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参与研制的大国重器级工业装备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2009年建成之时为世界最大(之后刷新记录的也都是中国的装备)。

500

      它用于生产火电、核电、化工行业所用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最大外径1200mm、最大壁厚200mm、最大长度8米多),打破国外垄断,除了直接供应给国内部分项目,还迫使外商大幅降价,造福全行业。

500

500

      挤压机还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粉末冶金涡轮盘棒料的挤压加工,为解决航空动力“心脏病”问题提供基础材料。

      它由内蒙古北方重工、清华大学、太原重机、中国二十二冶、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合作研制,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是第二完成单位(第一完成单位是作为用户单位起牵头作用的内蒙古北方重工),由机械系承担,负责挤压机新型受力结构的研究和设计,“项目将清华大学研究了40余年的钢丝缠绕技术应用于3.6万吨挤压机的建造之中,实现了大型压机机架的重大创新,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还保证了项目的快速建成”。

 

500

      采用同样的受力结构,西安三角防务2013年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4万吨模锻液压机(随后记录被四川德阳中国二重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刷新),在中央电视台的公开报道中展示了这台压机锻造的歼-20钛合金整体式承力隔框。

500

      诚然,北航、华中科大等兄弟院校在航空承力金属结构的3D打印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但3D打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包打天下,锻造仍将长期是生产航空高强钢、铝合金、钛合金结构件的最重要手段,高性能锻压装备对航空工业不可或缺。

  

 500

      这台4万吨模锻压机还用于锻造生产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所用的高温合金涡轮盘。2021年,三角防务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全球最大的3万吨等温锻造压机试车成功,能够以“趁热打铁”的方式更好地锻造难以变形的高温合金。国产飞机的腾飞,离不开这些基础材料和加工装备的支持。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清华承担了国家集成电路专项(02专项)光刻机的工作台研制任务,这种工作台承载着硅片和掩模版,要达到纳米级的运动精度。

500

 

      网络上关于“哪所学校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更大”的讨论,往往只着眼于军工(及相关的航空航天、核技术等)——我国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只关注部分明星装备项目(歼-20、航母等)——我国庞大的军工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但支撑它们的坚实的塔基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对于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每一个工业领域都需要有院校来研究、都需要人才培养的场所。设计制造歼-20的工程师当然很伟大,但为航空工业提供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的配套产业体系的工作者,同样是“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 我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在1952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中,组建了一批专门的军工院校,负责军工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而清华大学没有剩下太多直接面向装备研发的专业,比如清华大学原来的航空专业分出去,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航空专业合并组建了北航,清华仅在机械学院下面保留了工程力学系从事力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不只针对航空航天,还包括工程、地质、热能技术等),2004年才重新成立清华航院,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

 500

      容易,长征2F运载火箭现任总师,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原航天技术系1997级空间工程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3月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

      另外,马伟明院士是海工大本科硕士、清华电机系博士,陈薇院士是浙大本科、清华化工系硕士、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博士。

   

     调整后的清华大学的军工类专业,有无线电(雷达、通信等,但一直叫“无线电”这个名字,属于电子系的一部分)、核技术(工程物理系、核能研究院)、精密仪器(精仪系,光学工程专业)等,这些军工领域大多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奉献而鲜为人知(那份网友自己排的“大国工匠”名单,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居多,又有多少这些更加神秘的领域的名字呢?)。

      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雷达专家刘永坦院士,1953年至1960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至1981年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刘国治,1983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1992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2013年晋升中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防科工委马兰核试验基地(21基地)司令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九院,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单位)与清华做本科生和研究生定向培养、联合培养,中核集团能够排进清华毕业生就业人数前十位(常年占据榜首的是华为),清华核研院牵头研发了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于2021年12月20日并网发电。

      500

        清华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工科院校,自我定位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在水利、土木、化工、材料、机械、电机、热能等更为广泛的工业领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也培养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比如曾任南水北调总工程师的刘宁,198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职博士。

      清华的毕业生出国率常年在20%以下,哪怕在疫情和中美对抗升级之前(本科生出国率略高一些,因为总体而言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水平更高)。出国留学不是原罪,古代做学徒要免费给师傅打工,现代要师夷长技学到真本事也得跟着外国人踏踏实实干,只要学成归国效力就值得鼓励;确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出国留学未归的人在为其他国家服务,但从人数占比上看并不占主流,且据校长在2021年开学典礼上的动员讲话,2002-2011级出国校友中已有超半数回国工作。

      校友在各自单位的贡献根本不可能完整统计,只看清华获得的国家三大科技奖项(由校内师生参与研究的),总数遥遥领先,位居高校第一名。

500

      除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是要实打实地应用于生产、产生实际效益的。举两个我认识的师长的例子,一个是与中国电科合作实现了雷达和无线通信所用的声表面波滤波器的国产化,其价值不言而喻;另一个是与中冶合作解决了钢铁企业尾气污染的问题,让十亿吨钢产量能够与蓝天白云和谐共存。还有太多太多清华参与的、获奖的项目,基本得不到舆论关注,却都是我国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尖端装备的研发,与基础工业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尖端装备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但也根植于整体工业体系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希望朋友们在津津乐道于前者时,也不要忘记后者的价值。

      清华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清华校友,肯定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够做到更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客观的批评建议当然接受,但我想也有必要澄清一些误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