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只是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尽量在知识更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创新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需要改革,但创造离不开知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首先要纠正作者一个哲学理解错误:一切基础都不决定上层。我这里强调了“一切”,意思就是,一旦你找到任何一个基础能决定上层的反例,那我的结论就错了。问题是,谁能找一个试试?
这里也需要提醒大家不要犯简单的错误。比如,若要说“知识丰富能决定创新”,就必须论证一百个人知识丰富之后就必定有九十多个人能创新,剩下的几个即使现在不创新将来也会创新,而不能是只有一两个人会创新,其他的人一生平庸,这才叫“决定”。
若不是这样的话,就不能提“基础决定上层”,而必须说“基础限定上层”,一字之差的不同在于,“限定”虽然是客观和硬性的而不可能突破,但限定范围内究竟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基础之外的其他因素。
知识是基础,不能没有,越多越好,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有足够知识的人可未必有创造性,科学历史上有创造性发现的人远远少于拥有足够知识的人(根本不成比例),这说明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知识基础。
这里还有一个事实也很重要:在一定的知识水平之上,更多知识和更多创新之间看不出必然联系(比如,导师比学生知识丰富得多,新发现却是学生做出的)。
因此,作者用知识的必要性来论证知识的重要性,是失败和无效的。“必要”和“最重要”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事例说明:你的大脑是身体上最重要器官,但其他很多器官虽然不是最重要但还是必要的,没它们你活不成。
关于知识和创新,作者还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不只是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尽量在知识更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创新。我们中的很多人,毕生读书万卷,博古通今,文章通顺,事理清楚,但就是没创新或很少创新,这样的效率是不可接受的。
对教育而言,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知识上,就必然降低其他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这样知识更容易获得的时代,更不应该这样做。
上面说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创新的真正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当然肯定不是知识。
这个因素其实也很简单,概括地说就是认识能力,或者思维能力。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思维等,都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人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一种错误观点就是,知识灌输多必然导致思维能力强,或者,更“中国人”一些的话,是认为实践越多思维能力越强。这些错误,都会被一个基本事实戳穿:知识多和实践多的人相当多,但真正思维认识能力强和有真正创新成果的人很少。
产生这样错误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倾向于用知识灌输和实践锻炼来培养认识、思维能力的,这是个没有真正必然联系的表面的因果,实际上在听天由命让大量孩子在乱撞中收获偶然性的结果,这是种无为条件下低效率的广种薄收,我们当然应该改变为自主倾向性地培养认识和思维能力。
而我们国内的教育却走了相反道路,尽管在知识灌输和勤奋品质培养上有优势。这种错误最近已经缓解一些了,但还远没根本改变。作者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的确有倒行逆施之嫌。
还要指出作者两个具体错误。
其一,作者强调实验和动手,这相当偏颇。实际上这只对应用行业人才培养更有价值,对于基础科学理论性研究往往适得其反。包括牛顿和霍金在内,有很多著名科学家终生都欠缺实践能力,这是必须允许的正常现象。
其二,创造所需要的条件,可未必包含客观需求。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哲学等领域就出现过很多没有需求而有成果的事例,尤其是数学,很多理论发现都领先应用很多年,甚至有些做出成就的数学家去世都见不到成果被应用的可能。这样的提前当然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往往需要花费科学家多年甚至一生精力完成,不可能等应用需求到来再做;并且,这样的成就往往带来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各代学生们转行做应用来将先进的思维外溢到应用领域——恐怕所有现在应用领域的科学思维方法,都是过去通过这样的外溢效应得来的,这个造血和外溢过程不可以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