吟诵声在广场上空回荡。吟诵队员情绪饱满,声音时而嘹亮、时而高亢、时而优美,庄重自信的精神状态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传统文化教育进监狱 服刑人员诵读<弟子规>
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潜移默化学做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服刑人员叶某某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所犯下的罪行曾被判处无期徒刑,已入狱18年。他在文章中写道: “传统文化中的圣贤经典,正如甘露滋润了我病态而扭曲的心灵。”
http://www.hi.chinanews.com/hnnew/2014-09-09/4_36082.html
(居然还有《太上感应篇 》,容我囧一个,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监狱长的黑色幽默有多冷)不过,既然说是儒家“经典”,这弟子规我左看右看似乎缺了点东西。读了四五遍之后,我忽然意识到,这里完全没有提到社会阶层的改变!即尊长永远是尊长,平民永远是平民,婢仆永远是需要善待的婢仆。其他经典里面最起码要鼓励读书人奋发向上,经济天下,这一篇却只提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绝无半点改变读者阶层的内容,甚至没有一般启蒙读物的百科知识,唯一的主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服从既有规则”。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其他传统儒家启蒙读物除了百家姓仅供识字识人外,都包含大量的百科知识内容,更要鼓励读者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比如说三字经: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又比如《千字文》: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番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幼学琼林》: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训蒙骈句》
孟轲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高士游来,屐齿印开苔径绿;状元归去,马蹄踏破杏泥红。廉范临民,慈惠群歌来何暮;于公治狱,清勤共羡死无冤。武将承恩,面带霜威辞凤阙;使臣奉诏,口传天语到鸡林。
换句话说,虽然传统儒家作品都鼓励读者服从秩序,但也鼓励读者努力打破自己的生活现状,在体制内获得晋升。唯独弟子规一方面强调单方面的服从义务,另一方面不谈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既不告诉读者争取权利,也不告诉读者可以变成制定规则的人。全文对于个人发展只有空泛地一句:
圣与贤 ,可驯致
圣贤心性固然好,但颜回同学是穷死的,为啥不谈谈科举呢?哪怕是俚俗的《神童诗》也要说一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啊。读书为心性而不是出路,这样的东西,最适合监狱和看守所——从没听说好囚犯可以变成狱警乃至监狱长。但是,为什么《弟子规》这本书如此独特?这需要回到我前面那个答案:
有哪些伪传统? - 马前卒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42730/answer/77058344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最早的出版物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
出版时间比创作时间更说明问题。作者本来是个落第秀才,作品算不得有文采,《弟子规》一直只是小范围流传的私塾讲义。过了二百年,讲义忽然被人翻出来印刷,广泛传播,才有了今天的所谓“经典”。为什么这本边缘化的小册子会被翻印推广呢?这要看1856年的历史背景。185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年。头十几年,大清国已经签了《南京条约》,割了香港。洋人却不依不饶,还是在1856年卷土重来,即将攻占北京。在南方,洪秀全起兵占了长江下游,击破江南大营,风头正盛。就算是再忠实的儒家士大夫,看着长江里奔驰的蒸汽轮船,看着手持洋枪的“发匪”,也知道世道要变了。面临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的官僚搞洋务建工厂,有的知识分子谈革命,谈变法,还有的人……觉得这都是走邪路的错,咱们还得走正路。所以儒家秩序不能削弱,反而要加强,要告诉底层要以服从为美德,不要质疑,不要胡思乱想,才有大清的苟延残喘。于是,《弟子规》这本书被翻出来教化底层。正如这几天环球时报的宣讲: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马前卒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42211/answer/77662359
总而言之,《弟子规》之所以在1856被翻出来刊印(多半还是洋人的印刷技术),不是因为儒家思想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儒家秩序即将崩溃。这些士大夫逆历史潮流而动,哪怕封死“正常”儒家社会的上升通道,也要强调秩序和服从,以避免动荡,惨淡经营。他们根本不指望读者能有什么进步,仅仅希望他们不造反而已。实际上,“正常”的上升通道本来也快被堵死了: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
然则与保举相比,捐纳在人数上又更多,所以当日说冗员众生相,取样多出自捐纳。据估算,19世纪60年代之后“通过捐官途径的四品到七品的地方官”已“多于通过科举的正常途径得官的人数”……有人禀某候补县死,方伯委员往验因何而死,回禀曰:某员到省二十年,未得差委,衣食俱乏,实冻馁而死。其身上惟留一破衣破裤,床上惟眠一破席,被帐俱无。”按记述人作客幕府的行迹,这件事应当发生在福建。在同一段文字里,他还记录了四川一个“饥寒不堪,吞烟自尽”的“候补知县”和江苏一个“典质俱尽,遂自经而死”的“即用知县”
http://chis.cssn.cn/zgs/zgs_zgjds/201310/t20131025_546139.shtml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https://wenku.baidu.com/view/d1e18645da38376bae1fae0e.html
已经获得功名的读书人都不能当官。自然也只能劝“潜在”的读书人安心服从秩序,否则还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弟子规》真正走进文化圈的背景。眼下的监狱推广《弟子规》有情可原,推崇增长的企业为何也要推广呢?不意外的话,说明这些企业也像当年的大清朝,一方面利润不高,不能给员工眼前增发福利,全靠压榨员工赚钱;另一方面扩张无力,技改无门,不可能给员工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要想留下员工保证企业的运转,来自晚清末世的小册子算是一个廉价的好办法。有句经典的评论说:和你谈钱的是好老板,和你谈理想的是坏老板,那么掏出《弟子规》谈道德的老板算啥呢?当然,上面的回复也说明大多数成年人有基本分辨能力,不会因为一本《弟子规》就放弃对工资、职称、进修的需求。所以,许多企业推行弟子规,只能说明许多中国企业即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被拍死。疥癣之患,本身倒没有根本性危害。但弟子规走进学校、幼儿园,要求学生全文背诵,让儿童天生只知道服从,不知道权利;只知道接受秩序,不知道一起讨论秩序,这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就值得警惕了。要知道,就算在大清末年,接受《弟子规》教化的也不是那些尚未自立的孩子。而是已经开始考虑出路的壮年人——能造反的人:《弟子规》的传播为啥现在说是场骗局?
这两条文献对照,告诉我们,《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第一,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诗经、唐诗开蒙的,因为《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然而,翻开上面的评论区,我每看到一条企业员工的怨言,就能看到十条学校强行要求背诵的评论。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实际上,无论读不读弟子规。许多学校为了节约管理成本,为了给上级一个“能干”的好印象,在很久以前就落实了《弟子规》的原则: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农村教育是存在种种不足,但更重要的不是农村学生的心态吗? - 马前卒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98702/answer/76927905
检查组要封锁的“违禁物资”不仅仅是手机,除了酒、刀具等不合中学生身份的东西外。“杂书”、即不属于课本和教辅资料的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科普,均在查禁之列,至于棋牌、收音机、MP3以及其他电子、非电子的娱乐物品,更不可能过关。只有吃穿和教科书可以带进学校。
我读书的时候,校门没有政教处检查组,不过那时候穷,买本两块钱的杂志都心疼,更没资格操心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真要说物质上的娱乐,真不比这些被搜过身的学生多。不过,青春就是最大的本钱,没啥玩的,可以运动啊,足球,篮球,乒乓球,哪个不能激情四射?放学了骑自行车满世界去逛,课间10分钟,扣掉上厕所的时间,还要在走廊里翻个跟头,摔跤pk一下。
可惜,世道变了,以上说的现在统统不许。不许打球,不许打闹,不许快跑,甚至不许大声叫喊,除了早晨的跑操和每周一两节体育课,学生没有测试自己肌肉的自由。
客观地说,现在的学生也没有运动的时间。早上五六点起床就跑操,然后是早自习,早饭,上课,午饭,上课,晚饭,晚自习,洗漱睡觉。每两周休一个周末,其他时间出入学校必须家长自己来接,否则围墙圈起来的校园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嗯,我忘了说校规包括强制住校,你别指望在回家路上撒欢。
结果呢?
无论是哪种梦想,都得从现实中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没有和形形色色人物的接触,不通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媒体了解社会,不关心普通人家柴米油盐知道谋生艰难,少年很难“磨合”出与社会相配的梦想。把孩子们圈在学校里与世隔绝,全部时间都用来备考,结果就是少年的梦想层次要么太低,只看到眼前的快餐娱乐、商品消费、肉体刺激;要么太不靠谱,全是怪力乱神、不切实际的现代神话。我问我的同学,到这些初中生宿舍能翻到什么违规的“闲书”?答曰内容全是鬼神玄幻,几乎100%是地摊盗版,《盗墓笔记》在其中都能算严肃读物。让初中生对着低档玄幻小说和高墙来设计未来,仔细想来,这个事实真让人有几分心疼,心疼他们高墙下的青春。
这样的教育原则运行几十年,怕是校长可以和监狱长交流一下《弟子规》推行经验了。进一步说,各级政府在全社会推行《弟子规》的用意,以及此举背后的潜台词,都很值得和《弟子规》的时代对比一下。我的键盘有点累,今天到此为止,不再多说。北京日报: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 ――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7-20/1782191.shtml
北京拟全市推广国学经典弟子规_新闻中心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11/041421793864.shtml
宿豫:三措并举深入推进经典文化进校园 -宿迁市教育局
www.suqian.gov.cn/sjyj/qxdt/201510/312fcdc861894d8f9a8352b594eda253.shtml
安丘市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教育活动--潍坊--人民网wf.people.com.cn/n/2014/0926/c70174-22448812.html
补充:近年反对《弟子规》成为教材的文章也有不少:揭开《弟子规》成为“经典”之秘
mt.sohu.com/20150726/n417574831.shtml
《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429/Articel09003MT.htm
但从效果来说,我觉得新京报黄晓丹先生这一篇的效果恐怕会最好:《弟子规》的传播为啥现在说是场骗局?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jz.k618.cn/2015/1216/20695.shtml
原因在于,黄晓丹先生无意中提到了一个细节:
这两条文献对照,告诉我们,《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第一,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诗经、唐诗开蒙的,因为《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我们再回到《清史稿》去看劳乃宣使用《弟子规》的效果,就会发现,他遇到的问题是原先那些成年农民不识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经常干些违法的事,学了弟子规之后,能读一些法令了,不违法了。那我就要问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
毕竟家长让孩子学“国学”是为了提升孩子的阶级地位,希望他们比其他人更早地具备中产以上阶层的“文化修养”。一旦他们知道《弟子规》原来是一本脱盲班的农民教材,他们对《弟子规》的态度怕是比虔诚的教徒看异端更敌视吧。所以,请大家多多宣传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