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国产古装吹“高级”

  • 冰山上的来客 大王叫我来巡山
    中国的最初涵义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源自周室。周天子裂土分封,宗室分支与功臣后代各自建国,诸侯因相近的血缘与共同的文化伦理(周礼),以诸夏自居。基于周礼的华夷之辩是用来区分“中国”诸夏与四方蛮夷的文化工具。很显然,周是一个基于共同文化伦理的天下共同体,即天下型国家,这就是大一统文化的源头。
    天下秩序的顶端是周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崩乐坏之后,天子的权威衰落,导致诸侯互相攻伐。秦一扫六合之后彻底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而汉武帝儒法并用,在道的层面恢复周礼,因此基于周礼的天下观与宗法制在武帝之后进一步强化并做了部分调整,一直延续到清末才解体。
    基于周礼的核心信仰(敬天法祖)与大一统的天下观,既保证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包含的人,家,国,天下层层递进的理论又为构建现代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知周礼的蛮夷显然没有这些伦理观念。历史长河延续至今,华夷之辩贯穿始终,哪怕就是建州女真这种入主中原的异族,在儒化之后也会强调华夷之辩,用来辨别治下的王化之民与化外之民。
    明廷从蒙古人手里夺回天下主导权之后,沐英主政云南,焚毁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移民入滇,推动儒学的传播,最终将云南改造为汉地省。在贵州,朝廷要求土司的子弟必须学习儒家伦理,否则不允许世袭。在广西,政策类似云贵两省,在某些方面则更加严酷,这里不宜阐述。
    云贵等省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有些头人开始修建祠堂,编著家谱,伦理观念逐渐与汉人无异,考中科举做官的少数民族大有人在,熟苗与生苗的区别即来源于此。我建议你了解一下苗长城(南方长城)的由来。
    有清一代,延续了明廷的强制同化政策,在西南各省尚未归化的地方推动改土归流,并且进一步加大了儒学的传播力度,从清廷的诏书与地方官员的奏疏可见一斑,我不作长篇大论。反抗归化的土人无一例外,皆遭强力镇压。
    西南诸省的汉人原本很少,整整经过明清两代的经略,才被改造为汉地省,彻底纳入“中国”版图。至于其他有别于中夏的异族,朝廷也有相关的政策,欲知详情请去查证。
    综上所述,基于周礼的儒家伦理是普世价值观,数千年的“中国”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天下共同体,管辖的地理范围则随时在变动,而不是什么文明型国家。维系天下共同体的是卓越的生产力,强大的武力,儒家伦理以及基于儒家伦理的华夷之辩。
    闲暇之余还是静下心来读读经史吧,学会分析,独立思考,否则会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笑话。

回复3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