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我们公司使用国产芯片替代国外芯片的事
我们公司是做汽车用品的,自己研发,自己设计ID,自己开模,然后产品主要卖到美国和欧洲。
不是我们不卖国内,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定位中高端,价格较高,在京东和天猫没啥竞争力,所以只好卖到国外。
汽车用品很多是电子产品,涉及到控制的,你就要用MCU(嵌入式处理器),我们之前主要用的ST(也就是意法半导体)的MCU,极个别产品用瑞萨(日本)和TI(美国)的MCU。
其实不是我们不爱国,是ST确实好用呀,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ST的教育渗透做得好,他们免费给各个高校提供实验仪器,其中的MCU就是用的ST自己的产品,使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用他们的MCU、SDK(开发包),学生毕业成为研发工程师之后,自然就会偏向于选用他们家的MCU。
2、国外的MCU的SDK全,功能稳定。比如我们研发工程师给我讲的一个例子,比如说触摸功能,国内的MCU也有SDK支持,但是如果你手指上有水或者有油污,那么可能就会出现触摸没有反应或者误触的情况。而ST的SDK就可以完美的避免这个问题,你的代码只要直接用ST里面的相应函数功能,不用知道是怎么搞定的,反正就OK了。
3、国外大品牌的MCU,有很多程序代码例子可以去借鉴(或者直接说抄袭),这会直接加快产品开发进度。而国内MCU的相关程序代码例子不多,适配和调试的时间就很长。
因此,不是我们不爱国,而是现实情况逼着我们一直用ST的MCU。就算贸易战开始之后,我们还一直有侥幸心理,觉得只会是华为这种大公司被制裁,我们这种小公司永远不会有啥问题。换MCU费时费力,还得把原来稳定的PCBA重新搞一遍,很可能还有品质隐患,所以我们一直用ST。
但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21年开始,进口MCU的价格飞速上升,一个ST 32位的MCU,原来8-9块钱一个,最高价涨到150多块钱一个,而且无法保证交货时间,甚至半年都不一定能交货。我们一个产品的利润都没有这么多,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进口的芯片,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我们会直接因为亏损倒闭。
最后迫不得已,改用了国产兆易创新的GD32,虽然GD32也涨价,但是他们家没涨之前是5-6块多钱,后来21年涨到35-40块钱,但比ST的150多好太多了呀。
兆易创新虽然宣传说是可以直接PIN TO PIN替代ST的芯片,但其实代码和电路板也还是要改要调试的。搞了2个多月,功能基本稳定了,和ST的库存产品混着卖了3-4个月,卖完之后后续就一直在使用国产的GD32了。
现在的情况是,因为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公司不再使用ST公司的MCU,加上半导体行业不景气,ST公司又开始降价,现在又把价格降回到个位数了,GD32比ST的32位芯片大概便宜2块钱左右。
可是我们公司的工程师再也没有人提出过要用回ST的MCU了。原因有如下几个:
1、使用过GD32之后,发现完全能满足我们公司产品需求。
2、后续的电控方案都是使用GD32来开发的,而且已经稳定,如果换用ST的芯片,也得重新折腾一次,谁也不是没事闲着呀。
3、国产芯片的交货比进口芯片好太多了。
4、毕竟还便宜2块钱。
以上,就是我们公司改用国产芯片的过程。我作为老板,经历了整个过程,感触良多,我认为国产芯片一旦起来,欧美日韩真的就再也没机会了。当然,其中一些具体的情况,我肯定不如研发工程师和采购了解,如果有不太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举个栗子,PLA因为国防的原因,只要有国产替换就马上换成国产的交换机,因此中兴的机器很早就进了xx大楼,但质量太次了,动不动就死机。为了避免频繁死机,只好给这些机器配备三班倒的专班。
好就好在,中兴是国内企业,他们就在墙外宾馆设了一个维护组,墙内一有问题尼玛进院支持。就靠着人力支持战术,今天的华为中兴数据产品怕谁啊。
还有华为支持运营商,他们直接把办公室设置在了运营商大楼里,电话随叫随到,就算一开始机器质量差一点,你们说,相比当年的拿工时费的诺西、爱立信,运营商愿意用谁的?
因为大多数都是做电子产品的,有次聊起这个话题,发现大概80%-90%的产品已经改用了国产MCU,剩下的是确实国产MCU没法满足功能需求的。
我们公司不是什么敏感行业,中美这个样子,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为了公司能持续经营,为了自己不用再找工作,必须这样做
按你的道理,你买老王的,就是不爱你父母?
兄弟,生活是复杂的,不是非白即黑。
我也是做企业的,我们透析这个行业,实际上很多设备都是是老外,那你让我们怎么办,国产的你以为我们不想用吗,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如果设备厂家愿意和我们一起扛,我们没准也愿意,毕竟会出人命啊!
这和爱国没有毛线关系,而且这些生病患者也是一样,非要吃进口药,那是不是不爱国,不是的,任何人在不涉及核心事务的情况下,要长远发展的一点是,现在今天你能活下来,是不是那个道理?
就说华为吧,当年也是先组装组装,搞贸易一步步活下来,而且任总自己也说,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要用老外的产品啊,企业家不是愤青少年,可不敢冲动啊!
回到刚才说的,用国产的设备,我们会比国外设备会有更多的要求,可能这一点你又会质疑。这事就像,现在市场已经成熟了,后来者如果没有基本的保证,那你就要在其他方面让用户有更多的收获,我理解这也是品牌的溢价。
那是不是真的就无解,我理解肯定也不是,像老美这种行事风格,我们也是很怕的,万一这种医疗设备有一个后门,在治疗过程中搞一下,那真的就完蛋了。但这种替代一定行业之间更深度地合作,能达成这样,政府也要有所作为。
如果爱国要付出代价,我告诉你,我会犹豫,相信很多人都会犹豫,不犹豫不正常。而且也说句实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孩子,如果爱国需要让孩子们承担,那我宁愿我上,这也和爱国无关。
我们选用国产芯片的过程,真的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基于基本的商业逻辑。
我经常跟朋友讲,我个人可以基于爱国去买华为手机,但是当我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的时候,我就必须对公司负责,我就得以公司利益为第一位。
现在我也自己做企业,你可以说我安全意识不强,但是我能用国产就国产,因为我知道国产厂家服务比较好,能找到人,工程师愿意听你的反馈,哪怕你的量不大。
另外,基于商业的考虑,其实安全稳定是第一的,这个安全稳定不是说产品的质量第一,而是产品能生产出来是第一,你质量再好,生产不出来,或者价格空间被锁死,那有什么卵用。
我们接触几个硬件融合的项目,因为不了解兆易创新的MCU, 就去拿乐鑫科技的MCU做测试,也了解过ST的,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所以直接就选国产的优先测试。
同样逻辑,在美资的时候,美资是第一选择美国,哪怕又贵,又有问题,其次选欧洲的,再次选日韩的。
中国很多老板的思维我觉得有问题,拿国产的做备份是一个有前途企业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是并行,只要现在资金允许,就要去找备份供应商,哪怕这个供应商的货不行,也要有备无患。
所以感觉很多中国的小企业主,说基于商业逻辑不选择国产,我只能说,你们把商业想的太简单了,虽然我现在一点规模都没有,但是我敢说,你不能基于民族长远考虑做事业,那你的事业肯定长远不了。
我这里也谈谈我的想法吧,其实绝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并不需要7纳米的工艺,甚至28纳米都用不到。
普通的MCU,120纳米-180纳米的工艺完全足够了。一些特别强调性能的产品和需求,最多用到40纳米也就可以了。
所以,MCU这个领域,与其说技术,不如说良好的开发平台和大量的工程化实践经验(包括可以抄袭的代码)才是最重要的。
我印象中国外技术是更成熟,有代差领先时确实差距巨大,但可能好日子过惯了,进取心没那么足,技术上往往更保守和傲慢,而国内公司过去往往是追赶者角色,竞争更卷,一旦有新技术行动更迫切。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国外公司一旦失去代差优势与国内公司同场竞技时,国内公司的技术迭代往往更快。
这孩子(没有贬义,感觉相对年轻)感觉对现实中的情况了解不多,很多是凭想象去分析,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做企业,每天忙于日常事务,有时就不能站在战略高度看问题,我没有你的本事,只不过闲得慌,一孔之见,供你参考。
你做国际市场,相信市场上不只你一个家,也不仅国内对手,也有国外对手。相信你对自己的企业的发展和战胜对手有信心。信心来源于啥?或者说你认为你的独特的核心竟争力在哪?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低的价格,较快的交货能力,更贴近客户的渠道?这些初级竟争力我相信你已做得不错,你的对手蛮多在这些方面也不见得差,所以我觉得胜负手该在能否开发出更贴合顾客需求的竟争力强大的产品,并迅速提供给客户,这该是你也是多数中国企业努力的方向,至于如何实现,你比我在行,但实现这点,不光是你的企业的事,还有赖于你的供应商,特别是核心供应商的支持,假设芯片是你的核心供应商,是国产芯片供应商还是国外供应商能给你提供这种支持?谁能提供新技术支持而且快递提供?你自己评价。如果你只是OEM制造接单生产,完成订单是第一位的,你要求供应商质量稳定供货稳定自然也是第一位的,你从这两点选择决定了国产芯片供应商,这是你站在OEM角度,接单完单的高度决定的。我要说,你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你要掌控引领某产品市场的角度,开发销售革新性革命性产品,那么你会觉得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才是第一位,不是稳定交单是第一位的,那核心是研发能力和技术,不仅是你企业的这项能力,还包括核心供应商的这项能力,即供应商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和速度,是你对供应商的核心需求,而不是稳定是对供应商的核心需求。当然,在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你的产品五年十年才换代,或者说对芯片的要求五年十年才有重大变化和改变需求,就当我是吹牛逼,对你一点用也没有。但我相信摩尔定律,芯片的密集度每十八个月提高一倍,必然带来芯片性能每十八个月性能提高一倍,提高一倍性能的芯片必然对你的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带来巨大帮助,促使产品每十八个月或2年升一次级,跟上产品升级或者说引领产品升级,必将使你的企业取得巨大的发展。
谁告诉你相同大小芯片7nm和40nm,晶体管数量差8倍的?谁告诉你算力跟晶体管数量成正比的?制程是指线宽,不是指晶体管大小。晶体管大小早就已经跟制程数字脱节了。
影响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是架构,就比如你用CPU处理视频、AI计算,或者用GPU处理复杂逻辑任务,都是事倍功半,多强的性能也慢,反过来就事半功倍。SOC芯片是各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架构怎么分配怎么连接处理什么任务,对性能影响至关重要。
就算忽略架构的根本性差异,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简化为:晶体管数量×频率。你知道同一块芯片低电压和高电压下频率差多少,性能差多少吗?
商品标的功耗是额定功耗,不是实际功耗,指的是芯片长时间稳定运行能耐受的功耗。实际功耗是随电压、环境温度、自身产热等不断变动的,你加电压,芯片功耗就增加,性能提升,就是所谓超频,但芯片能不能保证稳定运行就不一定了。因为功耗高了芯片温度升高,超过一定温度,芯片保护机制就会强制自动降频,性能就掉下来了,否则芯片就烧坏了。玩超频的都知道,同样情况下,额定功耗标的越大,说明芯片质量越好,能耐受的电压、温度也越高,超频潜力越大。同一款芯片,英特尔有时会专门挑选出质量最好的一部分出超频版,其他所有指标都一样,就是额定电压标的高。在这里,功耗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性能。
8155标的额定功耗低,不是说它实际功耗就低。处理简单任务时功耗可能远低于额定功耗,但运行一段时间环境温度高了,芯片功耗也会上升,因为温度会影响芯片的等效电阻。如果此时同时处理大负荷复杂任务,瞬时功率超出额定功率几倍都很正常。但8155额定功耗低,能耐受的功耗低,长时间处理高负载任务,很快芯片就过热保护了,频率就掉下来了,出现慢、卡顿、死机,没法继续处理,等温度降下来才能恢复。额定功率高,芯片能耐受高负荷任务不掉性能的稳定性就强。
苹果手机和平板实际用的是同一款芯片,但平板的芯片性能高得多,实际就是平板体积大,散热好,苹果调了芯片的额定电压,允许平板的芯片用更高的电压、更高的频率。而手机散热达不到,即使芯片还有余力,也早早过热,所以没法用全力。
“5颗台式电脑40纳米制程的芯片的算力达到手机7纳米一颗8155的算力”yy的没边了。应该反过来问,几颗8155能达到一颗桌面处理器的性能。前提是采用合理的架构设计,不限制功耗。8155跟855的区别是车规级和消费级的区别,你觉得车规级和消费级差别在哪?简单说,如果还是低压模式,不论是8155还是855,都谈不上性能,要性能,就不能维持低功耗。就像你不能要求一辆车既要马力大加速快,还要低油耗一样。
说道油车,豪华油车有没有多屏幕,有没有空调,有没有那些配置?不少还有冰箱呢。燃油车电瓶才多大点,能耗崩了没?
我们选用国产芯片的过程,真的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基于基本的商业逻辑。
我经常跟朋友讲,我个人可以基于爱国去买华为手机,但是当我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的时候,我就必须对公司负责,我就得以公司利益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