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说规则的改变是更好或者更差,说说我接触过的几位当选院士吧

【本文来自《院士增选改为大同行评选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丁洪老师是在2008年以“千人计划”引进回国,回国前是波士顿学院的教授;第一批“千人计划”,含金量还是很足的。真是白驹过隙,一转眼,丁洪老师在国内也工作了十五年了,超过了他在海外工作的时间。现如今评上了院士,也可以说“千人计划”还是成功的(虽然现在不怎么提了),引进的是人才,引进的人才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听他的学生讲,丁洪老师在志趣上还是信奉“桃李满天下”的,学生中拿到好的教职的不少,而且分布的学校很多,没有都拢在自己组里。

丁老师最近刚回到本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在李政道研究所任职,现在就评上了院士,“双赢”吧。

念博士时,因为合作,组里有郑南峰老师的学生(导师挂的还是厦大更资深的导师)过来合作(基本都待在我们这)。都快十年前的事了,当时郑老师已经很有名了,我当时也没查郑老师的履历,只是觉得他实在有名,厦大的平台又好,就随便说了句“郑老师早晚上院士吧”。现在郑老师倒真上,一看,他竟然才45岁,着实惊到我了,他成名时该多年轻啊。

还是得感叹句,隔行如隔山,郑老师的院士,我十年前开句玩笑都能中;但颜宁,我总觉得她的工作和施一公太像,在知乎写了好几次不看好,这脸打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