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陆铭的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而温铁军的书让我看得不真切,没有一套具体方案
【本文来自《合川老农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著名左翼人士
既然你称呼温铁军为老师,我有几个问题很想听一下你这位温铁军学生的看法。
第一,城市因为生活方便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去居住,也是因为有足够的人口密度才使得城市生活能更有效率更方便。比如说,同样一个物流站在农村覆盖一个自然村可能是服务2w人,在城市覆盖十个小区,可能每个小区都有1-2w人。那么在目前无法做到无视物质资源投入进行建设的阶段如何让人生活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的便利呢?亦或者说选择(或者被选择)在农村居住的人就需要自己克服不如城市生活方便的生活?
第二,农业再如何精细化生产也是有天花板的,限制农业的最大因素就是土地,因为土地是有限的在每亩土地的产出也是有限的,结果就是如果有7亿甚至10亿农民每人分到的土地是很少的,尤其是在中国东部的人口密集区人均土地更是非常可怜的。在目前无法一下子增加大量土地的情况下,解决人地矛盾呢?
第三,一二三产融合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工业一定是技术密集同时资本密集的行业,集中物质与生产资料建立更大的工厂研究实践更好的技术才能有更环保更有效率的工业产出,这是普遍规律。让几千几万个小村子各自搞小工业最后是什么结果?且不说有多少收益,最终会不会又不赚钱又污染这种最坏的结局呢?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产业竞争问题,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恩格尔系数是不断下降的,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我们的工业不断发展,但是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即纯粹的农业人口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出走)。如果鼓励更多人离开工业进入农业,想要保证人们现有的生活质量,无疑就要有更多消费向农村倾斜(也就是农产品涨价)。这样带来的农业发展(农业人口收入提高)实际上是挤占了工业发展的再投入。这样的发展真的可以让我们的社会进步更快吗?
最后摆一下屁股,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可以享受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更快更好的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我认为工业化无人化是农业的未来,让农民成为市民是社会的未来。农民进城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应该是逃避问题剥夺这些“新市民”享受更便利的现代生活的理由,反而是我们社会应该努力解决问题。
也欢迎任何想讨论的网友参与,但是拒绝追星类的行为艺术与个人崇拜的歇斯底里表演。
先说一下,我不是层主,我看过温铁军的书,我也看过陆铭的书《大国大城》,坦白说,陆铭的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而温铁军的书让我看的不真切,他没有给出一套全局的具体方案,所以对于你说的城市有效率方面的很多观点我都是同意的,很多经济学的老师都说只有大量人口集中的城市才能容纳最多的就业人口,但是,可以想见的,随着拥挤的增加,资本的增密排斥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事服务业导致的内卷化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短期内必定是变差的,所以如果有其他的蓄水池可以分担压力,为什么不去选呢?
对于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温铁军并不是说所有的乡村都要搞,而是尊重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去搞,富人们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去法国农庄品不同年份的红酒,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很多地方也有这个潜力,就像这次贵州村超,这种氛围,这种少数民族的风情是城市不具有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是为什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现在大多数人都吃的饱穿的暖了,但是很多人都渴望体验一场狂欢,享受一段在优美的环境里度过的时光,希望拥有多种多样的像在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里有的精致的手工艺品和周边等,我觉得许多农村是有这个潜力的,我现在的观点是,大体上人口趋势依然是往城市集中的,很多农村会合村并居,规模经营,但也会有很多农村会有一二三产融合的潜力而人口流入,一产是基础,二产能配合需求的增大而增加特色产品的产出,三产是引流,加入文化属性,提高附加值,农村为失业人口分流,不至于使人只能往城市里跑依然能起到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