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光领域,中国独领风骚
我国的激光武器研究起步很早,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
当时中国搞640工程,做洲际弹道导弹反导系统,一共5个子工程,其中第三个代号为“640-3”,是激光武器的项目代号,由中科院上海光学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
1964年立项后,中国就决定不走西方和苏联的路子,而是以高功率固体激光器为研发目标。
1970年代中期,我国的激光器已经能在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厚的铝靶,激光远距离打靶和反响尾蛇导弹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但由于投入不足和技术上的巨大难度,“640-3”工程于1976年下马。
改革开放后,激光武器的研发重新提上日程。
固体激光技术最关键的核心是激光倍频材料,也就是能够发出激光的晶体。上世纪80年代,陈创天院士开发出BBO晶体,比当时美国人的ADP晶体效果要好四五倍。
1990年,陈院士团队又发现了氟代硼铍酸钾(KBBF)晶体,这种晶体发射的激光频宽极窄,光子波长在紫外区域,单个光子能量更高。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固体晶体,将激光应用推向了深紫外波段,非常适合做激光武器。
中国人从此开始垄断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
由于发射激光会不停地损耗晶体,KBBF实际上属于消耗品,所以中国最初向全世界的研究者开放提供这种晶体,国际买家竞相购买,一小块晶体售价高达数万美元。
2009年,政府意识到KBBF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停止了晶体的对外出口,并封锁相关技术。
这下子,美国人慌了,连著名学术期刊Nature都专门撰文,称中国限制KBBF晶体的出口,将会对全球科研领域产生影响,还呼吁美国自己研制KBBF晶体。其实,美国在2001年就已经立项做KBBF的研发,做了8年一无所获。再过七年后的2016年2月,美国APC公司宣布,与克莱门森大学历经15年合作,终于研制出KBBF晶体。
但早在2013年9月,中国8台国际首创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通过验收。
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是全球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而且还意味着中国已掌握了激光技术的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技术、激光成像技术、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技术、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技术。
2015年中国福建物构所宣布,发现一种新型无铍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RABF。这种晶体既保留了KBBF的优良特性,又降低了晶体毒性,还解决了KBBF晶体的层状生长特性,将成为下一代深紫外激光设备的优秀候选材料。
花费天文数字“抄作业”的美国人,好不容易搞出了KBBF晶体,打破被我国“卡脖子”的局面。然而,又被中国的RABF晶体甩在了后面。
一束激光背后,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比拼。
【作者:正解局。详摘并进行了简单编辑。标题为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