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在为翟天临一类开后门?
作为博士狗,还是以圈内的角度对清华新的博士考核办法做出一些分析。
先说结论,这次改动对博士而言不意味着幸福,相反毕业门槛更高了。
其实取消论文发表要求在清华已经行之许久,这次不过是官方正式落实了而已。之所以会这么改,也和清华的博士培养方式有关。以我了解的公共管理学院为例,培养方式向美国看齐,博士资格考试和毕业论文是重中之重。
毕业论文比较容易理解,但博士资格考试对很多人而言会比较陌生。博资考在国外是一个广泛采用的制度,一般在课业结束后开始执行,主要考察博士生的基础学识和专业学术技能,方式不尽相同(比如一周写三篇论文什么的,还要参加答辩),目的是看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是否够格留下继续完成博士学位。通过了博资考,你的正式头衔会被成“博士候选人”,大白话就是准你去写毕业论文了。在国内,(可能因为以前学制3年的限制)博资考往往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代替,也就没有了博资考这样的说法。
清华博友告诉我的情况是,他们需要在博资考前完成至少200部专著塞阅读量,每个人有两次博资考的机会,两次没过,卷铺盖走人,很多人会为过考试而掉头发。
再来说说论文。在没有博资考机制的时候,发表论文实际上在补充博资考的功能,但是有了博资考之后,发表论文其实就变得很鸡肋。博士的主业在毕业论文,一篇好的毕业论文足以说明学术能力。但因为论文的硬性指标,很多人舍本逐末,皓首穷经在论文发表上,对毕业论文消极怠工。院系也了解这个情况,所以通常对毕业论文的水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期刊本质上就是个刊物,发表什么作品综合天时地利人和,但毕业论文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这是很多学者认为发表论文没有必要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领域差异。以文科为例,很多人可能会了解中国顶尖大学博士生毕业的一个普遍性指标,就是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文类的核心标准一般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定义,即CSSCI。其所列的期刊代表了国内文科类的一流水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是:其所涵盖的领域并不平衡,有的领域多,有的领域少。全国总体的形势是僧多粥少,教授、学生都要发文章,而核心期刊就那么几本。如果你研究的领域刚好相关刊物较少,那么发表就难上加难。所以人民大学的采取的规矩是,一篇C刊和一篇领域相关的普通刊物,但后者在作为成果提交时,还要接受一个学术委员会的审核。北大国关院则有一份自定的刊物清单,只要在清单内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即可以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当然,还有时代先锋浙大,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等泛媒体类也算作学术指标。
但不发论文也不是绝对的,我一个哈佛的博友告诉我,虽然在读期间不强制发表论文在国外是常态,但从行业认可角度讲,还是有必要发一些论文的。
不过这取决于个人。
如何培养博士一直是国内高等教育议论不断的话题。取消强制性论文发表的要求,是在灵活思维下的一种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标准会就此降低,至少博资考(或者类似的考核方式)以及毕业论文的要求就要被提高一个档次。其他五花八门的考核手段,也会因地制宜被创造和采用。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时,就意味着你本可以走的门被封死了,而窗你能不能钻过去还另说。
取消论文发表自然不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要看到其中合理的考量,不要盲目听信一些心潮澎湃、或杞人忧天的说法。想想当年各大学纷纷搞申请制,很多人就讲为关系户开了后门,读博变得容易。但是当信了这些鬼话的人,兴冲冲地投了材料,却发现本科出身就直接把自己一票否决。我在谈清华考研女事件的时候讲过,真正的象牙塔上的那些人,才不屑于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媒体报道的是典型,而典型终归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的侧面。只能说明一个面向不可怕,毕竟社会变量太多,没有一个道理能够穷尽,但最可怕的是你信了,并且还带着这偏见为别人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