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经济”4大要素,不只有生态

500

城市,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造就一流的城市,自然也少不了一流的河流。

不过,从手工业时代到创新经济时代,河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犹如乘坐「过山车」。

手工业时代,河岸是城市经济中心,河道即贸易走廊;到了工业时代,河岸成为制造中心、物流中心,更是污染的重灾区;来到后工业时代,河岸作为城市「无人区」,成为生态治理重心;而进入创新经济时代,河岸升级为吸引人才、企业,激发城市活力的「经济带」。

▼ 新加坡河见证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变迁(来源:图虫创意)

500

因此,进入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纷纷将「水岸经济」纳入到发展战略中。如2021年,上海普陀区把苏州河的「水岸经济」发展带,写入区党代会报告;2022年9月,北京将「水岸经济」写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

▼ 北京亮马河成为城市水岸经济的代表

500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控制增量,提升质量」的更新工作全面展开,河岸已成为城市更新的必修课。只是,河岸更新并不等于水岸经济,空间形态的「网红」,更不等于经济发展的「长红」。

更直白点说,水岸经济是水岸由生产型到综合服务型的「产业转型」,空间是手段,「经济」是目的。

▼ 水岸不仅是观赏城市最佳角度,也是城市综合服务的载体

500

如何才能实现水岸经济的「经济目标」呢?

通过我们对全球城市河流的实地「丈量」研究,发现不是所有城市河流都能发展出水岸经济,但成功的河岸必须具备战略、生态、文化、生活4个要素。可以说,水岸经济有这4个要素,有可能行;但没有这4个要素,一定不行。

01

水岸经济的4大要素

1. 战略要一致

做好水岸经济,城市就必须先统一「向河」发展的目标,需要从政策到机制,从规划到建设,形成「同吹一把号」的协同配合,而不是依赖单点突破。

例如,波士顿市原本计划通过政府挑大梁,对波士顿西区进行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心向北发展。但事与愿违,由于缺乏配合机制,更新后的波士顿西区一直死气沉沉。

▼ 2015年,波士顿重建局向市民承认波士顿西区更新失败,开始着手新一轮的再更新

500

吸取教训后,波士顿在滨水区(波士顿南湾)更新中,先确立了城市向水发展的目标,再推动协同开发。

制定城市设计框架(UDG),对滨水区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开发项目,采用弹性审查管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开发;通过最高15年的免税优惠政策,鼓励滨水区的开发者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

▼ 波士顿南湾开发

500

通过容积率奖励政策*,激励开发企业在滨水区建设更多的公共空间;而「关联城市开发措施」*所提供的社区发展基金、就业基金,则保障了滨水区的人口活力和就业动力。

总之,战略一致形成的协同开发,不仅避免波士顿南湾在更新后,又成为「新鬼城」,还使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科创中心,在此聚集的企业已超过1500家。

*容积率奖励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广场、公园、步行路网等公共空间,作为补偿,允许开发商提高与公共空间关联项目的容积率。

*关联城市开发措施:超过一定面积的商业项目,按每1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征收5美元,作为区域居住社区的发展基金;另征收1美元,作为居民就业训练基金。

▼ 波士顿南湾已成为科技创新中心

500

2. 生态是基础

「恢复生态」是实施水岸经济的先决条件,没有之一。因为,很多城市经历了「先污染」的发展过程,「逃离河岸」已成为社会共识,扭转这种共识就必须进行生态治理。

但请注意,生态治理不仅是让河岸看起来更绿,还要多展现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用生命说明生态」。例如,日本北九州市紫川河流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重工业发展过程中,严重污染,被市民称为「死亡之海」。

▼ 工业密集的紫川河流域

500

随着工业的衰落、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全球科技城市」的城市发展计划,在紫川河实施「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治理工程。尽管紫川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景观、水体治理,但是河流的负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难以改变大众的固有印象。

▼ 治理后的紫川河

500

于是,紫川河借助生物多样性,强调 「我已很生态」——紫川河在水面之下修建了水环境馆,馆内展现河流内魚、鸟、虫等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高2.3米,宽7.2米的「河川观察窗」,市民可以直接看到水下的水生生物。如今的紫川沿线,已成为城市生态会客厅。

▼ 紫川河水环境馆内的「河川观察窗」

500

▼ 紫川河岸成为城市会客厅

500

3. 文化是底色

河流塑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也正是河岸经济的魅力磁极。不过,文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往往以古建修复、文化雕塑等呆板的展现形式为主。河岸经济需要围绕文化的体验多下功夫,将文化活化。

比如,荷兰乌特勒支老运河有900多年历史,原本在运河数量众多的荷兰「很普通」,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源自其对运河文化的活化。文化活化,在由水面、水岸、河堤构成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展开——

▼ 乌特勒支老运河从水面到堤坝的高差超过5米

500

水面层:恢复通航功能,除了游船,还有形形色色的通勤船只,重现运河的「繁忙」。

岸线层:更新原本用于吊运货物的仓储空间,置入文化、商业等功能,增加滨水体验,增加沿线人气。

▼ 运河恢复通航,并增加滨水商业再现运河的繁华

500

河堤层:恢复传统底商和各色集市,重现以运河为中心的繁荣景象。在这些基础上,运河结合皮划艇游览方式,推出了运河历史游学项目,让整个运河成为露天博物馆,加深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知。

▼ 河堤层的市集

500

4. 生活是刚需

无论生态还是文化,本质上是对河岸原貌的「重现」,而滨水生活才是发展水岸经济的「核动力」。什么是滨水生活呢?休闲是不是?运动算不算?City walk可不可以?

滨水生活直白点说,是以河为中心重新组织生活方式,生活以河为中心展开。下面通过英国伯明翰的滨水生活打造进行说明。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伯明翰市内有60多公里长的河道,这里曾是制造、贸易的枢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的制造业衰落,以及产业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伯明翰失业率高达25%,而河道因污染、空心化等问题,沦为城市的「无人区」。进入1980年代,伯明翰着手产业转型,重点借助滨水区的宜居生活营造,吸引人口、企业再次聚集。

▼ 滨水区改造后的「宜居生活」

500

宜居生活营造,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居住沿水岸展开:在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伯明翰对河岸众多废弃的厂房、仓库进行更新,主要作为居住空间而不是商业空间,为滨水生活创造基础条件。

▼ 居住沿水岸展开

500

二是,配套沿水岸展开:部分老建筑更新后置入商业、餐饮、画廊等功能,这些功能优先服务于本地居民,而非游客。

▼ 配套沿水岸展开

500

三是,工作沿水岸展开:改造后的河岸(布林德利地区)于1995年,被评为英国第一个「国际知名水畔景区」,与纽约、悉尼、阿姆斯特丹、波士顿水岸齐名,这吸引众多企业、投资者来到伯明翰。

伯明翰抓住机遇,借助的河岸「双层结构」,将「新产业」沿河布置,形成经济带。

▼ 河岸的「双层结构」

500

河岸经济带的「一层」,继续保持滨水生活结构;「二层」集中布置新建设的办公、商业、展览等功能,为沿线居民提供工作岗位,使新经济与水岸融合。如今,伯明翰滨水区每年的访客量超过400万,直接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 新建项目沿河岸二层展开

500

小结一下,战略、生态、文化、生活4大要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构成水岸经济的「基建」,加速水岸从「空间容器」成为「经济磁极」。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以上4个要素与城市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绝非「独立运行」。因为在这个城市竞争的时代,水岸经济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的「需求」,所以发展水岸经济必须要升维到城市视角,而不是「为了水岸而水岸」。

当然了,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需求就不同,但「抢人」对于城市们来说,是刚需,更是发展的底层逻辑。

02

「抢人」 背景下的水岸经济

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各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成为常态。对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而言,虽然总有「幸福的烦恼」,但总能够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但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则要面临很多「痛苦的烦恼」——据测算,目前我国人口流出的地州市共有199个,占比61.8%,中小城市是人口流失,特别是年轻人流失的重灾区。

虽然都是抢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一个是有选择的「净流入」,一个是无条件的「净流出」,难度自然不在一个量级。

▼ 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具有天然优势

500

1. 大城市要全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大城市间的「抢人内卷」,最终胜出是拼谁更多样化,谁包容性更强,谁能吸纳更多不同特长、需求的人群,谁能让最小众的爱好也能找到知音等等,相当于「全人群」「全特长」友好。

这么说吧,好比Cosplay,在小城市基本是关起门来的个人爱好,而在大城市却能发展成为一门职业。

因此,大城市的水岸经济,也要向「全」靠拢。但这并不是说要均质化发展、平均用力,而是将河岸化整为零,先要服务于局部的发展需求,成为局部发展的长板;之后再由一个个独具吸引力的局部,「合零为整」塑造城市的吸引力。

▼ 大城市的水岸经济,通过「合零为整」的方式

500

2. 小城市要特

中小城市的竞争,不仅来自同级别城市,更来自大城市。但中小城市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找到其他城市不具备的资源特色,进行放大,这样才能实现对特定人群的定向吸引。

作为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投入必定是「包子有肉都在褶上」,但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不具备大城市的高容错率。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绝不能做成生态工程,而提升成功率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特色」鲜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人千里迢迢来到城市。

▼ 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要以「特色」为核心

500

下文,通过2个案例了解一下大城市水岸经济的「全」,中小城市水岸经济的「特」,如何落地实施。

03

大城市的水岸经济要「全」

伦敦泰晤士河被誉为水岸经济的典范,金融业、总部经济、文化产业、旅游、商业等等经济要素,交织在两岸。

▼ 泰晤士河俯瞰

500

要知道,在伦敦发展历史上,泰晤士河一直承担着防御屏障的职责,北岸是伦敦城,南岸是荒野。即便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由于北岸地势较高,且抗击洪水能力更强,而南岸以滩涂为主,伦敦主要的码头、航道主要沿北侧发展。

▼ 历史上,泰晤士河南岸是浅滩,北岸更适合发展航运

500

如今,伦敦的水岸经济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与城市的两次转型密不可分。

1. 由航运到金融

作为「泰晤士河上的明珠」,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航运业、造船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但身为河口港的伦敦,河道的先天限制条件,决定了它将无法承载越来越大的集装箱货轮。因此,伦敦的港口不断向远离城市的入海口迁移,至1976年,伦敦失去与航运业相关的15万个工作岗位。

▼ 伴随着伦敦港口向入海口迁移,失业率不断上升

500

1970年代末,随着伦敦发展重心从新城回归老城区,以及《内城地区法》的颁布,特别是撒切尔执政后(1979年)一系列的自由主义改革,发展金融服务业成为伦敦的转型目标。伦敦开始与全球的城市抢夺人口与金融资源,但金融城的承载空间已所剩无几。

无疑,泰晤士河沿岸大量废弃的码头区,是承载新产业的绝佳空间。

1981年,专门负责河岸沿线开发的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LDDC)成立。LDDC深知如此大规模地开发,周期会长达15-20年(卫星城开发周期),期间会经历各种不确定性,制定发展战略框架,远比完美的规划更有意义。

▼ 1970年代末,泰晤士河沿岸大量码头衰败

500

对于伦敦来说,需要借助泰晤士河,提升城市品牌。LDDC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施自己的小目标、城市的大目标。

▍生态品牌

早在1950年代,泰晤士河就因污染被宣判为「生态死亡」。自1960年代初开始,伦敦通过立法控制排污,兴建污水处理设施,修建泰晤士河环形主管道,鲑鱼回归计划等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至1980年代末,泰晤士河拥有鲑鱼、鳟鱼、三文鱼等100多种鱼类,350多种无脊椎动物,生态达到工业化前的状态。

但是,这些生态很难被感知,再加上泰晤士河含泥沙量大,以及通航要求,河水一直是以浑浊、缺少水生植物的形象示人。

▼ 泰晤士河含泥沙量大,治理后很难实现「看起来很生态」

500

此外,泰晤士河城市段跨度大(平均200-300米),加上防汛要求,致使城市「邻水不亲水」。LDDC在滨水区开发中改变策略,重视治理的「表面功夫」,即让「生态可视化」,让「水岸有生活」,改变大众对泰晤士河的认知。

例如,萨利码头区的更新建设,不仅对水体、岸线进行了生态治理,还建设了木板山生态公园、萨尔特花园等生态绿地,并建设了滨水商业区,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态居住区。

▼ 萨利码头区的生态环境

500

▍文化品牌

LDDC十分重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发,深知这些遗产是持续吸引大众、企业来到水岸的驱动力。

例如,在狗岛(金丝雀码头所在地)开发中,确立了环境发展「具有地标性」的策略。116座历史建筑得到保留改造,功能有的是居住、有的是商业、还有的是文化设施,总之,是区域缺什么就补什么。

最终,通过2.55公里长的滨水景观休闲廊道(后扩展为28公里)串联这些历史地标,形成滨水生活岸线。

▼ 狗岛上的历史地标建筑及生态环境

500

500

1986年,伦敦的「金融大爆炸」*事件,加速了金融企业、500强企业进入伦敦的速度,而有环境、有生活、有文化、有形象的滨水码头区,成为投资建设的热点区域,金丝雀码头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并迅速成为伦敦第二金融中心。

▼ 金丝雀码头成为伦敦第二金融中心

500

不过,此时的泰晤士河的经济带,主要集中在北岸发展,伦敦的水岸经济还是「一条腿走路」。

2. 由金融到创意

跨河发展是个老大难问题,伦敦已尝试了很多次——二战后,伦敦提出文化复兴城市的发展战略,1951年,泰晤士河南岸兴建了皇家节日音乐厅、电影院等文化休闲设施。

首届英国音乐节 (Bestival of UK) 在这里举办,国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参加了开幕仪式,这让南岸名噪一时,但并未改变南岸是荒郊的大众认知。

▼ 南岸的皇家节日音乐厅

500

之后,又借着千禧年到来的机遇,南岸又兴建了「伦敦眼」摩天轮、千年穹顶等大项目,再次推动跨河发展。只是,缺乏产业的支撑,很多项目难以为继,像千年穹顶就陷入被拆除的窘境,大投入下的跨河发展,效果依然有限。

▼ 千年穹顶(后改为娱乐综合体)

500

▍文化创意产业跨河发展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让伦敦开始考虑在金融之外,探索新的产业类型。

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提出了「新英国」构想。作为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伦敦定位是「创意之城」,以降低对金融业的依赖。伦敦西区、伦敦东区等老城区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向泰晤士河南岸蔓延。

为了夯实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地位,《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以金融城为核心,打造中央活动区(CAZ),促进金融、零售、旅游和文化功能的复合发展。泰晤士河南岸被纳入到CAZ范围内,承担着完善CAZ文化功能的职责。

▼ 中央活动区(CAZ)范围示意

500

于是,皇家节日音乐厅、南岸艺术中心、泰特当代美术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维克剧院英国国家剧院、英国电影学院等等文化项目,在南岸聚集,南岸成为文化消费聚集区。

在降低大跨度,对南岸与北岸一体化发展影响方面,泰晤士河在伦敦桥至巴特西电站一段,更新建设了10座可步行的桥梁。

▼ 高密度的桥梁,促进两岸联系

500

有了文化产业的支撑,金融商务也开始跨河发展。例如,在南岸海耶斯码头区,更新建设的伦敦塔桥城,有伦敦市政府坐镇,还吸引到安永、普华永道、日立等等企业入驻,伦敦塔桥城正在成为伦敦第三金融区。

▼ 南岸的伦敦塔桥城

500

▍文旅融合,缝合两岸

水岸经济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人气。泰晤士河通过文旅融合,打造滨水活力带,且两岸文旅形成差异化,互为补充。

例如,泰晤士北岸拥有高密度的历史文化建筑,伦敦将其串联到一起形成「伦敦城墙漫步」文化线路,游客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City walk。

▼ 北岸的伦敦城,是伦敦城墙漫步文化线路的起点

500

而南岸则通过更多的公共空间,更多元的城市休闲,成为市民「微度假」中心。

经过升级的双层步行系统成为文化休闲「综合体」。一层为都市休闲功能,如文化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区、极限运动公园、特色集市等;二层除了各类文化艺术空间,还有各类商业功能,成为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 双层步行系统

500

▼ 南岸滨水区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500

500

「微度假」中心,为南岸带来了日均30万人次的访客量,并提供了5.5万个就业岗位。至此,泰晤士河才算是完成了跨河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水岸经济带。

接下来,看看中小城市水岸经济的「特」,怎么做。

04

中小城市的水岸经济要「特」

中小城市水岸经济要围绕「特」,这个「特」,可以是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产业特色。总之,特色一旦确定,必须要全力投入,使劲「吆喝」,就像美国的圣安东尼奥市。

位于得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在上世纪70年代时,人口只有60多万,经济以军工、制造业为主。如今,该市人口已超过147万(2022年),平均每年游客量达到3200万;其科技创新能力位列全美第6名(2019年),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未来之城」。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圣安东尼奥河的「特色」水岸经济作用密不可分。

▼ 圣安东尼奥市

500

1. 向河发展的工程思维

圣安东尼奥河是城市的母亲河,虽然河道平均宽度在10-20米之间(市区段),但却让城市长期饱受洪水侵袭。特别是1921年的大洪水,造成数十人死亡,大量建筑遭到破坏。

同年,城市政府认识到城市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先彻底解决水患,于是制定了10年治水计划。

▼ 穿城而过的圣安东尼奥河

500

其中,市区河道改道工程「大曲河道」(Great Bend)是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在市中心外挖掘新河道,将原本弯曲的河道变直,使洪水从城外经过;原有「U」型河段,改造为可控制的「运河」。

▼ 「大曲河道」改造工程区域

500

▼ 工程通过挖掘新河段,增建水闸,将原河段变为运河

500

在20世纪60年代,圣安东尼奥河在下游实施扩展河道,提高护坡的防洪工程;进入80年代,又在地下45米的深度,建设上游直通下游的地下排洪管道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的抗洪能力。1998年,圣安东尼奥河的系列抗洪工程,使城市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灾。

▼ 上游直通下游的地下排洪管道线路示意

500

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设计师休格曼提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滨水区开发计划」,希望在圣安东尼奥河水利工程基础上,开发休闲空间,塑造城市特色滨水生活。

但对于当时的圣安东尼奥来说,抗洪是首位,且滨水开发风险太大,投资者信心不足。直到20世纪60年代,圣安东尼奥借着世博会的机遇,在滨水区建设了几家酒店,对岸线进行步行化提升,但仅此而已。

▼ 到上世纪中后期,圣安东尼奥滨水区开发只有几家酒店

500

2. 以河为轴的特色滨水生活

1997年,圣安东尼奥政府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揭开经济转型的序幕。可要知道,发展高科技意味着要与远点的硅谷,隔壁的奥斯汀、休斯敦等科技强市展开竞争,一直以制造业见长的圣安东尼奥拿什么竞争?

▼ 想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圣安东尼奥,被科技「强敌」环绕

500

城市再次想起休格曼的「滨水区开发计划」,以圣安东尼奥河为轴,塑造特色滨水生活。

1998年,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联合成立圣安东尼奥河改造监督委员会,推出圣安东尼奥河改进项目(SARIP)。该项目聚焦市区4公里长河段,以「滨水生活」为特色,赋予城市吸引力。

圣安东尼奥河的升级改造分为3段:工业段、城市段、郊野段,他们共同构成特色滨水生活。

▼ 改进项目,将圣安东尼奥河分为3个特色滨水生活段

500

▍工业段:有文化的河岸生活

作为曾以制造生产、配套居住为主的河段,沿岸遗留了大量废弃厂房。滨水生活围绕居民亟需的配套需求展开。

市民文化中心:对河岸废弃的厂房进行更新,一部分被改造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居住区的文化配套。文化设施之间,通过与运动步道结合的生态景观岸线串联,大幅提升了岸线与文化设施的使用频率。

▼ 河岸沿线的文化场馆

500

▼ 生态景观岸融合运动步道

500

市民聚会中心:还有一部分厂房被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商业配套,吸引市民聚集。例如圣安东尼奥的饮食文化受到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德国的影响,珍珠啤酒厂的改造提出「食物将人们聚在一起」的改造理念,将厂房改造为美食天堂。

▼ 改造后的珍珠啤酒厂

500

▼ 特色商业

500

除了各国特色餐厅、酒吧、主题酒店外,这里还是美食「生产」中心——美国烹饪学院将部分厂房改造为学校,很多毕业学生选择在圣安东尼奥创业,这让城市的美食吸引力大增。珍珠啤酒厂还开设了保障食材品质的农贸市场,这里的食材主要来自半径150英里范围内的农场。

围绕「美食」特色,圣安东尼奥大力宣传,并举办各类美食活动。2017年,圣安东尼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美食之都」,美食成为圣安东尼奥的一张特色名片。而工业段的土地价值,暴涨了270%。

▍城市段:有风情的河岸生活

城市段,也是此前的「大曲河道」工程区域(1.2公里长的运河),圣安东尼奥将这里打造为「南美风情」区。

可亲近的南美风貌:该河段水面平稳(10米宽的运河),沿线散布着一些南美风情建筑,且岸线层次清晰(分为水面、水岸、河堤层)。改造监督委员会,计划将空间特色与建筑特色结合,打造一个「小南美」成为城市魅力磁极——

▼ 该河段借助高差大(6-7米)的特点,分层打造「小南美」

500

水面层:发展通航。通航船只强化南美风情,如通过护栏鲜艳的色彩,南非特色的图案符号等。

水岸层:步行空间尽可能贴近水面,鼓励发展滨水商业,从而强化亲水属性。对水岸两侧的堤坝进行改造,形成连续的商业空间,并将城市的「美食」名片引入其中。

▼ 「小南美」的滨水风情与美食名片结合

500

500

河堤层:进行步行友好改造,在1.2公里距离内设置了35座桥,以及21处通行无障碍设施,游客可以在此自由穿行,进行深度体验。

在统一区域风貌方面,政府出台了《圣安东尼奥市统一发展法规(UDC)》,对该区域内的建筑特征、规模、材质、色彩、栏杆等细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 城市出台法规保障,岸线风貌的统一

500

500

在空间建设基础上,城市通过「文化事件」展开常来常新的活动营销。

可体验的南美「文化」: 圣安东尼奥以运河空间为舞台,将自身多元的文化在这里展现。

比如,运河上会举办南美文化特色的嘉年华花船巡游活动;还会举办美国原住民文化月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个印第安部落,在运河上开展印第安文化展示活动。

▼ 以运河为中心,举办丰富的特色活动

500

▼ 沿岸历史建筑上的灯光秀

500

再比如,运河以曾发生在这里的阿拉莫战役为线索,推出了角色扮演式的旅游项目,游客们在游览遗迹同时,还能体验纺织、制皮、枪械使用等「战役内容」。

▼ 运河沿线的阿拉莫战役「角色扮演式」游览

500

此外,圣安东尼奥也将城市手工业者的发展考虑在内,在运河沿线建设了工匠镇。小镇建筑还原了得州的石灰石建筑风貌,有200多名工匠聚集于此,游客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手工业文化,也为工匠们的收入带来保障。

▍郊野段:足够野的河岸生活

圣安东尼奥在工业段、城市段的「大投入」模式,很难在漫长的郊野段实现。郊野段另辟思路,通过恢复原本过于「人工化」的河段的「野性」,与市区形成反差,成为「自然」活动中心。

例如,与学校合作,开展自然见学活动;与各个社区、运动协会合作,举办皮划艇、自行车、跑步等赛事活动。其中,河流接力赛( Relay&Get Outdoors) 已成为城市固定赛事,于每年11月的第一个周六举行。

▼ 恢复「荒野」的郊野段,与运动、见学等活动结合

500

如今,圣安东尼奥河沿线,吸引了大量企业聚集,其科技创新能力甚至超过近邻「硅丘」奥斯汀。此外,沿线物业的升值所带来的从价税*,使河道的运营维护资金,摆脱了对城市财政的依赖。

*从价税:指财产的净评估价值,乘以适用于该财产的法定税率时所产生的税。每年在房地产估值中,每100美元估值收取2美分。

05

水岸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战略、生态、文化、生活是水岸经济发展的4个要素,也可说是实现经济结果的必要过程。但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水岸经济的发展路径、策略不尽相同。

至于水岸到底能不能发展为「经济」,而不只是生态工程,甚至是投入的「黑洞」,要取决于水岸「从硬件到软件」嵌入城市产业网络的深度。

大城市水岸经济所追求的「全」,是指优先局部发展需求,再「合零为整」塑造城市的综合吸引力。

中小城市水岸经济所依赖的「特」,也是指城市特色的打造,围绕特色投入多少精力挖掘都不为过,因为,这是中小城市能在竞争中胜出的,为数不多的「法宝」。

▼ 水岸经济是城市综合实力缩影,不存在依法炮制的模式

500

最后,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发展河岸经济对于任何城市来说,无疑都是「超级工程」,很容易陷入「预算超支、时间超期、效益不足」的困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