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我们公司使用国产芯片替代国外芯片的事

我们公司是做汽车用品的,自己研发,自己设计ID,自己开模,然后产品主要卖到美国和欧洲。

不是我们不卖国内,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定位中高端,价格较高,在京东和天猫没啥竞争力,所以只好卖到国外。

汽车用品很多是电子产品,涉及到控制的,你就要用MCU(嵌入式处理器),我们之前主要用的ST(也就是意法半导体)的MCU,极个别产品用瑞萨(日本)和TI(美国)的MCU。

其实不是我们不爱国,是ST确实好用呀,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ST的教育渗透做得好,他们免费给各个高校提供实验仪器,其中的MCU就是用的ST自己的产品,使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用他们的MCU、SDK(开发包),学生毕业成为研发工程师之后,自然就会偏向于选用他们家的MCU。

2、国外的MCU的SDK全,功能稳定。比如我们研发工程师给我讲的一个例子,比如说触摸功能,国内的MCU也有SDK支持,但是如果你手指上有水或者有油污,那么可能就会出现触摸没有反应或者误触的情况。而ST的SDK就可以完美的避免这个问题,你的代码只要直接用ST里面的相应函数功能,不用知道是怎么搞定的,反正就OK了。

3、国外大品牌的MCU,有很多程序代码例子可以去借鉴(或者直接说抄袭),这会直接加快产品开发进度。而国内MCU的相关程序代码例子不多,适配和调试的时间就很长。

因此,不是我们不爱国,而是现实情况逼着我们一直用ST的MCU。就算贸易战开始之后,我们还一直有侥幸心理,觉得只会是华为这种大公司被制裁,我们这种小公司永远不会有啥问题。换MCU费时费力,还得把原来稳定的PCBA重新搞一遍,很可能还有品质隐患,所以我们一直用ST。

但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21年开始,进口MCU的价格飞速上升,一个ST 32位的MCU,原来8-9块钱一个,最高价涨到150多块钱一个,而且无法保证交货时间,甚至半年都不一定能交货。我们一个产品的利润都没有这么多,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进口的芯片,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我们会直接因为亏损倒闭。

最后迫不得已,改用了国产兆易创新的GD32,虽然GD32也涨价,但是他们家没涨之前是5-6块多钱,后来21年涨到35-40块钱,但比ST的150多好太多了呀。

兆易创新虽然宣传说是可以直接PIN TO PIN替代ST的芯片,但其实代码和电路板也还是要改要调试的。搞了2个多月,功能基本稳定了,和ST的库存产品混着卖了3-4个月,卖完之后后续就一直在使用国产的GD32了。

现在的情况是,因为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公司不再使用ST公司的MCU,加上半导体行业不景气,ST公司又开始降价,现在又把价格降回到个位数了,GD32比ST的32位芯片大概便宜2块钱左右。

可是我们公司的工程师再也没有人提出过要用回ST的MCU了。原因有如下几个:

1、使用过GD32之后,发现完全能满足我们公司产品需求。

2、后续的电控方案都是使用GD32来开发的,而且已经稳定,如果换用ST的芯片,也得重新折腾一次,谁也不是没事闲着呀。

3、国产芯片的交货比进口芯片好太多了。

4、毕竟还便宜2块钱。

以上,就是我们公司改用国产芯片的过程。我作为老板,经历了整个过程,感触良多,我认为国产芯片一旦起来,欧美日韩真的就再也没机会了。当然,其中一些具体的情况,我肯定不如研发工程师和采购了解,如果有不太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500

热门评论 30

  • 小扣柴扉的夏天 夏天之前是春天。
    华为、中兴的数据产品当年刚出来的时候,那质量简直无语了。给思科提鞋都不配。
    举个栗子,PLA因为国防的原因,只要有国产替换就马上换成国产的交换机,因此中兴的机器很早就进了xx大楼,但质量太次了,动不动就死机。为了避免频繁死机,只好给这些机器配备三班倒的专班。
    好就好在,中兴是国内企业,他们就在墙外宾馆设了一个维护组,墙内一有问题尼玛进院支持。就靠着人力支持战术,今天的华为中兴数据产品怕谁啊。

    还有华为支持运营商,他们直接把办公室设置在了运营商大楼里,电话随叫随到,就算一开始机器质量差一点,你们说,相比当年的拿工时费的诺西、爱立信,运营商愿意用谁的?
  • 全部楼层
    真我 作者
    我们公司在深圳一个科创园区里面,我们科创园区的物业搞了一个老板群,里面将近400个公司负责人。
    因为大多数都是做电子产品的,有次聊起这个话题,发现大概80%-90%的产品已经改用了国产MCU,剩下的是确实国产MCU没法满足功能需求的。
    在一个小公司搞软件架构师,公司原来用的微软全家桶,十多年了的老系统,现在要全部改为自主可控,编程语言、数据库、web服务器要改成开源的,操作系统、机器硬件要支持国产,连操作系统都要考虑微软断供windows,虽然过程很痛苦,投入很大,但为了消除这个有可能导致公司停工的风险,公司还是大力投入。
    我们公司不是什么敏感行业,中美这个样子,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为了公司能持续经营,为了自己不用再找工作,必须这样做
  • 已注销用户
    既然你多次提到“不是不爱国”,那么,请问什么是爱国?给大家科普以下。你爱你父母吗?当爱你父母和你的私利相冲突时,你做何选择?你都不愿意为爱付出任何代价,你提什么爱?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唉,你这个逻辑。我来举个例子,如果你父母是生产游泳圈,可是他们的质量就是差,你不会水,请问你是买隔壁老王质量好的,还是买你父母生产的?
    按你的道理,你买老王的,就是不爱你父母?
    兄弟,生活是复杂的,不是非白即黑。
    我也是做企业的,我们透析这个行业,实际上很多设备都是是老外,那你让我们怎么办,国产的你以为我们不想用吗,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如果设备厂家愿意和我们一起扛,我们没准也愿意,毕竟会出人命啊!
    这和爱国没有毛线关系,而且这些生病患者也是一样,非要吃进口药,那是不是不爱国,不是的,任何人在不涉及核心事务的情况下,要长远发展的一点是,现在今天你能活下来,是不是那个道理?
    就说华为吧,当年也是先组装组装,搞贸易一步步活下来,而且任总自己也说,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要用老外的产品啊,企业家不是愤青少年,可不敢冲动啊!
    回到刚才说的,用国产的设备,我们会比国外设备会有更多的要求,可能这一点你又会质疑。这事就像,现在市场已经成熟了,后来者如果没有基本的保证,那你就要在其他方面让用户有更多的收获,我理解这也是品牌的溢价。
    那是不是真的就无解,我理解肯定也不是,像老美这种行事风格,我们也是很怕的,万一这种医疗设备有一个后门,在治疗过程中搞一下,那真的就完蛋了。但这种替代一定行业之间更深度地合作,能达成这样,政府也要有所作为。
    如果爱国要付出代价,我告诉你,我会犹豫,相信很多人都会犹豫,不犹豫不正常。而且也说句实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孩子,如果爱国需要让孩子们承担,那我宁愿我上,这也和爱国无关。
  • 软件产品经理 知天命
    全部楼层
    真我 作者
    我们是小公司,一年所有产品加起来才用人家芯片几十万枚,没法参股。
    我们选用国产芯片的过程,真的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基于基本的商业逻辑。
    我经常跟朋友讲,我个人可以基于爱国去买华为手机,但是当我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的时候,我就必须对公司负责,我就得以公司利益为第一位。
    我买华为手机华为全家桶,华为的车,其实也说不上爱国不爱国,只是不信邪,就是不愿意给美国公司钱,虽然我在纯美资100强上过班,但是美资是真歧视大陆员工,不是明显的,但是你感受很明显。这个美资很优秀,确实很强大,但他的强大与我无关,甚至有害。

    现在我也自己做企业,你可以说我安全意识不强,但是我能用国产就国产,因为我知道国产厂家服务比较好,能找到人,工程师愿意听你的反馈,哪怕你的量不大。

    另外,基于商业的考虑,其实安全稳定是第一的,这个安全稳定不是说产品的质量第一,而是产品能生产出来是第一,你质量再好,生产不出来,或者价格空间被锁死,那有什么卵用。

    我们接触几个硬件融合的项目,因为不了解兆易创新的MCU, 就去拿乐鑫科技的MCU做测试,也了解过ST的,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所以直接就选国产的优先测试。


    同样逻辑,在美资的时候,美资是第一选择美国,哪怕又贵,又有问题,其次选欧洲的,再次选日韩的。

    中国很多老板的思维我觉得有问题,拿国产的做备份是一个有前途企业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是并行,只要现在资金允许,就要去找备份供应商,哪怕这个供应商的货不行,也要有备无患。

    所以感觉很多中国的小企业主,说基于商业逻辑不选择国产,我只能说,你们把商业想的太简单了,虽然我现在一点规模都没有,但是我敢说,你不能基于民族长远考虑做事业,那你的事业肯定长远不了。
  • 我们以前的项目也全是用的国外的MCU,用得最多的是芯科的小蜜蜂,但是有些国内客户受到制裁,要求我们的产品里面不能有国外的芯片,就换成pin to pin兼容的贝岭MCU了。去年年初,说小蜜蜂要断货了,又把一些出货量大的产品换成贝岭MCU。去年下半年,我们这个行业其他公司都在用GD32了,我们的新项目也基本上都选用GD32了,至少供货稳定,价格也不贵,用低配版的,两块多一颗。现在的新项目全是用的国产MCU了
  • 全部楼层
    真我 作者
    不知道你这段文字是不是AI回复的。
    我这里也谈谈我的想法吧,其实绝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并不需要7纳米的工艺,甚至28纳米都用不到。
    普通的MCU,120纳米-180纳米的工艺完全足够了。一些特别强调性能的产品和需求,最多用到40纳米也就可以了。
    所以,MCU这个领域,与其说技术,不如说良好的开发平台和大量的工程化实践经验(包括可以抄袭的代码)才是最重要的。
    先不管他说的对错,就照他的思路,技术快速迭代能力往往也是国内供应商占优吧?
    我印象中国外技术是更成熟,有代差领先时确实差距巨大,但可能好日子过惯了,进取心没那么足,技术上往往更保守和傲慢,而国内公司过去往往是追赶者角色,竞争更卷,一旦有新技术行动更迫切。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国外公司一旦失去代差优势与国内公司同场竞技时,国内公司的技术迭代往往更快。
    这孩子(没有贬义,感觉相对年轻)感觉对现实中的情况了解不多,很多是凭想象去分析,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为有浮云遮望眼,只因不在最高层”

    做企业,每天忙于日常事务,有时就不能站在战略高度看问题,我没有你的本事,只不过闲得慌,一孔之见,供你参考。
    你做国际市场,相信市场上不只你一个家,也不仅国内对手,也有国外对手。相信你对自己的企业的发展和战胜对手有信心。信心来源于啥?或者说你认为你的独特的核心竟争力在哪?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低的价格,较快的交货能力,更贴近客户的渠道?这些初级竟争力我相信你已做得不错,你的对手蛮多在这些方面也不见得差,所以我觉得胜负手该在能否开发出更贴合顾客需求的竟争力强大的产品,并迅速提供给客户,这该是你也是多数中国企业努力的方向,至于如何实现,你比我在行,但实现这点,不光是你的企业的事,还有赖于你的供应商,特别是核心供应商的支持,假设芯片是你的核心供应商,是国产芯片供应商还是国外供应商能给你提供这种支持?谁能提供新技术支持而且快递提供?你自己评价。如果你只是OEM制造接单生产,完成订单是第一位的,你要求供应商质量稳定供货稳定自然也是第一位的,你从这两点选择决定了国产芯片供应商,这是你站在OEM角度,接单完单的高度决定的。我要说,你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你要掌控引领某产品市场的角度,开发销售革新性革命性产品,那么你会觉得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才是第一位,不是稳定交单是第一位的,那核心是研发能力和技术,不仅是你企业的这项能力,还包括核心供应商的这项能力,即供应商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和速度,是你对供应商的核心需求,而不是稳定是对供应商的核心需求。当然,在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你的产品五年十年才换代,或者说对芯片的要求五年十年才有重大变化和改变需求,就当我是吹牛逼,对你一点用也没有。但我相信摩尔定律,芯片的密集度每十八个月提高一倍,必然带来芯片性能每十八个月性能提高一倍,提高一倍性能的芯片必然对你的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带来巨大帮助,促使产品每十八个月或2年升一次级,跟上产品升级或者说引领产品升级,必将使你的企业取得巨大的发展。
  • 全部楼层
    胡为绝
    相差一代,比如7纳米的算力不一定吊打14纳米的,这是对的,你说40纳米制程的芯片和7纳米的算力差不多,完全是扯淡,同样大小的芯片,7纳米的晶体管数量是40纳米的晶体管数量的差不多8倍,还不说算法指令集差几代的改进,如何能做到算力差不多?你跑个分给我看一下?桌面电脑处理器性能是比手机强悍,但能耗也大好多倍,一个手机处理器就10瓦左右的功耗,你台式处理器不要4,50瓦?整个电脑不要1,200瓦?就算你5颗台式电脑40纳米制程的芯片的算力达到手机7纳米一颗8155的算力,就相当于5台台式电脑的耗电,冷却风扇5个,3个15寸4K屏,这些附属系统也是耗电大户,不光是CPU,你系统总功率是不是接近1千瓦?很多油车的供电的小电池都没有1千瓦,除了车机,还有很多耗电的地方,比如启动电机,窗机,雨刷,大灯,坐椅加热,电动坐椅,影音娱乐,剩自冷却风扇也要耗电,都要靠这块电池和跑起来才能发电的几百瓦小磁力电机,电源系统要崩溃的。所以车机的能耗是必须要控制的,用手机的处理器改装是有道理的。当然,电车能耗的限制要好不少,但也不能这样车机就一两个千瓦的能耗,影响里程。
    你没看懂,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谁告诉你相同大小芯片7nm和40nm,晶体管数量差8倍的?谁告诉你算力跟晶体管数量成正比的?制程是指线宽,不是指晶体管大小。晶体管大小早就已经跟制程数字脱节了。
    影响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是架构,就比如你用CPU处理视频、AI计算,或者用GPU处理复杂逻辑任务,都是事倍功半,多强的性能也慢,反过来就事半功倍。SOC芯片是各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架构怎么分配怎么连接处理什么任务,对性能影响至关重要。
    就算忽略架构的根本性差异,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简化为:晶体管数量×频率。你知道同一块芯片低电压和高电压下频率差多少,性能差多少吗?
    商品标的功耗是额定功耗,不是实际功耗,指的是芯片长时间稳定运行能耐受的功耗。实际功耗是随电压、环境温度、自身产热等不断变动的,你加电压,芯片功耗就增加,性能提升,就是所谓超频,但芯片能不能保证稳定运行就不一定了。因为功耗高了芯片温度升高,超过一定温度,芯片保护机制就会强制自动降频,性能就掉下来了,否则芯片就烧坏了。玩超频的都知道,同样情况下,额定功耗标的越大,说明芯片质量越好,能耐受的电压、温度也越高,超频潜力越大。同一款芯片,英特尔有时会专门挑选出质量最好的一部分出超频版,其他所有指标都一样,就是额定电压标的高。在这里,功耗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性能。
    8155标的额定功耗低,不是说它实际功耗就低。处理简单任务时功耗可能远低于额定功耗,但运行一段时间环境温度高了,芯片功耗也会上升,因为温度会影响芯片的等效电阻。如果此时同时处理大负荷复杂任务,瞬时功率超出额定功率几倍都很正常。但8155额定功耗低,能耐受的功耗低,长时间处理高负载任务,很快芯片就过热保护了,频率就掉下来了,出现慢、卡顿、死机,没法继续处理,等温度降下来才能恢复。额定功率高,芯片能耐受高负荷任务不掉性能的稳定性就强。
    苹果手机和平板实际用的是同一款芯片,但平板的芯片性能高得多,实际就是平板体积大,散热好,苹果调了芯片的额定电压,允许平板的芯片用更高的电压、更高的频率。而手机散热达不到,即使芯片还有余力,也早早过热,所以没法用全力。
    “5颗台式电脑40纳米制程的芯片的算力达到手机7纳米一颗8155的算力”yy的没边了。应该反过来问,几颗8155能达到一颗桌面处理器的性能。前提是采用合理的架构设计,不限制功耗。8155跟855的区别是车规级和消费级的区别,你觉得车规级和消费级差别在哪?简单说,如果还是低压模式,不论是8155还是855,都谈不上性能,要性能,就不能维持低功耗。就像你不能要求一辆车既要马力大加速快,还要低油耗一样。
    说道油车,豪华油车有没有多屏幕,有没有空调,有没有那些配置?不少还有冰箱呢。燃油车电瓶才多大点,能耗崩了没?
  • 全部楼层
    胡为绝
    啥子车辆不需要高制程芯片,是原来掌控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的欧美企业保守,不知进取,智能化水平太低,智能化程度弱和慢,太原始,弱爆了,所以只需要低制程,算力差的老芯片,稳定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是靠长年累月的经验和积累,靠细小经验的积累形成的技术和行业壁垒,而不是靠芯片性能算力的每十八个月翻倍,用强悍的硬件性能形成的碾压,这就是老欧洲的技术和美式技术的区别,这也是电子行业和其他传统行业的区别,迅速的迭代,年年换代。中国汽车行业原来跟着欧洲走,按传统行业的规则走,两年一小改,四,五年一大改,这几年,随着智能化电动化,新势力,风投,电子行业互联网行业那一套带入汽车界,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融合,汽车技术更新加快,也是年年换代,稳定压倒一切这老规矩完蛋了,会象电子行业一样迅速迭代,技术飞速进步,再加上电动化摔掉了油车全靠经验的束缚,所以中国汽车才跟井喷一样,迅速迭代,外形内饰的设计,也摆脱了老鬼的影子,大胆设计,充满科幻色彩,这一切才让中国汽车2,3年内大变样,对原汽车巨头形成全方面的碾压,降维打击。拥抱技术创新,迅速迭代,这一中国手机突围的法宝用在汽车行业,在这短短几年,让华系汽车换了一个人间,成为世界第一,也就这三,五年的事。为啥欧系日系很难学,因为他们已基本给挤出电子行业,完全给挤出互联网行业,哪来的IT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和模式,空有汽车业,如何能融合出汽车+互联网的智能电动汽车业。米帝的互联网电子是强,但制造业空心化,汽车行业不思进取,所以只融合出一个怪胎,特斯拉,而不是中国,融合出整个行业,一堆的特斯拉,形成产业集群。
    你说的是智能驾驶座舱的芯片,不是原始设计的车规级MCU芯片。MCU芯片还是都用老工艺。智能驾驶芯片开始基本就是用老一代的手机SOC,把可靠性提高到符合车规级,之所以沿用高制程,很大程度是因为省事省钱,而不是有什么性能优势。原来的手机芯片是配套7nm工艺设计的,改成智能座舱芯片,你不可能重新花时间、金钱去改成低制程,费力不讨好。可不要认为同一款芯片改低制程是简单的事,整个工艺都要变,甚至很多设计都要改,那不如重新开发设计一款芯片了。然后就跟手机一样了,对手用5nm,你用7nm怎么宣传?5nm的和7nm你用出什么差别了,反正肯定打不过用14nm工艺cpu+gpu的桌面电脑,5年前的桌面电脑也打不过。智能驾驶芯片不是不能拿40nm设计,不影响性能,无非就是体积大一点,耗电多一点,又不像手机寸土寸金,电量还捉急,芯片耗电相对汽车电池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作为卖点宣传,5nm的最新智能驾驶芯片,和40nm的最新智能驾驶芯片,哪个好听?
  • 真我 作者
    呆头传人
    为你们点赞,建议是有问题或想法要及时反馈给厂家若实力允许也可谈判参股。
    我们是小公司,一年所有产品加起来才用人家芯片几十万枚,没法参股。
    我们选用国产芯片的过程,真的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基于基本的商业逻辑。
    我经常跟朋友讲,我个人可以基于爱国去买华为手机,但是当我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的时候,我就必须对公司负责,我就得以公司利益为第一位。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47
最热 最早 最新

  • 爱达西
    这个案例虽说国产替代,但另一面也可能是,国外原先采购中国的零部件的,现在改用本国的或其它友国的零部件了。所以这个案例真正说明了是供应链流畅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更搞相互贸易战了,大家都是输家。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这样的互相拆台,对中国损伤更大
    我觉得中国是赢家。中国企业不逼一逼,还懒得动。

    你说的那种自由贸易从来就没有过。瓦森纳协议对中国的科技限制一直都有。最新技术,美国连盟国都不会给。
  • 全部楼层
    Schillaci
    搞替代你得先活下来,搞企业需要情怀,但是不是只有情怀就够的
    切。很多企业活的好好的从不想替代,等到没东西用了,才想替代。这种企业和人不要太多。
  • 全部楼层
    说人家胡搅蛮缠也得说出个道理。否则谁胡搅蛮缠还说不准。
  • 去美化是大势所趋,芯片,软件,硬件基本上各个领域都在去美化,而且不仅仅是中国在去美化,只要想做中国市场,都需要考虑去美化。川建国,拜振华干的漂亮,他两个过去这几年做的事情彻底给中国国产化打开了市场
  •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胡说八道,我并没有批评他公司的决策有问题,只是与爱国不沾边。纳税就是爱国?那美光在中国也没偷税吧?所有外企也纳税啊,难道这都是爱国表现?
    胡搅蛮缠
  • 全部楼层
    胡为绝
    你懂个X,跟不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汽车企业及汽车用品企业,5年内全部完蛋。中国企业历来是五年十年大变样,不在局中,就不要瞎扯。
    这么说你是在某大型头部车企内扫地?
  • 全部楼层
    胡为绝
    相差一代,比如7纳米的算力不一定吊打14纳米的,这是对的,你说40纳米制程的芯片和7纳米的算力差不多,完全是扯淡,同样大小的芯片,7纳米的晶体管数量是40纳米的晶体管数量的差不多8倍,还不说算法指令集差几代的改进,如何能做到算力差不多?你跑个分给我看一下?桌面电脑处理器性能是比手机强悍,但能耗也大好多倍,一个手机处理器就10瓦左右的功耗,你台式处理器不要4,50瓦?整个电脑不要1,200瓦?就算你5颗台式电脑40纳米制程的芯片的算力达到手机7纳米一颗8155的算力,就相当于5台台式电脑的耗电,冷却风扇5个,3个15寸4K屏,这些附属系统也是耗电大户,不光是CPU,你系统总功率是不是接近1千瓦?很多油车的供电的小电池都没有1千瓦,除了车机,还有很多耗电的地方,比如启动电机,窗机,雨刷,大灯,坐椅加热,电动坐椅,影音娱乐,剩自冷却风扇也要耗电,都要靠这块电池和跑起来才能发电的几百瓦小磁力电机,电源系统要崩溃的。所以车机的能耗是必须要控制的,用手机的处理器改装是有道理的。当然,电车能耗的限制要好不少,但也不能这样车机就一两个千瓦的能耗,影响里程。
    你没看懂,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谁告诉你相同大小芯片7nm和40nm,晶体管数量差8倍的?谁告诉你算力跟晶体管数量成正比的?制程是指线宽,不是指晶体管大小。晶体管大小早就已经跟制程数字脱节了。
    影响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是架构,就比如你用CPU处理视频、AI计算,或者用GPU处理复杂逻辑任务,都是事倍功半,多强的性能也慢,反过来就事半功倍。SOC芯片是各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架构怎么分配怎么连接处理什么任务,对性能影响至关重要。
    就算忽略架构的根本性差异,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简化为:晶体管数量×频率。你知道同一块芯片低电压和高电压下频率差多少,性能差多少吗?
    商品标的功耗是额定功耗,不是实际功耗,指的是芯片长时间稳定运行能耐受的功耗。实际功耗是随电压、环境温度、自身产热等不断变动的,你加电压,芯片功耗就增加,性能提升,就是所谓超频,但芯片能不能保证稳定运行就不一定了。因为功耗高了芯片温度升高,超过一定温度,芯片保护机制就会强制自动降频,性能就掉下来了,否则芯片就烧坏了。玩超频的都知道,同样情况下,额定功耗标的越大,说明芯片质量越好,能耐受的电压、温度也越高,超频潜力越大。同一款芯片,英特尔有时会专门挑选出质量最好的一部分出超频版,其他所有指标都一样,就是额定电压标的高。在这里,功耗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性能。
    8155标的额定功耗低,不是说它实际功耗就低。处理简单任务时功耗可能远低于额定功耗,但运行一段时间环境温度高了,芯片功耗也会上升,因为温度会影响芯片的等效电阻。如果此时同时处理大负荷复杂任务,瞬时功率超出额定功率几倍都很正常。但8155额定功耗低,能耐受的功耗低,长时间处理高负载任务,很快芯片就过热保护了,频率就掉下来了,出现慢、卡顿、死机,没法继续处理,等温度降下来才能恢复。额定功率高,芯片能耐受高负荷任务不掉性能的稳定性就强。
    苹果手机和平板实际用的是同一款芯片,但平板的芯片性能高得多,实际就是平板体积大,散热好,苹果调了芯片的额定电压,允许平板的芯片用更高的电压、更高的频率。而手机散热达不到,即使芯片还有余力,也早早过热,所以没法用全力。
    “5颗台式电脑40纳米制程的芯片的算力达到手机7纳米一颗8155的算力”yy的没边了。应该反过来问,几颗8155能达到一颗桌面处理器的性能。前提是采用合理的架构设计,不限制功耗。8155跟855的区别是车规级和消费级的区别,你觉得车规级和消费级差别在哪?简单说,如果还是低压模式,不论是8155还是855,都谈不上性能,要性能,就不能维持低功耗。就像你不能要求一辆车既要马力大加速快,还要低油耗一样。
    说道油车,豪华油车有没有多屏幕,有没有空调,有没有那些配置?不少还有冰箱呢。燃油车电瓶才多大点,能耗崩了没?
  • 软件产品经理 知天命
    全部楼层
    风中闪过的驴
    此评论已被屏蔽
    印度!同样的经历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本来就是这样起家的,华为中兴当年别说什么芯片国产化了,连附带的很多材料,PCB板都不能国产,全部都是组装起来,然后交付产品,靠自己劳动力成本低来控制整个营销,然后这些利润不断研发迭代,才有了后来的地位,其实只要给机会给市场给利润,国产化拉起来没那么难。
    所以要感谢川普,感谢美国政府,他们主动让出中国市场给出成长空间及环境,这个太高风亮节了。
  • 国产超级航母
    一个基本可以确定的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工程机械和新能源车地位就是明天的半导体地位,闭关几年,开卷,然后横扫世界,被我们劫掠的世界,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半导体品牌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彻底退出市场。这一幕不会太远!
    西方国家进入垄断后的研发能力下降还是很厉害的,特别在应用创新这块,没有海量用户支撑,创新的路径是不清晰的,中国现在刚好,加上早先的地方保护搞出一堆同质化的企业,结果现在成了卷的主力了,等这些在中国市场的保护下卷完了,对手也只有中国企业自己了。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哪有一块芯片到一千瓦的这是瞎扯,一千瓦的芯片是什么概念你明白吗?所有的车机芯片,除了自动驾驶,其他全部都可以用老制程,40纳米早就够了,自动驾驶因为对算力要求很高,所以才对芯片制程要求高,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自动驾驶现在也不是很多人敢用的。至于智能化什么屏幕放歌曲什么的,40NM绰绰有余根本无需担心。
    问题就是现在10万以上国产新车,普遍有L2,L2+的自动驾驶,最少有2块大屏,一堆的摄像头,和支持5G,40纳米的老芯片能支持吗?如果要坚持用40纳米的老芯片搭建车机系统,一块7纳米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是一块40纳米芯片晶体管数量的大约8倍,要算力相当,理论上需要8块老芯片,不光成本会上去,功耗也会上去,那人提出用算力更强的台式电脑CPU代替,但估计5块老制程台式电脑芯片跑不掉,才有一块7纳米手机芯片的算力,但台式电脑CPU功耗大,一台台式电脑总功率200W,是不奇怪的,车机系统可不是光芯片,用了台式电脑芯片一样要加强制散热,有多块大显示屏,有8个喇叭的音响系统,相当于5台台式电脑整机的功耗,近一个千瓦,逻辑上有问题吗?
  • 星垂平野阔 幸亏我及时的护住了脸……
    全部楼层
    软件产品经理
    我买华为手机华为全家桶,华为的车,其实也说不上爱国不爱国,只是不信邪,就是不愿意给美国公司钱,虽然我在纯美资100强上过班,但是美资是真歧视大陆员工,不是明显的,但是你感受很明显。这个美资很优秀,确实很强大,但他的强大与我无关,甚至有害。

    现在我也自己做企业,你可以说我安全意识不强,但是我能用国产就国产,因为我知道国产厂家服务比较好,能找到人,工程师愿意听你的反馈,哪怕你的量不大。

    另外,基于商业的考虑,其实安全稳定是第一的,这个安全稳定不是说产品的质量第一,而是产品能生产出来是第一,你质量再好,生产不出来,或者价格空间被锁死,那有什么卵用。

    我们接触几个硬件融合的项目,因为不了解兆易创新的MCU, 就去拿乐鑫科技的MCU做测试,也了解过ST的,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所以直接就选国产的优先测试。


    同样逻辑,在美资的时候,美资是第一选择美国,哪怕又贵,又有问题,其次选欧洲的,再次选日韩的。

    中国很多老板的思维我觉得有问题,拿国产的做备份是一个有前途企业必须做的事情,而且是并行,只要现在资金允许,就要去找备份供应商,哪怕这个供应商的货不行,也要有备无患。

    所以感觉很多中国的小企业主,说基于商业逻辑不选择国产,我只能说,你们把商业想的太简单了,虽然我现在一点规模都没有,但是我敢说,你不能基于民族长远考虑做事业,那你的事业肯定长远不了。
    真相了,看欧美日韩赚钱比我自己亏钱还难受,十年前我就坚持只要能买国产就不买进口和合资,第一台车是上汽的MG6
  • 这只说明倾销才是遏制自研的利器,所以建国同志用心良苦。
  • 一个基本可以确定的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工程机械和新能源车地位就是明天的半导体地位,闭关几年,开卷,然后横扫世界,被我们劫掠的世界,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半导体品牌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彻底退出市场。这一幕不会太远!
  • 大多数公司都是经历过一样的事情,去耦合过后,发现天地一样宽广
  • 钱塘潮 IT工程师
    全部楼层
    胡为绝
    你的说法蛮多是错误的,车机系统的芯片现在用7纳米的8155,而不是用40纳米的办公电脑的CPU,是有现实需要的,绝不是为了营销。首先8155支持3块四K屏和6个摄像头,这也是现在的汽车有那么多屏和摄像头的基础,这是老制程的CPU做不到的,还支持5G通讯,这也是老制程芯片做不到的,最重要的是8155的算力达到8万亿次,才能满足L2的自动铺助驾驶,影音娱乐,5G通讯,众多车辆传感器控制器的统筹控制等对算力的需求,如果用老制程芯片,就算叠加几块,也不能完全实现,而且能耗会过大,现在一块8155就2,30瓦,你8块40纳米的算力才勉强达到它一块7纳米的,系统的复杂程度,成本,功耗是它的接近10倍,基本没有经济性了,加上散热和配套系统,能耗也许到了1千瓦了,这是油车的小电瓶无法负担的,电车是能负担得起这电力需求,但行驶里程缩短10%,也是不可接受的。最经济的方式就是按日本油车那样搞,一块小屏,没有铺助驾驶,只有影音娱乐,没有5G通讯,只有一个摄像头,多用机械控制,少用传感器和电传控制。这样小电瓶够用了。但顾客对比过会要这样的素车而不要智能化的电车和油车吗?完全是降维打击,会给客人毫不犹豫留情的抛弃。
    哪有一块芯片到一千瓦的这是瞎扯,一千瓦的芯片是什么概念你明白吗?所有的车机芯片,除了自动驾驶,其他全部都可以用老制程,40纳米早就够了,自动驾驶因为对算力要求很高,所以才对芯片制程要求高,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自动驾驶现在也不是很多人敢用的。至于智能化什么屏幕放歌曲什么的,40NM绰绰有余根本无需担心。
  • 钱塘潮 IT工程师
    小扣柴扉的夏天
    华为、中兴的数据产品当年刚出来的时候,那质量简直无语了。给思科提鞋都不配。
    举个栗子,PLA因为国防的原因,只要有国产替换就马上换成国产的交换机,因此中兴的机器很早就进了xx大楼,但质量太次了,动不动就死机。为了避免频繁死机,只好给这些机器配备三班倒的专班。
    好就好在,中兴是国内企业,他们就在墙外宾馆设了一个维护组,墙内一有问题尼玛进院支持。就靠着人力支持战术,今天的华为中兴数据产品怕谁啊。

    还有华为支持运营商,他们直接把办公室设置在了运营商大楼里,电话随叫随到,就算一开始机器质量差一点,你们说,相比当年的拿工时费的诺西、爱立信,运营商愿意用谁的?
    本来就是这样起家的,华为中兴当年别说什么芯片国产化了,连附带的很多材料,PCB板都不能国产,全部都是组装起来,然后交付产品,靠自己劳动力成本低来控制整个营销,然后这些利润不断研发迭代,才有了后来的地位,其实只要给机会给市场给利润,国产化拉起来没那么难。
  • 全部楼层
    已注销用户
    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是你在以己度人。就如"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烽火扇这个人不地道,把我拉黑,不让我回复,旁人会以为我理屈词穷了😃再简单说一下。我是第一批买的华为,请注意,我不是没有买。那时候买华为,相当于雪中送炭,因为没有人(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知道华为后来会发展的这么出色。现在再买华为手机,只是相当于锦上添花而已。是,你说的对,不能拿老眼光看东西,但自己心里有梗,迈不过去。请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高大上的话,我也会说😃
  • 全部楼层
    guan_16765699242421
    有些大实话没有底线就是不要脸。
    搞替代你得先活下来,搞企业需要情怀,但是不是只有情怀就够的
  • 全部楼层
    guan_16765699242421
    既然可以国产替代为什么不主动国产替代呢?非得让美帝逼着你下贱被动的国产替代?不愿意为国产替代付出任何代价就是不爱国!不愿意吃点亏帮衬父母就是不爱父母,还矫情啥呀!
    问题是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行不行,而且替代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成本去调试去开发,这么做是没有利润的,这过程中甚至还要承担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所以正常操作是不会随便去搞替代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