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狠辣严猛的朱元璋,面对安南挑衅为何迟迟不愿出兵?

500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言,明太祖对待安南的态度让不少史家深感疑惑。明朝开国之初,太祖为保持较为稳定的朝贡关系,对安南礼遇有加,试图构建出一套和平稳定且持续的南海关系。但谁知蜜月期仅有三年,此后安南一系列举措不断冲击着朱元璋为数不多的好感。

但即便如此,放眼洪武一朝,素来以铁腕著称的明太祖始终没有对安南刀兵相向。不仅如此,即便安南不经过明朝册封更易国王、甚至出兵侵占明朝国土等一系列恶劣行为,但朱元璋仍然反复退让。洪武二十八年,明安关系已经发展到非常紧张的地步,但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毫不犹豫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严令子孙不得征讨。

500

种种举措,当后世史家们多有不解:堂堂洪武大帝,治国一向手段严辣,对外也可谓态度鲜明,为何在安南问题上却反复退让,致使后者愈发嚣张呢?导致成祖时不得不违背祖制,发大军征讨?

【明初局势所迫,“元亡而实未始亡耳”】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谕中原檄》。此后一年间,徐达等人率兵连下山东、河南,又取河北,最终于八月二日攻入大都(今北京),而元顺帝早于七月二十八日已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自此,元朝作为大一统政权宣告灭亡。

500

大抵也是在这一段时期,明太祖派尚宾馆副使刘迪简赍诏往谕安南,但因刘氏在广西南宁病逝,此行未成。不久后,明政府又派出汉阳知府易济民颁诏于安南,申明元朝已亡,新朝不再奉行尚武政策,希望与南海诸国和平相处。

朱元璋与安南的首次正式联络,便处处充满着其对外的“怀柔”思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当时元朝虽然作为统一政权灭亡,但逃亡漠北的北元政权仍有相当实力。与此同时,国内政局也未安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眈眈,而部分割据政权也极大冲击着新兴王朝的国力。

500

毫不夸张地说,即便徐达攻下大都,但明朝面对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对于北逃的元廷,《明史纪事本末》评价相当准确:

“又况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

元廷虽已逃离中原,但彼时兵戈未息,元朝在中原的残余势力仍有相当力量,当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驻沈儿塔,纳哈初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

500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艳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除此之外,偏居于云南的元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也有相当实力。把匝剌瓦尔密是元世祖忽必烈五世孙,元惠宗北逃后仍奉元为正朔,继续使用北元年号。朱元璋考虑云南险僻,不欲劳民伤财发大军征讨,遂长期使用招降计策,但把匝剌瓦尔密始终不从,割据一方与明廷对抗。云南一隅,阻隔了中原王朝与安南之间的联系,使得明初与安南的正常来往受到极大阻隔,朱元璋的东南亚战略也无法实施。

500

当时,国内的农民起义政权也尚未完全统一。在四川,明玉珍建立的明夏政权仍然存在,他们表面上顺服于明朝,实际上仍割据一方,严重阻碍了国家统一。

从外部情况来看,当时,帖木儿帝国正在中亚崛起,史载他们“ 驰骋于中亚、印度、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西利亚等地之中。”帖木儿自称为成吉思汗的后人,继承了成吉思汗对外的征服策略,不断对外进行扩张,并一度计划东征明朝。也正是因此,明朝在西部受到的军事压力同样非常严峻。

国内危机四伏,国外又有帖木儿帝国窥伺,明朝立国之初根本无暇扩大对于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对外战略也偏向于怀柔。

【明初主要矛盾不在于南方,而在北方】

朱元璋之所以对安南处处优待,即便关系破裂也不愿出兵征伐,另一大原因便在于当时明朝着力解决的问题仍在北方。安南挑衅固然引起明太祖愤怒,但相对于北方的威胁,安南所制造的麻烦实在不算什么。

500

元惠宗

攻入大都后,元惠宗仍率领元朝残余势力在塞外谋图复兴,明政府为消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影响,集中兵力清除元人在山西、陕西及附近地区的残余。

首先,征虏大将军徐达派遣指挥华云龙整理元朝大都、修筑城墙,谨防元军卷土重来。紧接着,徐达、常遇春即率大军奔赴山西,后击败元丞相也速,迫使其放弃进攻通州。进攻大兴州时,李文忠料定也速必走,遂分兵千余为八屯,在也速逃跑之路上设下埋伏,于当夜伏击成功,大败也速军,擒获其丞相脱大赤。经此大胜,明军乘势进取开平,元惠宗此时已弃开平继续北逃,明军追战几百里,俘获元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得军马财货不可数也。此战使蓟北皆平,明政府诏令将元大都更名为北平府。

500

在明军平定大都周边的同时,冯胜率军直奔河南,元将李思齐、张良弼驻兵潼关以拒。当年五月,冯胜攻破潼关,迫使李思齐尽弃辎重逃往凤翔、张良弼则逃往鳞城,元朝各路将领望风溃败,或逃或降。

徐达平定北方后,受命率师进攻山西。明军于九月乙丑攻下保定,丁卯攻下中山,紧接着再下真定,迫使元守将孙平章弃城而走。十月戊辰,冯胜、汤和由河南渡河,连克诸城,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元兵不战而降者众多。

500

元军在韩店大捷后,飘飘然的元惠宗晋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赐金印,并令其率兵收复大都(当时已经被明朝更名为北平)。徐达利用王保保主力倾出的机会,采用“批亢捣虚”的战术直取冀宁。扩廓帖木儿已行至保安州,听说明军来袭后仓皇失措,只得回救冀宁。

在此背景下,明军利用元兵军心不稳的契机,夜袭扩廓帖木儿所部,取得大捷。史载当晚扩廓帖木儿正在读书,听闻明军袭来后仓促奔出营门,只穿了一只靴子,只带十八骑跟从,仓皇逃窜,其余4万人马都做了明军的俘虏。徐达派常遇春追击王保保,后者被迫逃往甘肃。王保保惨败后,元军在山西的势力急速衰减,被明军逐渐平定。

500

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遣常遇春、冯胜过黄河、进攻陕西。三月,徐达亲自率兵攻占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常遇春、冯胜又率大军自西安进攻凤翔,李思齐所部溃败,十余万人向西逃往临洮。冯胜跟踪追击,李思齐投降,明朝设立临洮卫。同时,徐达也率军进抵巩昌(今甘肃陇西)。

至此,山西、陕西地区大部分平定,明政府后设立陕西、山西两行省,以中书参政汪广洋为陕西参政,御史中丞杨宪为山西参政。(明军平定山西、陕西的具体过程,《明史纪事本末》之《略定秦晋》有详细描述)

500

除了平定国内,明太祖对北元势力的侵扰也非常重视。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次年迁都应昌,距离北平仅两三日路程,严重威胁到了明王朝北方边境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北元势力,于1370年发动对北元政权的首次北伐。洪武年间,朱元璋陆续共发动13次北伐,时间从洪武三年延续至洪武二十九年。从整体意义来看,这一系列北伐虽未彻底消灭北元,但极大打击了塞外政权的整体实力,保障了明朝北方边界线的稳定。

500

从这一系列阐述也可以看出,明开国之初,主要矛盾集中于北方。朱元璋起身于南方,至其建国北伐,南方情况相对稳定,而灭元后,北方大都、陕西、山西等地区仍残留大量元军,亟待平定。除此之外,明王朝内部仍存在着许多割据政权,外部又有帖木儿帝国虎视眈眈。

明太祖为防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还调集大量军队进行北伐,这一系列举动多围绕北方展开。相比而言,南方的安南或许有反复之心,但整体而言并未触犯到明朝底线,且其在明朝立国后归附最快、朝贡最勤,明太祖虽然心有不满,但奈何北方隐患重大,只能采取怀柔之策忍让了。

【征讨安南?朱元璋没有任何理由这么做】

朱元璋常以“治国严猛”闻名,但这并不代表其凡是不顾后果、执意而为。安南固然多次冒犯无力,但若征讨宣扬国威,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后果。也正是因此,朱元璋经过周密思考,决定放弃征讨安南,而始终采取怀柔的方式应对。

500

其实,朱元璋曾对此表明过对待安南的态度,并向臣下解释了“放纵”安南之原因。早在洪武四年,朱元璋就颁布了一条重要国策: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朱元璋的态度非常明确,凡对中国有害之国,方可出兵征讨,若无害于中国,则“不可辄自兴兵”。朱元璋认为,国土过于辽远就无法保持长久安全,使百姓过于劳苦就是引发大乱的根源。为此,明太祖以隋炀帝为例,得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结论。

500

很明显,朱元璋对于明安关系的拿捏非常细致。他深知,既便得到了安南的土地,也难以对中原带来帮助;即便得到了安南的人民,也无法彻底将其降伏,更不要说驱使了(这一点,从朱棣征服安南后始终难以彻底统治也可以得到印证)。

此外,另一点原因虽未见诸于史料,但笔者认为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朱元璋对待安南的态度。

不到一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远征安南、日本、爪哇,用兵繁多,但丧师辱国。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的惨痛教训,深知贸然对外用兵不易,更何况当时明朝刚刚建国,国力虚弱,明太祖审时度势,自然不轻易作两面作战招致腹背受敌的策略。

500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进一步规范了明王朝的对外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明王朝经“洪武之治”国力提升,且北元势力遭进一步打击,而南方的安南挑衅之举未减,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仍毫不犹豫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其中就包括安南: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度量来扰我边,则彼不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以干天和,此不可。”

朱元璋反复强调“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告诫子孙不要因贪图一时战功,就无故兴兵讨伐他国。

【明初国力虚弱,对内发展为要】

明建国之初,国困民贫,还需要面对国内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警惕塞外北元的反扑。除此之外,元末连年征战,百姓早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需要承担明军多次北伐的粮草费用,如若再发兵越南,国力恐难以承担。

500

洪武元年,针对国内的严峻情况,明太祖下谕:

“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修养安息,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

彼时,北有故元军队,南有顽强抵抗世家大族,东南沿海与日本等国隔海相望,种种因素存在,朱元璋不能不把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洪武十五年,即便在国力有所复苏的背景下,朱元璋依旧坚定明初不轻易对外征伐的国策:

““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於国,且重扰民。”

500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今虽然军队军器齐全,明军所向披靡,但鉴于百姓刚刚安稳,若贸然兴兵无疑会破坏好不容易得来的稳定社会秩序,使民不得安生,国无宁日。治安不稳,则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易使得初生的明王朝重新跌入深渊。

人们只看到朱元璋13次北伐,却未看到他在明初所做的另外一番努力。除了针对北方敌人外,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恢复社会生产上,他下令此后要将各地农业生产情况也算作官员升降的考核标准,要求地方官重视农业、爱护百姓、节省民力;同时,针对元末以来因天灾受难百姓,朱元璋在位期间屡屡下诏免除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此惠农之举,使得社会经济无形中向前发展。

500

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帝王,若非为百年大计而想,是绝不会贸然出兵的。也正是因此,朱元璋屡屡出兵北方,但自始至终都从未向安南动手,最多也只是拒绝其贡奉,原因就在于北方残元才是明王朝的真正威胁,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后国运。反观安南,即便再过嚣张跋扈,又无法真正侵吞到明朝利益,明太祖自然不愿费时费力征讨。

【结语】

常有人把对待安南的态度视作朱元璋、朱棣父子执政差别。其实从深层角度来看,讨论此问题不能忽略时代背景。朱元璋对待安南怀柔之原因本文已详细论述,而至永乐年间,周边局势、国内情况完全不同,这一问题自然也不能草率等同而论。

500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优秀君主,他在位期间收复汉族遗失近500年的燕云十六州,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有卓越创新,缔造了空前强大的明王朝,为永乐盛世、宣德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他对待安南的态度不够狠辣,致使安南日后愈发狂妄。但我们必须要承认,没有朱元璋的处处谨慎,又怎么会有明初飞速恢复的农业生产呢?朱元璋起于贫苦之家,深知百姓不易,连年征战固然可以炫耀君主武功之盛,但最终受苦的仍是百姓。基于此,朱元璋始终爱惜民力,宁愿多一份忍让,也不愿贸然出兵。

这一点,无疑是朱元璋“对官员苛刻,对百姓宽仁”的真实写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