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有趣的阅读,可能就在讣告栏里”

500

清明时节,如果谈论到有关故人的话题,似乎只能是沉重的。

然而,如果你读一下国外报纸杂志上为逝去之人写的讣告,你会惊奇地发现,面对死亡也可以不用那么苦大仇深,甚至还可以会心一笑。

《纽约时报》曾写道:“世界上最有趣的阅读,可能就在讣告栏里!”

清明时节,不妨来看看国外报纸上的讣告文化,看看他们是如何温情地告别故人。

500

讣告报道的传统在英国和美国的大报中一直长盛不衰,比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等等,它们都为讣告新闻留出专门的版面。

比如,我们今天打开《卫报》的网站,会发现有一个专门的“讣告”板块。在这一板块下,《卫报》为逝去的人们精心挑选了照片,并配上或长或短的讣闻。不难发现,这些照片传递的感情,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而非沉重、悲痛的。

500

如果你想问,讣告有什么好看的?一位名为玛里琳 · 约翰逊的讣告作者会告诉你,她经常在咖啡馆遇到“讣告迷”。不少读者都会每天像追连载小说一样,追着阅读报纸上的讣告板块。

能让读者如同追体育新闻一样热情的讣告本身,自然写得与众不同。

故作深沉和故意渲染悲痛,是很拙劣的技法。报纸上刊出的讣告,都写得生动、细致,甚至还有些风趣幽默。

讣告的主角,也可以叫“丧主”,从科学家、名演员,到不知名的老嬉皮士、印第安土著,只要他的一生有存在过值得记录的闪光点,就都值得写上一篇精彩的文章。

500

比如一位名叫楚凡的难民,后来成为了为难民争取权益的活动家,在他的讣告中,用一句话解释了他为什么费尽千辛万苦把家人送来美国:“就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用再为胡志明卖命。”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这个难民的一生瞬间鲜活了起来。

500

看到这些有趣的讣告,很多人会疑问,是谁在写这些讣告?

告诉你,这样的讣闻在新闻编辑室里,并非人人可写,而是由专门的讣告编辑专职撰写。

500

没听错,有一种专门的编辑,叫做讣告编辑。这些讣告编辑也很有趣,他们还给自己起了有很多的绰号,比如“死亡博士”“死亡天使”“死亡老太”。

有一位名叫希瑟 · 达伦的讣告编辑,她给自己取名叫“黑车”,也就是那种收殓、埋葬死者时拉尸首的车。顶着这个名号,不少读者以为她面相肯定颇为严厉,而事实上,她长得可爱又亲切。

500

这群让我们感觉惊奇的讣告编辑,还颇有群体认同感,因为他们还会专门举办“讣告作者国际大会”!

第一届讣告国际大会的主办人叫卡洛琳 · 吉尔伯特,她是一个热爱阅读讣告的普通人。第一届举办的地点在德克萨斯的阿切尔市,而到场的讣告编辑也根本没有出场费,但居然有不少人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赶来。

对于这些讣告作者来说,写一篇好的讣告,不仅仅是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更可以通过文字,发现生活与历史中的许多趣事。

当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同一天有许多位值得一写的人离开人世。

500

比如1986年10月25日,两位科学家同时逝世,一位是分离出了维他命C的阿尔伯特 · 森特-乔吉尔,一位是分离出了维他命K的爱德华 · 阿德尔伯特。再比如,1826年7月4日,美国第二、第三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同时撒手人寰……

不过,也有一些趣闻。比如为《小熊维尼》中小老虎配音的保罗 · 温切尔,和为《小熊维尼》中小猪配音的约翰 · 菲德勒,两人的离去只相差一天,他们几乎是同时永远地沉默了。

500

很多讣告编辑,能把记录他人一生这份事业,坚持书数十年。《独立报》的记者、九十五岁去世的豪斯顿 · 沃宁曾为一万三千多人写过讣告,他见证了一万三千多人的生命最后时刻,并且为他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500

比起那些名人的长篇讣告,很多刊在州报甚至小镇报纸上的普通人讣告,更容易引发阅读者的会心一笑。

比如下面这则:

“塞尔玛 · 科克,曼哈顿一家店铺的老板,精于为妇女选择尺寸最合适的胸罩,大多数时候只需洞察秋毫地一瞥,从来用不着拿软尺比量。她由此名动全国。本周星期四,塞尔玛·科克死于西奈山医疗中心,享年九十四岁,胸罩尺寸34B。”

比如一位减肥医生的讣告,让这位胖胖的医生充满了幽默感:

“减肥医师阿特金斯大夫,曾帮助过数量众多的女士,同时沉重打击了她们丈夫、情人的生活,不幸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了一跤,就此一命呜呼,再也爬不起来。为什么爬不起来?因为他体重三百磅!”

再比如一位很擅长做甜品的教堂女管家

“这位退休的教堂女管家于8月2日去世,享年九十六。过去,她每天都会绕行神父们的餐桌,为每位神父斟上咖啡。

‘神父的咖啡要普通的还是无咖啡因的?’身高只有四英尺多的沃费尔依次询问每一个人。

不管神父们喜欢哪种咖啡,她总是从同一把咖啡壶往外倒。喝咖啡的人一声不吭,给什么喝什么,仿佛她真的能把普通咖啡转化为无咖啡因似的,就像《圣经》中所记述的耶稣基督,能化水为酒。”

再比如《康涅狄格邮报》上刊登过的一则讣告,写的是一位83岁去世、名为Norma的老太太。而在去世原因部分,是这样描写的:

“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不幸遇难。她从未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登顶,但至少去了大本营。她的女儿Donna,小狗Mia,以及众猫们在她弥留之际悉数赶到。据怀疑,Brewer女士可能死于极度寒冷,因为她的狗狗Mia吃了她保暖靴子和袜子。”

这段文字简直就是愚人节玩笑!实际上,这段话是Norma自己生前胡写的,因为她希望读到讣告的人能笑着说:“啊,没错,这就是Norma!”

500

这位老太太的女儿说,她妈妈一生都爱开玩笑,更爱编故事,因为“妈妈相信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的,一个玩笑能帮人们度过很多难关”。

看过以上这些讣告,我们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为怀念他的人们送上了一个风趣的玩笑,以此替代了无尽的悲伤。

*文中部分资料来自新星出版社《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

编辑 = Cellur

图片来源 = GIPHY、《讣闻》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