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暴雷,本身就是对内部认筹代表的不健康的购房消费习惯的惩罚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许家印铁窗望月!》评论区,标题为kk1添加】
- 织工
我对于宏观经济不了解,很多时候只会人云亦云。
但是我作为房建从业者(工程造价专业),我要说一下我对于房地产消费的一个看法。
从我干这行开始(2014年)之前,甚至我开始报这个专业之前(我并不是毕业就开始干工程造价,当时先在事业单位混了一阵子,然后嫌钱少又出来了),我就知道一个知识:
内部认筹,也叫内部认购,指的是许多房地产发展商在尚没有获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有关证件之前,以在小范围内推出一种"内部认购"的方式销售商品房。
比如说开发商有100套房子,一开始不知道定多少钱的价格合适,于是就搞认筹,交1万抵2万房款。如果有50个人认筹的话,可能房价定4000元,如果有200个认筹的话,房价就可能定5000元。按照100平方的房子计算,认筹者好像是赚了1万块钱的便宜,每平方便宜了100元/平,实际上是亏了900元/平。说白了,认筹就是开发商在摸购房者的底线,好有对策性的定房价。
说白了,就是购房者在为一片没有预售许可证,甚至没有房建许可(其他四证:《国有土地使用证》、《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的情况下,给一片甚至没平整场地的空地付钱。
这是非法的,是国家一直明令禁止的。
但是拦不住,因为受害者觉得自己是赚的,甚至还要怪国家多管闲事。国家没办法不管,所以这种内部认筹屡试不爽,甚至变成了后来中国房地产的主流,很多时候地方政府甚至要派人来看场子,因为毕竟可以带来实打实的GDP,很多地方政府是无法抵抗这种诱惑的。即使不是从GDP增长考虑,地方政府也需要看管交易,避免危害扩大。
我们的老板和总经理办公室就在预算办公室上方,老板又是个大嗓门,天天把“内部认筹”挂嘴边,在他们眼里这仿佛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
为啥?有足够多的购房者吃这套。
这里要说明一点,很多人对于房地产转化为GDP存在误解。一般情况下,中国房地产GDP有两种,一种是竣工结算的时候,也就是房地产本身的造价;但是房价增长是无法直接转化为GDP的,只有房产切实交易了才能再次转化为GDP,凭据就是交易时的消费税等税务。房地产GDP的增长,其实是购房需求的体现。
那么有没有哪个地方政府可以抵抗这种诱惑?
有。
2011年到2016年,重庆GDP增长了98%,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5%,而房价却只增长了12%。
为什么?因为2009年到2012年期间,黄奇帆带头修建大面积的廉租房、公租房,体量之大,面积之众,远远超过了其他省市直辖市,成为中国修建政府保障房首屈一指的城市,巨量的保障房上市,冲淡了对商品房的需求,抑制了重庆商品房市场的投机。
结果黄奇帆一卸任,重庆房地产市场开始蠢蠢欲动,不仅有“红头文件”表示要将商品房销售改为建筑面积计价,甚至还有开发商喊出要让重庆房价翻番的口号。
我虽然是利益相关者,帮公司卖出去一套房子就有奖金,但是我从没给任何购房者促销过,我也试图劝说每个要参加内部认筹的购房者,对每个试图参考我意见的人都说“要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在里面睡觉的房子”。
我认为房地产暴雷,本身就是对内部认筹代表的不健康的购房消费习惯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