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研发团队用何“大手笔”,令这家外媒想的这么远
中国该研发团队用何“大手笔”,令这家外媒想的这么远
“中国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仍然提高了作物产量。他们就是这样干的”。
毫无疑问,上述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标题。特别是当这个标题出现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杂志上的时候,就更加了它的分量。
沿着这条主线,在国内网站上查找,石川看新闻发现上月初中国改革报曾刊表文章《化肥使用大量减少 作物产量全面增加—— 记广西农科院韦本辉教授研究团队重大成果“粉垄绿色技术”》。“粉垄绿色技术”,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中提到“中国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仍然提高了作物产量“,说的大概就是它了。

另据报道,技术发明人韦本辉曾向媒体表示,粉垄技术超深耕活化多种土地资源,修复土壤、增贮天然降水、改善生态的巨大科学与应用潜能,可构建绿色生态大格局农业,有望使我国由单一“耕地农业”,实现向“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边际土地+江河水体+近海水域”等“绿色超级农业”格局转变,使粮食、肉奶、鱼类等农产品得以优质化产出,天然降水更多贮留陆地变成可利用的水资源,整体破解现行农业资源与人口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导致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方式上不得不追求高产或超高产,堆施化肥及使用更多的农药,造成土壤及水体、空气又易被污染的困境与难题。
他们的团队历经10年成功地研究发明了可集增产、提质、保水、生态于一体的超深活土农耕技术,它以发明的粉垄机械“螺旋耕作钻头”垂直入土、比传统耕作深垦深松1-3倍、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在22个省(市、自治区)33种作物应用,增产10-50%、品质提高5%以上、天然降水增贮量1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成为继人力、畜力、拖拉机之后“第四代”农耕模式。

韦本辉团队的这项研究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令包括自然杂志与世界经济论坛杂志随之大吃一惊。它们由衷地感叹,“数百万中国农民正在从一项大规模农业研究中获益,这项研究帮助他们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中国在过去的十年里,向2100万中国农民提出了具体的循证建议,向他们提供了关于使用哪种作物、确切的最佳种植时间、播种多少种子以及使用多少肥料的详细建议。详细的指导导致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增加,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1 %。
报道还提到,包括袁隆平、李振声等10多位院士对粉垄技术给予肯定评价。2012年刘旭院士等专家成果鉴定“具原创性”;2018年1月13日,农业部组织院士专家评价“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明”,是“土壤耕作技术上的重大创新,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农业部已定为“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列入国家主推技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杂志还提到,根据《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每种作物平均减少15 %的肥料用量,节省了120万吨氮。更高的产量和更少的化肥,为农民带来了122亿美元的总经济节约。中国的这项研究对那些展望可持续农业未来以及世界将如何为不断增长的人口生产足够粮食的人具有重大意义。它还指出了科学可以改善农业的途径。
不仅此,上述主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杂志还想的更远。它提到了跨国界合作。在他们看来,中国这研究没有中国这种优越的制度恐怕很难复制。具体起来就是,因为该项目规模庞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资,而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复制。而中国通过14 000个讲习班、现场示范和外联方案,让中国农民们确信来改变他们传统种植做法。这是在1 000多名研究人员、65 000名官办机构和技术人员以及14万名农业企业代表的帮助下实现的。
换句话就是,与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同,中国自信的制度决定了他们的政府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政策。
对此,英国利兹大学可持续农业教授莱斯利·费尔班克告诉《自然》杂志:“这显然会给撒哈拉以南非洲带来好处,但需要一种跨越国界、跨越组织、跨越资助者的方法。”。而中国之所以取得成功,部分原因还在于其化肥使用过度的历史,因为中国一直在努力生产足够的粮食,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中国农民每年平均每公顷使用305公斤氮,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多。中国一直是世界化肥使用增加的重要贡献者,亚洲的化肥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任何其他地区。
但是,这对环境和农业都有严重后果。因为氮等肥料往往最终进入水源,并导致土壤酸化。它们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导致土壤微生物排放出人意料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是温室气体,其吸热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2014年至2018年间,全球化肥使用量将每年增长1.4 %,其中中国占18 %。实验报告指出,中国农民在改变他们的正常耕作方法之前,需要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看到作物产量的增加,现在应该给中国农民减少化肥使用的动力。更广泛的社区可以从科学证据指导耕作实践时所发生的事情中学习。(文/梁石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