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闲谈研究生面试
在下单细胞晚期,从小走的就是笨鸟的路数,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一路保送,再志向远大一些已经考好了GRE和雅思,在国外啃面包喝咖啡。我则完整经历了高考、复读、硕考和博考,甚至还调剂。从写故事的角度来讲,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
其实说这么多废话只是给我讨论清华考研性别歧视事件带个帽子。
基本上我对清华最近小风波中的公正性还是有信心的。到了那个位置的知识分子普遍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臭毛病。知识分子的尊严等同于他们的生命,即便是你赋予他生杀大权,还鼓励他便宜行事,他也不屑于做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当然社会是人的社会,这些象牙塔上的fathers不免会有一些人情世故,但这种人情世故前提是建立在你有能力合理化他的行为。比如你可能是某个大咖推荐来的考生,虽然成绩刚及格,但看得出有很多思维火花,复试的时候通常会网开一面,皆大欢喜。但如果你没有那个金刚钻,fathers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然也不会对你有所关照,当然更多的可能性是你连让大咖推荐的机会都不会有。
对一个人的评价真的很难做到清晰量化。在当下的中国,大学一定程度已经转型为公众教育,因此高考反而录取学生是最公平的手段,但是研究生目前还是以精英教育的理念为主。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认为相对于大众品性上的均质化,精英更强调在普遍基础上的特质。特质这个东西很难出现在试卷上,但一次交谈就可以得出个大概。对研究生以上的教育而言,关注的特质主要是研究能力。(我不同意将怕出事为第一考量的,哗众取宠而已。那是行政考虑的事情,学者还是以专业为第一标准)硕考因为还承担一部分再深造的功能,因此采取国家统一考试和学校复试相结合的方式。而申请制已经基本成为全部知名大学所认可的博考方式。
当然有些人会欢呼申请制会比统一考试更容易,交交材料,打通一下关系就可以免去复习考试的辛酸。这往往是无知当中的天真。一个985的背景就可以决定你的申请材料是否进垃圾桶。本质上讲,研究生以上的考试,已经是一种社会分层考试的手段,这是培养方式所决定的。
在审查考生时,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处理海量的信息。为节省时间和减少不确定性,人们的行为也会出现路径依赖的情况。比如名校毕业的研究能力会比较强,有国外访问背景的英文水平应该不差。这些用学术话语来讲是正相关性,它不是一种因果关系,但在经验事实层面让人觉得他们之间存在共变的情况。这些思考实际上是一种概率决策,杠精会自然会吹毛求疵小概率,但对考官而言这已经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我当年考研英语单科差两分,连自己的母校都没考上,能够调剂到华东师大很大程度得益我南开的背景,而且在调剂期间还接到过兰州大学、中央民大、中央党校的面试通知。三年后博考复旦,依然是笔试成绩不够,连面试的门都没让进。后来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推荐到上海交大。是的,我也借了关系,但除了让博导提前了解一下,似乎也没得到什么特殊的照顾。学院派来的考官负责问家长里短,博导则是连着问了三个专业问题,我还记得其中两个是关于理论分层和功能主义的。那一年报考本门的考生还是挺多的,其中一个后来还跑来和我argue,但调查了一下我的背景后就心服口服了,毕竟你大爷在进交大台湾研究中心之前已经在涉台圈混很久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公平性在一流院校这边还是可信的。我也理解那位考生的不易,跨专业考研,卷面还能考个第一,其实已经说明了她对这个专业的热忱。我们现在可以高高在上批评孩子冲动,本质上还是因为事不关己。最近我在学院也遇到一些糟心的事,想发泄一下也是被各种告知要冷静,要理性。可我不想做神,只想做个有喜怒哀乐的人。
不得不说研究生复试终归难免有一些让人不胜唏嘘的情况。在华师大的时候,我也有过研究生复试的记录工作,有一次一位新疆姑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姑娘英文不错,各位老师也承认面试表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总成绩算下来在录取的边缘,录取与否一念之间。但几位老师考虑到她的专业积累较弱,怕其无法跟上进度而劝退。姑娘后来哭着说,她考研是想离开老家那种对女孩子不太友善的保守风气,实现自我价值。这次考研失败,她大概率会回到老家,然后向传统低头,数着日子等待可预知的人生终结。那是我第一次为一位考生感到可惜。
当然大多数不予录取决定还是十分合理的,比如在QQ上装成小姑娘骗人投资石油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