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投资企业竞相亏损的深层原因
【本文由“静水流深”推荐,来自《台商纬创败走印度,工人闹事矛盾丛生,该后悔停业泰州厂得不偿失》评论区,标题为静水流深添加】
- 墙头松
这么多年的新闻已经证明印度就是个巨坑,我真不明白,怎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往坑里跳,还争先恐后那种,仿佛死的晚一点都是对不起自己。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的理解是:
一方面,社会的记忆和传承是短暂、零碎、片面的。说短暂和零碎,是因为企业业务骨干可能3-5年就换一拨,同时业务骨干因为忙于业务反而缺少一般人对网络和国际时事的关注与了解;说片面,典型的例子是,企业会宣传在印度进行了业务投资和拓展,但不会去宣传在印度被坑。
另一方面,企业的决策大都是业绩驱动,即业务部门进取的动力和权限,远大于风控部门防卫的动力和权限。领导要业绩,要去印度开拓市场,底下的人能拦得住吗。这一点,恐怕对政府部门也同样适用。想想我们的商务部门或者驻外使馆,是不是中印经济往来越多他们就越有业绩?至于被坑或者资敌,对不起,事不关己。
所以,如果政府不去教育引导和管理规范,我们就会看到一批一批的企业,一代一代的企业家和业务骨干,前赴后继的去印度被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