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吉二次破产重整,温州“八大王”的创始人淡淡回应“我在乡下”
往事皆在目,昔人今何在?
由于资不抵债,曾经年产值30亿元的温州知名服装企业庄吉,再一次重回兴衰轮回,进入二次破产重整。据浙江媒体报道,有多位浙商欲出手搭救,然而其主要创始人、曾是温州“八大王”之一“电器大王”的郑元忠,仅淡淡地回应“我在乡下”。
重返兴衰轮回,庄吉二次破产重整
2017年,法院等相关部门调研庄吉破产重整情况
近段时间以来,温州知名服装企业庄吉的二次破产,再次成为不少温商关注的话题;有浙江媒体报道称,有多位浙商欲出手搭救,但此次能否成功“再嫁”,仍是未知数。
11月14日上午,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温州庄吉集团工业园区有限公司的破产重整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温州平阳县人民法院举行。
上世纪90年代,台湾著名歌星周华健为庄吉代言的那句“庄重一身,吉祥一生”,曾风靡全国,也是不少人的岁月记忆。由温州“八大王”之一的郑元忠创办的庄吉,曾是温州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也一度是温州服装行业之领头雁。2011年,当庄吉年产值达到30亿元、并跻身中国民企500强之列、成为“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其创办人郑元忠也由温州“电器大王”加冕为温州“服装大王”,成了温商一代风云人物。
由于倒在跨行业多领域投资的路上,尤其是造船业寒冬导致资金链断裂,再加上银行的“抽贷”、“断贷”,在向温州政府递交一份《紧急报告》后,尽管政府也协调处置了一艘8.2万吨散货船,但与14亿元贷款一年光付息就高达1亿元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作为公司创始人的郑元忠,也无奈地看着庄吉陷入破产重整结局。
2017年6月30日,募资1.18亿元收购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51%股权方案,在山东“如意集团” (002193)发布公告后,也就意味庄吉第一次破产重整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2018年3月,温州中院办理的庄吉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公司合并重整案,曾入选最高法院发布的全国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庄吉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破产重整案的庭审现场
庄吉第一次破产重整的大致情况如下,从2014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月止,庄吉服装旗下的四家公司包括庄吉集团、温州庄吉集团工业园区有限公司、温州庄吉服装销售有限公司、以及温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服装公司,分别向温州中院申请破产重整,2016年3月,法院强制裁定批准该重整计划草案,至此,庄吉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破产重整案“尘埃落定”。
此后,庄吉成了山东如意全资子公司,获得了“浴火重生”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中院于2015年1月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法院,而后的2018年,庄吉的破产重整案、温州吉尔达鞋业的破产预重整案、温州中城建设集团的破产重整案等,成了温州中院审理的典型案例。
山东如意入主庄吉后,在众人的期待下,也一度重现生机;另外,在温州平阳县,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智慧工厂项目曾是平阳县2017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于受到疫情对订单影响,特别是母公司山东如意于2020年爆出400多亿元的债务危机,在今年10月,受此牵连的庄吉,“命运多舛”再度卷入二次破产重整之困地。
有必要顺带说一下,在2015年2月,由温州“八大王”之一的郑元忠辛苦搭建的“庄吉系”在资金链断裂后轰然倒下,包括庄吉集团、庄吉船业在内共6家公司先后申请破产重整。
据《浙商》报道,至少有多家温州买主有意收购陷入二次破产的庄吉,他们表示:“无论是整体重整还是资产分开拍卖,我们都会积极参与,因为庄吉是温州服装品牌的一面旗帜,不能看着它没落。”
不知道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宿命,庄吉一次次起起落落,陷入二次破产重整,又再次走了一遍兴衰轮回。作为创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退守沉默,也可能看开了。他在媒体记者电询时,仅淡淡地说:“我在乡下,已经八九年没有过问庄吉的事情,没有什么要讲的。”
“不跑路”传奇温商郑元忠与庄吉之困
“柳市八大王”郑元忠(左3)、李方平(左1)等
庄吉陷入二次破产重整的厄运,让人唏嘘不已!作为庄吉创办人的郑元忠,曾是一代温商风云人物,昔日被誉为温州“八大王”之一的他,其跃身时代熔炉、锻就风云温商之传奇故事,值得让人去品味过往创业的得与失。
在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史上,温州“八大王”,更精确一点是温州乐清“柳市八大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符号,其敢为天下先之传奇,一直在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温州商人。另外,造成当年“八大王”入狱的“投机倒把”罪名,也已成为历史。
除了“八大王”之一的“旧货大王”王迈仟于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如今的其他几位“八大王”也各有自己的新生活,有的仍在商场上翻云覆雨,再创佳绩,比如合同大王”李方平。上世纪80年代,李方平携全家避走泰国,后来去了加拿大,回国后他创办诺尔康,锐变“耳蜗大王”,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够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
“八大王”之一的“五金大王”胡金林,后来也除了柬埔寨的电器大王和橡胶大王。至于“八大王”中的“线圈大王”郑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翻砂大王”吴师廉、“目录大王”叶建华,多数交棒给二代后,过着舒坦、平静的日子。
作为“八大王”之一“电器大王”的郑元忠,后来在风波过后创办“庄吉”,曾跃身“服装大王”,但在2011年时申请破产了。当年坚持“不跑路”,如今“在乡下”、已过七旬的他,血液里是否还流淌着昔日敢打敢拚的创业精神,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代风云温商,其一手创办的庄吉服装及坍塌的庄吉船业,即使扣不住时代脉搏而失落,但还是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庄吉主要创办人、温州“八大王”之一“电器大王”的郑元忠
郑元忠,1952年8月出生于温州乐清的柳市,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作为一批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温州人,他成了温州发展个体经济最先富起来的人。随着1982年“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展开,郑元忠与李方平、胡金林等“柳市八大王”,因“投机倒把”罪入狱,后反转成锻造“温州奇迹”之典型人物,并获得平反,这就是有名的温州柳市“八大王”事件。
从昔日个体经济的探路者到阶下囚,再到平反后,被高调宣传先进人物,“八大王”尤其是“二起二落的”郑元忠,若回顾昔日走过的坎坷路,会不会有如此之感:“看今朝车轮滚滚,忆往昔洪水滔滔”。
郑元忠是温州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之一,初中毕业就自食其力,跑到全国各地做柳市产品的推销,成了“万元户”的他,最初是开办一家开关厂。1982年,被安上“电器大王”名号的他,因“投机倒把罪”和“扰乱经济秩序”被关了186天。
1984年,郑元忠获无罪释放后,重拾旧业又再办开关厂。1986年,浙江向中央提议建设温州农村改革试验区,郑元忠将精益开关厂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并还拿到当时乐清县股份制改造0001号许可证。1991年秋天,39岁的郑元忠,以年薪50万聘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帮他打理公司,自己跑到温州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成了温州大学当时年纪最大的学生。
1993年,用2年时间学完3年大学课程的郑元忠,突然离开了低压电器领域,转做服装,创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三年后,他又创立了庄吉集团,并成就温州“服装大王”之号。
重视品牌建设策略的郑元忠,因为聘请周华健为广告代言人,令庄吉西服成为家喻户晓的服装品牌。从“柳市八大王”的“电器大王”,再到“服装大王”,郑元忠演绎了最精彩的人生上半场,他不知不觉也成了不少制度、模式的先行者、试验者,也是受益者。也正是郑元忠等“八大王”一类的敢闯敢拼温州人,成就了风靡一时的“温州模式”。
经济学者周德文
经济学者周德文,被本地企业家称为最懂温州的人,他也是鼓励“温州金改”呼吁者之一,现担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对于昔日庄吉之困境,曾经当过庄吉总经理的周德文曾说:“要是专注于服装主业,庄吉绝对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他曾分析,庄吉集团倒闭原因主要是跨行业多领域投资却遇到市场低迷,特别是造船业寒冬导致资金链断裂,再加上银行抽贷断贷。
郑元忠于1993年创办庄吉后,后来没有过多关注于服装,而是努力多元化跨界。比如在天津与现代集团合作投资庄吉购物中心,跨入商业地产,但到2005年“浅尝辄止”退出。此后,他在云南普洱市投资有色金属矿,还跨界物流、水电及风电等。
令庄吉元气大伤的是郑元忠投资的庄吉船业,2006年,他收购和兼并乐清凯泽船业、鑫煌船舶、远东船舶三家船厂之后,在温州乐清成立庄吉船业。为了建造当时温州最大吨位、船东为香港巴拉哥集团的两艘8.2万吨散货船,庄吉集团前后投入12.72亿元,负债10亿元,并利用订单向银行贷款。未料到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在船舶即将竣工的时候,香港船东因为经营困境“弃船”,进而引发庄吉的财务危机。
将郑元忠的庄吉船业架在火堆上烤的,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银行。当时,贷款银行以退款保函为由,向庄吉船业索赔3.36亿元,2012年前后,被爆出子公司庄吉船业遭香港船东弃船后,庄吉集团接踵而来的困境,就是银行的抽贷断贷,庄吉最后被资金链的断裂彻底垮了。
庄吉散装船下水
郑元忠在忙于自救之时,也曾向政府求助。2012年11月,庄吉向温州政府递交一份《紧急报告》称,由于近期船东弃船、银行抽贷、互保企业信任危机,三者叠加在一起,将庄吉集团推向了一个窘迫的境地。他希望政府协调到期贷款暂缓还贷、以及减免利息等。
据说,当年庄吉的14亿银行贷款,一年利息等综合成本高达1亿元。当时,郑元忠向政府求助的事件,被舆论称为“温州危机”之第二季。在温州危机爆发期间成立的温州“企业风险处置办”,对庄吉的“求助”也是重视的,曾进行指导和帮扶。据媒体报道,整个庄吉债务危机共牵涉多家银行近50亿元贷款,“互保”贷款更高达300亿元。
2013年12月底,庄吉船业的8.2万吨散货船成功出售,但对于在黑夜艰难走路的庄吉而言,已经看不到“清晨的欢呼”了,此后,郑元忠的庄吉集团及旗下公司先后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外界仅听到他“不跑路”保证的呻吟。
郑元忠过去常说:“你们的胆子不够大,应该再放开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宁可让它犯点错,可能就会成功。”“胆子大”成就了他的“电器大王”和“服装大王”,但他忘了,一旦“犯点错”可能会导致创业的“万劫不复”。
“庄吉式困境”,是当年温州经济成长与温州民营企业生存的一个缩影,折射了深层的金融机制问题,正因如此,温州危机催生了后来的加快金融环境变革的“温州金改”。遗憾的是“前人浇水,后人乘凉”,对郑元忠而言,庄吉之困仅是一个历史注脚而已。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