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刺激经济提速,中国需要更多的低密度社区,更多的别墅社区
刺激消费,刺激经济提速,中国需要更多的低密度社区,更多的别墅社区。
这也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动力所在,释放了这个潜力,经济增速可以得到提升,
正如第一次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红利一样,
第二次城镇化就是在人口下降的同时逐步释放人均建设用地约束,获得再一次经济发展红利。
一个冷知识:中国9.435亿城镇人口仅仅居住占国土面积不到1.1%的面积上
根据2021年8月26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其中除去耕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之外,
中国城市用地522.19万公顷(7832.78万亩);
建制镇用地512.93万公顷(7693.96万亩);
村庄用地2193.56万公顷(32903.45万亩)。
什么意思呢,中国所有的城市和镇总用地面积才10.3512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1.08%,也就是不到1.1%。
注意这些城镇用地是包括了所有的区域,也就是包含了城镇里面的公园,学校,医院,商场,政府,写字楼,工业用地在内,我们的居住用地仅仅是建设用地其中的一部分,以深圳为例,居住用地相对建设用地的占比只有20%多。
我们全国按平均居住用地占35%算吧,那居住用地也就是三万多平方公里。
换句话说,只看居住用地的话,9亿多人口居住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0.4%。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数字不可思议,我们可以看到土地利用效率到极致的深圳,
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中,围绕“增总量、调结构、优布局、提品质”。
深圳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而规划2035年深圳市常驻人口+非常住人口在23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10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只有265平方公里,只占建设用地24%不到。
全国都按照深圳的规划来,9.435亿城镇人口只需要1.08708万平方公里居住面积就够了,这个面积还没有科威特大,也没有卡塔尔大。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在2021年6月29日,自然资源部曾经对人大代表蔡继明提出的《关于取消对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不合理限制的建议》进行了答复,解释了我国严格限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原因。关键词是“紧凑”,“集约”,“从严控制”。
1:采取高密度用地规划的原因是因为资源环境紧约束,利于节省使用资源,也在国际形势变化下减少对外自然资源依赖。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地理格局差异巨大,人均水资源、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总体较低是自然地理格局决定的,难以简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未来看,扣除不可利用的雪山戈壁荒滩沙漠,在保留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基本空间后,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空间已极为有限。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更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占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无法像人少地多的欧美发达国家采用低密度、长距离、机动化的城镇扩张模式,势必需要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作出偏紧的控制。
但另一方面,自然资源部又回复说,已经在“节约集约用地,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的基础上做了些优化: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进一步调整优化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定义与控制标准。
一方面,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提出“城市建设用地”应突出反映城市生产、生活的基本职能需求,与城市常住居民相关性不大的功能用地将不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统计平衡,增强了各地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统计的可比性。
另一方面,在继续沿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因子的基础上,引入“人口规模”“气候区划”因素进一步细化该指标,为各地区选择既合乎气候条件、满足日照的健康要求,又顺应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用地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2:建设用地多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会变化,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利于我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
同时,建设用地的增长方式,会直接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有研究表明,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放松人均建设用地的偏紧控制,将导致建设用地扩张,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数量,不利于我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因此,选择紧凑、集约的绿色低碳城镇化发展道路,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并且,我国对人均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并未遏制城镇化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达64%。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近10年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出现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3:称对土地的管控与房价上涨并无直接关系。
鉴于建设用地的控制不与户籍制度和城镇级别挂钩,因此户籍城镇化率偏低和城镇级别较低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且城市房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因住宅用地供应外,还与分配方式、信贷政策、保障房建设等等相关。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在国际上已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表明对土地的管控与房价上涨并无直接关系。
我看了这个回复,感觉这个回复拿到80年代,90年代回复是可以的,当时有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恐惧,加上计划生育宣传天然有“重物轻人”的倾向,计划生育思想严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轻视人的思维。
但是完全没有体现时代的巨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这几年人口数量雪崩,2016-2023年出生人口腰斩,2012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每年平均下降几百万,2023年甚至下降了约1000万。
2022年开始出现总人口下降,并且总体趋势是人口下降数量将会越来越大,即使2024年是龙年出生人口增加,总人口也还是下降了139万人。
随着形势变化,应该从以前的“节约资源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思路来,提高居住水平。
而且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用于消费的少,用于生产的多,是生产社会模式,例如我国居民用电,2024年只占了发电量的15.2%, 其余都用于工厂,城市照明,商场,写字楼之类了。
如果是深圳这样搞集约化,还多少可以理解,深圳确实小,人口密集。
但你如果在中国各处旅行会发现,即使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内蒙,照样一堆高楼林立。
比如严格限制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建一堆高密度的高楼鸽子笼,有利于居住舒适度提升吗,有利于生育率吗?当然不利,但我们目前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土地集约式利用,高效利用土地,要紧凑,要集约,
生育率并不在十四五社会发展目标之内,不知道十五五规划会不会放进去。
以下就是我摘自2024年4月17日我国新疆某市的地方新闻:
“作为全国首批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的示范县之一,引导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增存并举”转型,将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34.5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规模,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压减至27.93平方公里,缩小了征地范围”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好用活每一寸土地,让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结构更优化”
你看,通过缩小19.1%的建设用地规模,提高了20%多的人口密度,高效节省的利用了土地,达成了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目标。
看到这里你觉得新疆这个地方面积多大,有1.31万平方公里,人口总共也才30多万人,所以说考核社会发展思路不改变,就算你人口密度下降了100倍,照样会给你按比例压缩你的生活居住用地,以达到集约节约的目标,至于人口生育率,居住舒适度,优先度显然低于节约集约。
我老家在一个县城,青山绿水,面积和香港差不多大,超过1100平方公里,面积是深圳的一半以上,2024年常住人口只有30多万,如果看出生人口只有惨不忍睹的不到1900人,按照80岁的预期寿命,以后人口只有几万人(考虑到出生人口还会继续下降),这还不算人口流失。
但是依然修了不少二三十层的高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高楼总体外观已经很老旧了,这些老破高楼的住宅以后谁会去买呢?如果没有年轻人接盘,那以后这些住宅的价值归零,住在里面房屋所有者也是巨大损失。
另外,跟老百姓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 吃穿住行玩+治安教育医疗,我觉得和欧美差距最大,生活水平提升空间最大的就是居住,因此导致国内大量需求的跑到国外去了,我知道周边在美国买房的人就不少。
这方面提升了,不仅是生活水平提升,消费也会带动起来,而这也是中国经济提速的最大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