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围观确实可恶,而我更关心的是为何选择轻生
近日,发生在苏州市吴中区的一起外来年轻男子从高楼坠亡的事情引发不小关注,受关注的焦点似乎不在身亡者,而是在该名24岁男子从20层高楼楼顶纵身跃下前的几小时途径此地的一位路人。该路人是当地一位身穿粉色POLO衫、骑电动车的67岁男性居民。据说,这位“多嘴恶舌”的老男人途径时高喊了一句“不跳不是人”。
有好事者将上述包含有“怂恿跳楼”起哄言论的现场视频上传到了社交平台,相关愤怒的舆情瞬间发酵膨胀。第二天,也就是6月30日晚间,受到惊动的当地警方发布警情通报,表示沈某现场起哄,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已对其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0日。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跳楼轻生的男子随着生命的结束而“蒸发”了一般,而网络社区对沈某的为人以及遭罚的评说如潮汹涌。一批有代表性的网友认为,行拘轻了,应以故意杀人论罪或教唆他人自杀论罪进行处罚,即便家属没有发起诉讼,检察机关也应当介入,提起公诉。
于是,有权威媒体派记者带着网络关注的沈某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大致还原出了一个邻里眼中的沈某人。
(苏州街头一瞥)
据介绍,沈某居住在此次高楼坠亡事发地附近的城中村。邻居们说,年轻时在工厂当过保安,家有移动三层楼的旧房,现在的收入主要靠每月收点租金,夫妻俩有一个30多岁的儿子。“话多吃耳光”(苏州话,意为惹是生非要倒霉),是不少邻居对沈某的评价。在他们看来,沈某“出事”并不意外,平时他就爱凑热闹,出风头。
不只是邻居,有些和沈某见过几面的人,对他的印象同样不好。闲暇时,沈某常到镇集贸市场买菜。一位果蔬摊经营户说,“他说话经常阴阳怪气,让人讨厌。”有件事让市场经营户印象特别深,有次,沈某要买毛豆,听到十元一斤的要价,他在市场里叫嚷“太贵”,引人围观。经营户无奈降价,沈某却又改口说,太便宜了,你得卖20块一斤,“我们怕惹麻烦,都懒得和他争辩,这次他算是‘祸从口出’了”。
沈某妻子也接受了采访。此前,有人在网上“爆料”称,沈某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有许多不良嗜好,几乎不管家庭,导致妻子早早就和他离婚了。对于这样的说法,沈某的妻子受访时予以明确否认,她说:“老沈虽然有很多毛病,我们也经常吵架,但日子还是正常过。”
沈某妻子还说,这几天,她在家里反反复复观看被传上网的那段视频,想弄清楚丈夫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在她看来,沈某说这话时并不是真的在怂恿小伙子跳楼,应该没有恶意。
对于沈某被拘留一事,沈某妻子认为当事人跳楼和沈某喊话其实没有直接联系,但她也不想再深究下去,到目前为止,死者家属没有提出赔偿要求,“就当让他长点记性,别再乱说话。”沈某妻子说,这几天,全家人几乎都躲在家里不敢见人,怕被人指着鼻子骂,她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到此为止。
律师们也关注到此事。有律师直言,结合现场视频来看,轻生者位于二十多层高的楼顶上,而起哄者位于路边非机动车道上,距离较远,轻生者能否听到起哄尚不可知;此外,轻生者的跳楼时间在晚上九点,起哄者起哄时间为下午,相隔时间较长,无法判定是起哄者导致了轻生者的跳楼行为。逝者的死亡与沈某的行为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但沈某并非毫无责任,他要为自己的不当言论付出代价,警方的通告也证明了这一点。方智表示,当地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时做出行政拘留的决定,这样的处罚是适宜的。
以上基本情况可以把沈某问题都讲清楚了,虽说舌无骨利如剑,但是这件人命关天的事岂能以处罚一个言论不当的路人即告收官。我认为,更值得全社会关注的是另外三个问题:一,年轻男子在高楼徘徊四五个小时后,为何最终令人遗憾地选择了跳下?二,把这段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的人是否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该如何处置?三,部分网络舆论对沈某个人的语言暴力,对其家人的无端骚扰,又该如何处置?
让我们再次回到事发现场,6月29日17时许,一名年轻男子爬上苏州市木渎镇20层高楼楼顶欲轻生。不久,沈某途经事发地,高喊了那一句。当晚21时许,男子从高楼跃下身亡。在晚间警方通报中以“24岁外省来苏人员”身份出现的年轻人被描述为“正不断在房檐边缘徘徊走动,一度双手抱头痛哭,显得非常痛苦”。此时老沈应早已扬长而去。救援人员很快到来。街上站着抬头观望的很多人都充满期待:年轻人回心转意。事件的进展并未如人所愿。该名男子选择跳下,坠落处距离救援气垫有几米之遥。
当晚,有关平台辟谣称,经调查核实,跳楼男子“非应届高考考生”,因家庭琐事跳楼轻生,相关“因考试失利轻生”内容系谣言。而沈某言行传到网上后,引发轩然大波,网友们对其口诛笔伐如沙尘暴一般铺天盖地袭来。
也许,该年轻男子坠亡只是许多同类不幸事件中的一起。死者已经有口难言,若还要深入追究其成因,正如一名参与过轻生者救助的心理谈判专家,“南太湖心航”热线中心负责人吴佳元所说的,“暴露”在公众面前,意图轻生的人内心通常有诉求,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尽量问清诉求,与轻生者共情,设身处地安慰,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感受到除了死亡,还有其他解决办法,给他们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也许,一时头脑不能冷静,没有想见未来可能的希望,没有感到可行办法的存在,没有勇气尝试更多选择,或者仅仅是面对痛苦而意志力脆弱,所以走在悬崖边的他选择了结束如花的生命。还有多少人像他这样挣扎在黑暗的迷惘之中而走不出来?
在我看来,老沈确有“话多吃耳光”的不对之处,老沈可谓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冷漠看客,而许多活跃在网络上针对沈某个人进行猛烈人身攻击的“键盘侠”“手指族”何尝不是虚拟世界的冷漠怪物,也该吃个大耳光。
还记得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看客形象么。在他的笔下,看客们都是清一色的冷漠、势利、麻木、愚昧。如今,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围观起哄群体依然肆无忌惮,因为对他们进行追责依然困难,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就像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所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就不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还记得前不久的这件网络暴力事件么。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病床前的爷爷报喜,没想到照片流出后,她因染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这其中,有些人是因为自己人生不如意,借辱骂他人发泄情绪。今年初,郑灵华因抑郁自杀。
心理学家分析发现,网络上“键盘侠”和现实世界中“喷子”的行为表现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两个胚,具体表现为善于操纵他人、情感冷漠、自我投入,渴求崇拜、缺乏自责感和同理心,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事发后,有知名媒体人对此也发表评论指出,如今,社会对人性善良和基本同情心的塑造力度还很不够,……社会上并未形成对非善良表现无处不在的集体威慑。
然而,无论是让现实充满温情和希望,还是加强净化网络营造友善氛围,全都不是靠人人做个老好人或遇事屏住呼吸就能真正实现的。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发出倡议,当前亟待加强相关的国民教育和社会法治,即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增加善待他人、敬畏生命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从强化立法执法入手,增加此类行为的违法成本。
这些评论及倡议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可我不禁想起了孔子的老话:“为仁由己,不由人”。仁者,善也。善待他人的举动,终究要靠人们发自内心去做,那就是“由己”,而不能光指望身外的约束和压力。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爱的呼唤和爱的奉献!让善待他人的举动得到全社会的善待!为人拍灰的人得到全社会为之拍灰!惟有如此,人人自觉为善可期,冷漠与轻生皆可自然消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