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是通向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终途径~!
这个大题目,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归结到结论会有成百上千。而我们能感受到的,仅占自身所能接触和认知的一部分,因此,不用盲目的苛求和针对某方面进行批判。关键最近各种糟心的事轰炸着你的视听,放眼全球还得回归自身。个人也只是在所接触的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其实对于目前媒体分散化、个人化的趋势,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一方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有助于百姓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有用信息;但另一方面,鱼龙混杂,是非不明,真伪存疑,没有深入了解很容易误导和影响人的判断力。快餐时代,信息媒体的接入深度已经不如从前,现在超过1000字的文章,人就看个前后,超过2000字估计就没什么人能看到最后,读书看个皮,看报看个题,关键现在都没人看报了。真正要了解的事,是需要沉下心去思考和理解的。我们对于热点的好奇、追逐是天性,然而热度过后,又有多少人去深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发展后的低速增长,我们所称的新常态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早晚的事。很多人总结起来无非是医疗、教育、就业等等,没错,但是根本的事是涉及个人精神层面的事情,也就是怎么让人过得和谐。
关键在于整体社会建设。中国人从古至今,均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族群进行延续的,无论好坏,家庭的稳定发展,反馈到社会层面则是全面良性发展的根本,两方面相辅相成。而现阶段,我们整经历着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它所带来的问题和现状才是我们面对的真实现实,进一步影响着个人的精神生活。其实就是个社会、社区、家庭的建设过程,或者所谓从初期群体往次级群体扩展。从人口发展方面来,新生儿的断崖式下跌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家不愿生了。对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人口没有了承载,你拿啥去不可替代。2022年,卫健委统计数据全国出生人口约956万,而2016年是多少,约1786万。大家对于各种烦恼讽刺,已经快麻木了,以至于出现各种调侃,谁生在了巅峰什么的。
而像之前崇州女童被宠物狗咬事件、海宁虐狗事件等,反应的是个案,但根本在于人对于某件事其自身的约束和所带来影响之间的一种错位关系,无视公共利益,无视精神伤害司空见惯。试想,此事件对于女孩本身及家庭的精神伤害,比起肉体上,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也许会是一生。这样的错位是如何造成的?法律、制度、还是公德?是也不是,那都是“术”的层面,还是社会建设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产物。很不幸,是负面产物。这种其实属于社区建设的领域(还有什么物业纠纷-各种停车各种鸡毛蒜皮、拆迁、日常法律纷争、家校 ),是我们能够相对较社会建设较快地去达到目标的层面。对于个人也好,家庭也好,都是应该着重去落实具体、具体出台方针的领域。你在这个层面上过得舒服了,向上向下传导的信息自然就和谐了。
而家庭建设,除了靠人口承载之外,更是需要建设新型家庭价值观念。咋办,还得从老祖宗那里去找去学基本的观念,再结合实际推动积极的家庭养育观念。笔者曾经配合民政部门参与了一项帮扶困难家庭的活动,看到年度帮扶名单的具体情况后,那种压抑的心情无法言语。光看这那些困难的描述,就会喘不上气,更别说他们正经历着那些过程。我举其中一个例子,一个10岁的小男孩,由于家庭贫困,照顾不周,大部分恒牙已经到了无法咀嚼的地步。而这类家庭,比比皆是。这还是民政部门筛查过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县镇里面的,那偏远山区县市的比例,可显而知。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发挥新型婚育文化”“让家庭支持导向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在具体政策方面倾斜部分欠发达地区。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最大的成就不是GDP,不是人上天,而是巨大的脱贫攻坚项目。它不仅仅是让人脱困,更是从思想上面,从家庭层面让人有可以生活的希望,及而去奋斗。要不然像偏远省份,没事结个婚,过腻了去其他地方再找一个,老婆孩子一扔,那不就是又回到解放前了。本人毕业后到现在20年,工作原因在北京郊县、宁夏、西藏、粤西、湘北都待过至少10个月以上,别说,这类人真的不在少数。其实你去看看各省的民政数据,结合当地情况就可以了解个大致。
(某内陆省份民政数据)
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真的不是所有事情都唯经济,当然经济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改变一些原有思维模式,固然有难处,但必须做,我们的上辈花了两代人的时间,带领那么破的中国走到现在,虽然苦但却是正确的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没办法,上坡的路永远都是要用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