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人口增长有虚实之分
作者:張志剛,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香港想引入“人”还要留下“人”,移民、教育、人口政策和经济蓬勃发展都缺一不可。
早前在本欄都討論過本港人口的組成,並指出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所以比較重要的是香港的「常住居民」數字的變化。
而香港更是一個經濟城市,香港的地位基本上是由其經濟能力決定,所以勞動人口和就業人口的數字就更為關鍵。
在撰寫這幾篇文章時,順便檢視了統計處公布的最新人口數字,其間留意到一個人口數據,那就是香港常住人口的自然變化。
簡單而言,就是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的淨值。今年年中和去年年中相較,人口自然減少為2.2 萬人,這是佔了香港「常住居民」(724.9萬)的大約0.3%。
而從實際情況來估算,在香港出生和離世的,幾乎全部都是香港永久居民。
我們手上沒有確切常住香港的永久居民數字,但推算大約是650萬。如果用這個數字來做基礎,那自然減少的比率更高達0.34%。
目前香港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而人口年齡中位數在過去20多年一直穩步上升,在2000年時是36.5歲,目前已經達到48.5歲,是在世界排在前列。
但出生率就長期包尾,粗出生率在2022年只有每千人4.4名,比2000年時的8.1低了46%。
而在70歲或以上的人口,達到107萬人,就簡單看以上三組數字,再結合其在過去20年的發展走勢,每年0.3%的永久居民自然流失,大概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期。
如果按照這個結構發展下去,粗略計算,20年人口自然流失就有44萬,佔目前常住永久居民約6.7%。
要提高香港的出生率,講了很久,建議也很多,但卻沒有甚麼實際效果。
這些所謂建議,相信也是知易行難的那一種。
真正可以增加人口的可行辦法,就是通過單程證的計劃,在內地穩定吸納來港定居的居民。
另一條主要渠道,就是香港的大專院校,在內地招收學生,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留港找尋工作。
如果在一定時段之內可以入職工作,就可以留港,7年之後就可以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而這些畢業生留港找尋工作的時間越放越鬆,相信吸引他們成為永久居民是政策目標之一。
個人的判斷,這些內地學生來港求學的安排,相信是基於人口政策的考慮,多於教育政策的需要。
正如本欄之前的分析,在過去12個月,香港「常住居民」有5萬多人的增長,主要是靠單程證居民移入和來港求學學生的恢復。
這個時段,持單程證來港的有3萬多人,至於在香港各大學就讀的本科和高等學位的學生有4萬多人。
單程證的問題比較複雜,其政策的目標主要是家庭團聚。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社會的改變,過去20年,用盡或接近用盡每年54750人數名額的只有5個年頭。
由2016年開始,來港人數逐年減少。如果政策目標不變,持單程證來港的人數相信很難再滿額。
而來港就讀的學生,近年有多少是留下來在香港工作並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個人手上並無確實數字,但從趨勢來看,選擇留港並最終成為永久居民的比例正在減少。
過去政府為增加人口,曾構思「雙非」政策,吸引內地懷孕婦女來港產子。
此政策除了帶來種種問題之外,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嬰兒出生之後必須父母照料,所以一般都回內地居住成長,何時來港?來不來港?根本沒個譜。
說白一點,他們名義上是「永久居民」,但和香港談不上有甚麼關係,甚至可能連「流動人口」也不如。
所以真的要增加人口,在大學階段入手更為實際。
所以個人的判斷,讓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大學的政策,是教育政策,但更多是人口政策,或移居政策。
個人因為工作關係,和這類內地學生接觸頗多,印象上是選擇留港定居的比例是越來越低。
個人的粗略判斷,過去幾年,選擇留港的比例可能不到一半。
換句話說,內地學生來港就讀本地大學,他們首先考慮可能還是教育本身,其次才是移居香港的計劃。
這些中國內地學生,只需任何時間經常居住香港滿7年,就可以向入境處提出正式申請,但獲批之後,就要同時放棄內地的戶籍。
現時內地經濟發展迅速,如果對一些來自一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的高材生,他們要放棄內地戶籍,並不是一個容易做的決定。
吸引內地學生來港的政策,固然要面對這些學生對來港定居興趣逐漸減低。
但政策本身還有另外一個不確定性,那就是這些中國內地學生,在過去任何時段,連續7年在港居留即有條件成為永久居民,就算不現時馬上申請,10年後、20年後,他們都可以有權申請。
所以那些居港滿7年而不留港的學生,他們已經有這個「居港權」在手,也就不急於一時了。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