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视界 | 非洲面具

作者:范振水 河北省宁晋县人,职业外交官,长期从事外交、领事工作,曾任中国驻加蓬、刚果(金)大使;著有《国际风云中的中国外交官》《将军大使王幼平》《中国护照》《非盟委员会主席,中非人民之骄子》,并与加蓬前外长让·平合著《非洲民主化浪潮中的华裔外交部长》等。

如果你没有思想准备,第一次见到非洲面具,肯定把你吓一个跟头:龇牙咧嘴,青面獠牙;有些简直就像骷髅。

非洲面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恐怖。我在黑非洲常驻过三个国家,对非洲面具这种传统文化一直理解不了。

时任法国驻加蓬大使塞尔兹的办公室和官邸的客厅里,墙上挂的、地上摆的都是非洲面具,千奇百怪,十分瘆人。

西方使节均在办公室会见外宾,在官邸进行外事活动。塞尔兹在对外活动场合,将如此“丑陋”“恐怖”的非洲面具作为陈设摆得铺天盖地,足见他对非洲面具多么看重,对面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么深刻、独到。

关于面具“恐怖”问题,塞尔兹对笔者说:“面具就是让人害怕,特别是让妇女、儿童害怕。”他紧接着又补充说,“可惜,我家的面具,老婆不害怕,孩子也不害怕。”

非洲面具面目狰狞,如同我国神话中的钟馗、牛头、马面,确有阻吓、震慑邪恶之效。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狰狞面具在寺庙和戏剧中,非洲的狰狞面具则就在家中。

500

△ 加蓬面具

500

△ 刚果(金)面具

500

△ 上了钞票的面具

图源:《我们在非洲》 

面具在非洲十分大众化,又带几分神秘和神圣:面具最具代表性、象征性,反映了非洲文化的特质,是非洲文化的核心。黑非洲知识界人物、有身份的人家,客厅里都要挂几幅面具。

刚果(金)等黑非洲大国的国家博物馆大部分收藏品都是面具;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市中心的大街上,矗立着一个巨型广告牌。广告牌上画的是各式各样的面具,每个面具代表加蓬一个民族。刚果(金)货币面值50刚郎钞票上的画面,就是一个该国的精致木质人头面具。

加蓬总统府正门院子迎面墙上的上半部及其国民议会进门大厅迎面墙的下半部,画着加蓬国内九个省有代表性的面具。

如今,欧洲不仅博物馆有非洲面具收藏,而且还有许多私人收藏。美国华盛顿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品几乎全部都是非洲各主要国家有代表性的面具。

非洲面具历史悠久,具有特定内涵

非洲面具学问很大,历史悠久。根据对史前岩画的分析,非洲面具约始于公元前。

非洲面具的产生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传统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在非洲部族眼里,面具不是自然界万物的简单再现,它的作用绝非遮盖佩戴者的本来面目。面具代表人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中与神灵或祖先对话、沟通,是他们实现心灵祈求与慰藉的中介。

因此,面具不再是常人脸的形象,比例夸大或缩小;神奇而鬼怪的形象充满了恐惧与威严;各种人物、动物、几何造型是创作者幻想世界中的神灵与祖先的形象。面具作为圣物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神圣之力;它能保佑后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还具有驱魔辟邪的特殊作用。每件面具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使用场合。

法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罗指出:“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动物面具不代表动物;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

动物、植物、逝者、祖先四种灵魂是黑非洲的主要崇拜对象,也是面具刻画的主要形象。

面具由专人制做,用料主要有:“青铜、乌木或其他贵重金属、木材;其颜料为植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头发、胡须为棕榈树一类的哈菲亚树叶的叶脉;有些面具大如“大头娃”。上面还镶嵌着大小贝壳及宝石等贵重饰物。马里多贡族的面具多达77种,有的面具高达四五米。

非洲雕刻家思想解放、眼界开阔、富于想象,以粗犷、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色彩鲜艳、风格独特、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人物、动物形象。非洲面具即使是同一部族、同一题材,也没有雷同,反映了非洲艺术家大胆创新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艺。

01

马里班巴拉族“契瓦拉”羚羊顶饰

契瓦拉羚羊顶饰是一只精美的艺术化的羚羊。羚羊呈直立状;拉长的犄角象征谷物萌芽;颈部为三条弧线;外侧花边纹饰代表羚羊的鬃毛;犄角与耳朵平行,与脖颈成不同走向,使面具造型处于和谐的动态之中。菱形表现羚羊四肢,与脖颈镂空的三角形上下呼应,形成力与美的对比,表现出羚羊机智、勇敢、富于战斗的精神。羚羊作为马里班巴拉族人跳舞时的戴饰,也是班巴拉族的象征。

500

• “契瓦拉”羚羊顶饰

巴拉族是马里最大的部族,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到尼日尔河两岸广袤的土地上,具有悠久的农业传统,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本民族古老传统与习俗。

相传,羚羊契瓦拉教会了班巴拉人耕种。每年播种季节,班巴拉人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契瓦拉。人们穿着五彩衣裤,头戴羚羊顶饰,成双成对地在农田中边歌边舞。他们手持木棍敲击地面,如同羚羊用蹄子刨地,向契瓦拉祈祷丰收,向河神求雨。

02

巴蒙族面具

喀麦隆双头蛇面具,面带微笑,眼球圆鼓突出,嘴巴张开,牙齿外露;头饰上雕有双头蛇、蜥蜴、青蛙、羚羊等动物;下部是胡须状的串珠装饰。

500

• 喀麦隆19-20世纪面具。图源:《我们在非洲》 

面具嘴巴做说话状,象征神圣的权力;蜥蜴和青蛙具有很强的繁殖力,象征王朝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双头蛇象征王朝历史和军事实力。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古巴蒙王国的第11代君主姆博奥(1820-1840年在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统治者,在对外征战中,征服了48个部落,将王国领土扩张了20倍。因为他在战场上能够同时前后作战,因而被比作双头蟒蛇。

03

加蓬姆庞圭女神面具

加蓬姆庞圭女神面具体现了非洲面具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面具顶部是高高耸起的黑色发髻;脸为白色,白色代表灵魂世界;头戴红色饰物,眉清目秀。

500

• 加蓬女面具。图源:《我们在非洲》 

加蓬奥果韦河流域,北姆庞圭、中姆庞圭和南姆庞圭等地区的葬礼普遍使用女神面具。虽说是女性面具,却只能由男人踩在高跷上跳舞时佩戴,代表的是祖先灵魂的回归。

面具的使用

面具是圣物,须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开光仪式由长老或酋长主持,摆上供品,点起奥库梅树脂火把,全村人聚集在一起跳舞、祈神,然后将面具供奉在一个专门小屋。妇女、儿童和闲杂人员等不能进入。举行宗教、婚礼、葬礼仪式或其他喜庆活动时,再将它请出。面具由长老或部落头领掌管使用,代代相传。

面具除用于宗教、祭祀、祈雨、播种、收割仪式外,还用于出生、成年、结婚、葬礼仪式,以及娱乐庆典,等等。

500

• 马里多贡族举行纪念仪式

纪念或庆典仪式多以舞蹈形式在村头大树下场院露天进行。舞蹈仪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年长者高声宣布头戴面具的人物首先登场跳开场舞,然后本族或本村群众一起上场跳集体舞;另一种形式是年长者主持,由面具社团或盟会组织出场跳开场舞,本村人出场伴舞,随后跳集体舞。

面具分男女、等次。不同主题,戴不同面具,头人男人戴上,众人随他跳舞,女人列队站在一边伴唱伴舞。仪式舞蹈根据主题,配备达姆鼓和唱词。宗教、丧礼,跳舞人数较多,但节奏平缓,近乎直立晃身,漫步转圈,一般只配备一两面达姆鼓。结婚、喜庆,则摇身晃屁股,节奏明快激烈,达姆鼓几面、十几面对敲。

黑人团队精神强,体质好,达姆鼓一敲,不自主地就晃屁股,往舞场挪动,拉都拉不住,跳一阵,喊一阵,唱一阵;鼓越敲越激烈,舞越跳情绪越高,往往通宵达旦,次日继续。

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非洲面具已不再具有恐怖感与神秘感,其宗教功能逐渐弱化,成为民众在庆典活动中的表演道具。现代非洲面具在加强艺术观赏性中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成为非洲国家体现其传统文化、艺术的礼物。在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收藏的17000余件外国礼品中,风格迥异的非洲面具不仅具有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最富异域文化特征与魅力的藏品。

非洲面具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9世纪,非洲殖民统治时期,传教士和殖民者从非洲带回的面具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20世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冲击和影响。

据说,1907年,毕加索大使在巴黎一家古董店看到非洲面具,深受启发。他根据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将立体主义、变形手法与否轴面具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其绘画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亚威农少女》——五位几何形半裸体少女;右边两个(一站、一坐)头戴朦胧面具,面容黑乎乎,鬼魂一般,十分可怕。

500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这幅画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发展,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都引起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画派的新局面,毕加索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的许多画都有面具精神,被画坛称作“黑人艺术”。

非洲面具的收藏

自从15世纪(我国明朝前期),葡萄牙等西方国家探险家、传教士、殖民者陆续进入黑非洲后,他们的目光就瞄准了最具非洲传统文化特色的面具,利用各种方式或手段收集,带回本国。如今这些面具都成了非洲重要的文物和古董。

欧洲人对非洲面具的青睐和独到见解使其对非洲面具的收集逐渐形成两大门类或两大派:一派注重收集的面具是祭祀或宗教仪式上的偶像或礼器,另一派注重的是面具美学和艺术价值。

现在欧洲收藏者越来越看中“美学”,而不是溯根解读,也不是面具背后的秘密。法新社一位记者在加蓬工作四年,非洲面具、雕刻等艺术品买了一大屋子,运回一个集装箱。他对笔者说,他的收集原则是“美学”,而不是宗教根源。

无论哪一派收藏家均把目光瞄准民间,收集真品和珍品。

塞尔兹大使介绍说,他收集到的面具不是小摊上的复制品,而是真正的面具——非洲人祭祀仪式上的偶像或礼器。他强调说,真正的面具不容易找到,需要深入最基层,到深山老林、到部落、到家族中去寻觅。

他给我讲了一个收集到面具珍品的过程:“2003年8月,我到加蓬参议院议长哈维里家乡巴雷内访问。我和哈维里一起在德盖里湖湖心岛上游览时,看见一群当地老百姓围着一具面具跳舞、祈祷。我指着面具要求购买,被他们断然拒绝。哈维里议长出面做工作,与头领谈了两个小时,对方只同意赠送,不同意买卖。”

“由于长期收集和研究,对面具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塞尔兹说,“现在,我只要在面具前稍加留意,便可分辨出哪个是真面具,哪个是复制品。”

笔者去过黑非洲14个国家,在黑非洲先后常驻过三个国家。我对非洲面具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直到离开非洲前夕,才对非洲面具转变了看法,不再觉得恐惧,感到它古朴凝重,耐人寻味;它以多变的艺术风格、粗犷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成为黑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00

• 卢蒙巴主义党基奎特党在群众欢迎集会上送给作者的基奎特面具。图源:《我们在非洲》 

由于对非洲面具的认识太迟,错过了许多收集民间面具的时机。在离开非洲之前,到刚果(金)总理基赞加家乡访问,基奎特卢蒙巴主义党在群众欢迎集会上送给我一个基奎特面具。

面具硕大如我国的大头娃,白粉涂面,哈菲亚叶脉作的咖啡色胡须足有1米长,极似京剧《失空斩》中的曹操头像。我把它挂在官邸走廊,有时候还为到访的国内客人讲解。

面具是民族的、传统的,反映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神话。它代表一种神灵或精神,具有特别意义。面具文化是世界文化。无论东方、西方,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500

△ 印尼面具

500

△ 泰国面具

500

500

△ 印第安面具

图源:《我们在非洲》 

东方,我国的大头娃表演、藏戏演出中的故事、京剧的脸谱、川剧的“变脸”;东南亚柬埔寨、泰国、印尼等国传统舞蹈的戴饰和顶饰;西方万圣节,男女青年戴着面具或干脆把面具勾画在脸上,在大街上游走、狂欢;印第安人的面具也是具有非洲面具的许多特点,粗犷、夸张,色彩鲜艳、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面具有哭、有笑、有思考,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面具反映的是精神,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都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收藏品。

-End-

文字 | 《我们在非洲》 

作者 | 范振水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