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尽早彻底解决低洼地区抗洪防潮问题

     强台风「苏拉」杀到埋身!今日凌晨一时,「苏拉」集结在本澳东南约三十公里,逐渐接近本澳。综合中央气象台、广东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澳门气象台分别发布的「苏拉」走势图,「苏拉」在今日凌晨三、四时在澳门以南海域掠过,距离路环最南部只有十多公里。因而气象台于本地时间今日凌晨一时悬挂十号风球,并预料十号风球将维持一段时间。

     这是澳门自有气象记录历史的一百年来的第二十四个十号风球,也是澳门回归二十三年来的第四个十号风球。十号风球警示澳门将会受到台风或更高级别的热带气旋的中心环流甚至眼壁影响而吹飓风,持续风速现正或预测将达每小时一百一十公里或以上,并伴有强烈阵风。在二零一七年之前是采取严格的每小时平均风速作标准,因为「天鸽」袭澳损失惨重,引发对「气象台失职」的谴责,因而自二零一八年起改用较为宽松的十分钟平均风速。

    自一九二零年设立数字飓风警告信号至今,驻澳门的葡萄牙海军及一九五而年成立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后至澳门回归前共悬挂二十次十号风球;自一九九九年澳门回归以来共发出过四次十号风气,其中三次是在二零一七年至二零二零年这短短四年间发出。在二零零零年之前,当气象台悬挂十号风球时,大炮台即连续鸣笛约三分钟,并隔二分钟,再呜笛两次。

    正因为气象台早在前日就预料「苏拉」袭澳,悬挂十号风球的机会是「中等」,悬挂八号及九号风球的机会是「高」,因而行政长官贺一诚在已经悬挂八号风球,即将悬挂九号风球之际,于昨晚到达民防行动中心,听取跨部门民防架构内各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应对热带气旋「苏拉」及风暴潮的工作,尤其是此前统筹协调各部门应采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并指示民防架构全体成员共同全力做好防风防水浸及安全撤离的工作,要求必须对市面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随机应变,切实守护和保障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贺一诚作出的各项部署是全面的,但基于「天鸽」袭澳的十宗死亡事故中,有八宗因为连场大雨加上海水倒灌,造成多区水浸而溺毙,当中五人是死于水浸的店铺或停车场内,未能及时逃出,活活浸死,因而贺一诚特别强调必须防范发生水浸意外,指示必须撤离疏散低洼地区居民,呼吁低洼地区的私人停车场应尽快停止开放地库停车场,并做好防风防水浸措施,驾驶者应尽快把停泊于负层停车场的车辆驶离现场,以及避免把车辆停泊于低洼地区,驾驶者可使用港珠澳大桥边检大楼西停车场或博企开放的逾四千个泊车位免费停泊,并要求位处低洼地区的社会房屋楼宇管理公司采取防风防水浸等措施,以及按指引装设挡水闸,增强防御能力。

    其实,昨日日间在风力还只有约四五级,而且只是小雨甚至没有下雨的情况下,内港部分地区就已经发生水浸。由于正值天文大潮,加上「苏拉」抬高珠江口水位而导致风暴潮,内港岸边水位上升,出现海水倒灌, 水深及小腿,一些道路被水淹没,车辆行驶严重受阻,很多车辆通行需要在水中穿过,车主选择在水中缓慢行驶,甚至有货车于水中死火。

   从自媒体发播的视频看,海水已经高于内港的路面约一米左右,但内港的水浸情况仍不算太严重,最深处的积水约是二十厘米。这就充分显示,特区政府这些年以「见缝施堵」的方式进行的内港防洪排涝临时基础设施,还是有效的。二零一一年,特区政府成立了「内港区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门工作小组」,就内港水患整治措施进行专项研究,其后开展了内港临时防洪工程,透过「见缝施堵」的方式,在码头及堤岸加装防水旱闸、挡水墙等,加强岸线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的设计高程为二点三米,相等于潮高四点一米,即以抵御十年一遇洪水为标准。二零一六年,海事局编制了「内港临时防洪措拖预警通报及启动应急机制」,当气象台发出黄色或以上的风暴潮警告时启动。

   但从昨日的情况看,这种「见缝施堵」方式仍然不能彻底防范海潮。实际上,昨日日间基本无雨,尚且发生水浸;如果是滂沱大雨,造成洪涝,水泵就来不及将积水抽出,可能会形成类似「天鸽」袭澳时的那种严重后果。

   当然,特区政府也有「自知之明」,明言「见缝施堵」是临时措施。为长远解决内港水患问题,特区政府正积极推进在湾仔水道口建设挡潮闸,以抵挡如二百年一遇的洪水。然而挡潮闸工程预计由工程从立项、中央审批到工程实施完工,至少需要数年时间。今年二月七日,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表向立法会议员介绍「挡潮闸仿真结果和防灾减灾的工程进度」时更是表示,政府现正建设内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预计二零二五、二六年完工,相信届时亦可解决内港南的水浸。倘效果理想,挡潮闸工程未必要做。其次是值不值得建设。建造挡潮闸需耗费数十亿元,每年使用次数有限,维修保养昂贵。希望先完成内港南防洪工程及观察效果后,再硏究建设与否。

   其实,挡潮闸是遇到了区域利益甚至与国家安全利益冲突的问题。如果经常落闸,可能会对海关的工作带来某些不便,海警船艇出海巡逻也是如此。当有涉及到国家安全或地区安全的紧急任务要出警时,恰遇挡潮闸落闸,这个矛盾冲突就显得非常严重突出。另外,当挡潮闸遇到大海潮必须落闸时,珠海中山也恰逢连场大雨,前山河溢满,必须打开石角咀水闸排泄,涌往濠江水道,澳门内港就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内外夹攻」,即石角咀泄洪的水量抬高濠江水道的水位,顶住了澳门同时也天降大雨排泄出濠江水道的雨水。在此时,内港挡潮闸的功能就将完全被抵消,挡得了海潮却挡住了前山河下泄的洪水无法排落大海,挡潮闸建了等于未建。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港澳之间的货运大多已经从海运改为陆运,也随着内港的一些码头迁往九澳码头,内港的码头及航运功能逐渐减退。因而有不少码头改为其他用途,甚至是荒废。既然如此,就「长痛不如短痛」,彻底改革内港,将内港的功能改变。沿现有内港一带码头外缘修筑「防潮长堤」,既可以挡潮,也可以挡洪,而且堤面可作为轻轨市区西线的轨体及辟建为绕城快速道路,顺带解决轻轨西线走向遇到马路狭隘及地下管线复杂的问题。

  在国务院确定将八十平方公里海域划归澳门特区之后,濠江水道「习惯管理线」东侧的水域,更为明确地划定由澳门特区管理。因而「防潮长堤」只是在澳门一侧海域修建,完全不占珠海一侧海域,也就与珠海没有关系,不会产生利益冲突。虽然也须向中央申请,但从设计、兴建到使用、管理,澳门特区可以完全「操之于我」,自主性较强,避免了那些无谓纷争。而且,占用澳门一侧的水域面积不多,渔船仍有较多水域可以湾泊,也不会形成矛盾冲突。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在前山河溢满打开石角咀水闸排泄时,澳门内港形成「内外夹攻」的困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