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三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三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

——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

 

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一共发生过三次集中的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分别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70年代的“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

通过这三次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在这以后,中国仍然继续从国外引进技术,但都属于企业或行业各自分别引进,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组织统一引进。例如汽车行业的斯太尔项目、上汽大众项目、船舶工业引进的低速柴油机等。

 

第一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156项工程

 

新中国一穷二白,我们基本上是从一片废墟上开始进行建设的。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国家立即着手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但是我们国家不仅缺乏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经验,而且缺少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人才等条件。从哪些行业入手, 先建设哪些项目, 中国迫切需要得到有工业建设经验国家的指导和帮助。

这个有建设经验,能够提供技术设备,同时又有意愿帮助我们的国家就是苏联。

 

500

 

“156项工程” 中的项目是中苏两国政府经过多次高层接触, 反复切磋、协商, 逐步确定下来的。

“156项工程” 中的项目主要是在三个阶段分别签订的:

 

1、1949年12月16日至次年2月14日, 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在这次访问过程中, 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一系列协定。在这些协定中包括了请求苏联帮助建设50个大型工业企业。鞍钢是苏联援助的首批50个大型工业企业中的代表。

2、1953年5月15日,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又称“5.15协定”。协定规定, 除上述50个项目以外, 苏将帮助中方再新建或改建91 个规模较大的工程, 使苏对华援助项目增加到141个。

3、1954年9月26日, 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在此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包括《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在内的10项文件。这次协议新增了15个项目,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故通称“156项工程”。

 

 

根据薄一波的回忆,“156项工程”实际施工的有150项。

这实际施工的150项工程的构成是:

 

军工工业企业44个:

其中航空工业12 个、电子工业10 个、兵器工业16 个、航天工业2 个、船舶工业4 个;

 

民用工业企业106个:

冶金工业企业20个,其中钢铁工业7 个、有色金属工业13 个;机械加工企业24 个;能源工业企业52 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 个、石油工业2 个;化学工业企业7 个, 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 个。

500

500

“156项”工程的建设总体是十分顺利的,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大跃进”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但大部分项目在60年代初基本建成投产,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三计划

 “四三计划”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是继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156项目”后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四三计划”引进的成套技术设备,对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即穿衣和吃饭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1972年,中国决定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时,全国进出口总额只有48.4亿美元,其中进口22亿美元。“四三方案”引进这批成套技术设备需要43亿美元,加上利息总数要达到50亿美元。总投资折合成人民币是214亿元,这在当时都是不小的数目。1972年全国基本建设的总投资不过412亿。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第二次从国外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党中央、国务院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而且实践证明这个决心非常正确,体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

1、化学纤维生产设备4套;

2、石化生产设备3套,主要产品是乙烯;

3、大化肥设备13套,每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52万吨尿素的能力。

4、烷基苯项目一套;

5、大型电站3个;

6、钢铁项目2个;

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500

备注:大庆化肥厂,因为使用日元贷款,受汇率调整影响,投资加大到26.7亿人民币。

 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项目的落实情况,是相当理想的。到1979年,这26个项目的合同履行完毕。26个项目总共花了39.6亿美元,比“四三方案”的计划用汇少了3亿多美元。截至1979年底统计,26个项目中有20个建成投产,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工期为3年8个月,其中最长5年。

 

四三计划的特点:

 

1、四三计划引进的项目集中在“吃饭”和“穿衣”等民生生活领域。

大化肥项目13个,化纤项目4个,石化和烷基苯项目4个,都是为了解决吃穿用问题的。这21个项目构成了四三计划的主体。

我国在1983年能够取消布票,化纤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增的合成纤维产量提供了最主要的增量。通过发展化纤工业来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是十分正确的决策,不仅可以解决粮棉争地问题,而且高效利用了中国自产的石油,使得石油得到了高效的开发利用,为后期的石化工业引进奠定了基础。

 2、钢铁工业的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仍是最大的单一引进项目。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能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大的是在轧钢领域。在1970年以前,我国只有鞍钢一条带钢半连续轧机,带钢产量严重不足,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武钢建成1700 mm热连轧机组是我国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热连轧机。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建成投产, 为我国钢铁工业填补了空白, 标志着我国冶金工业开始朝着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扭转落后面貌的方向迈进。一米七轧机工程建设, 是我国冶金建设史上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 它的建设投资达40.52亿元人民币(包括一米七轧机配套工程建设), 超过了此前国家对武钢建设投资的总和。

 3、引进重“硬件”轻“软件”

四三计划引进的重点在设备,轻视了技术的引进。这样的后果就是不利于我们掌握技术,在后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再次引进。

例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我们只购买了日本和德国的设备,却没有同时购买图纸。这样的后果不仅是后来建设宝钢时不得不再次向西方国家采购设备,而且连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备品备件问题都长期无法立足国内解决,不得不花高价进口备品备件。

七八计划

 

1978 年, 我国从西方国家集中引进了22 个成套设备项目, 这是继20 世纪50 年代从苏联引进“156” 项、70 年代前半期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 “四三方案”) 的成套设备之后, 又一次大规模的引进成套设备项目。

 

这22个项目分别是:

1、钢铁项目1个: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2、大化肥项目4个:浙江镇海炼油厂、新疆乌鲁木齐炼油厂、宁夏银川化工厂各1 套以重油为原料的年产30 万吨合成氨和52 万吨尿素项目;山西化肥厂以煤炭为原料的30 万吨合成氨、90 万吨硝酸磷肥装置;

3、有色工业项目2个:德兴铜矿基地和贵州铝厂年产8 万吨电解铝工程;

4、乙烯项目4个:大庆石油化工厂、齐鲁石油化工厂各1 套年产30 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南京2 套年产30 万吨乙烯生产装置;

5、聚酯项目4个:东方化工厂年产3 万吨丙烯酸酯设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纤二期工程( 20 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 ,仪征化纤厂年产53 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平顶山帘子线厂( 年产尼龙66 盐浸胶帘子布1.3 万吨);

6、煤炭工业3个:100 套综合采煤机组,霍林河煤矿( 2000 万吨/年) , 开滦煤矿( 3 座各年入洗原煤400 万吨的洗煤厂);

7、其它项目4个:山东合成革厂,兰州合成革厂,云南三聚磷酸钠工程,陕西咸阳彩色电视显像管

 

这22 个项目, 据当时估算, 按设计要求全部签完合同共需外汇130 亿美元, 加上国内必需的配套工程, 总计需人民币600 多亿元。1978 年签约的合同金额为58亿美元, 占全部合同金额的45 %左右。

 

“洋跃进”风波及国民经济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上下都充满干劲,希望把过去浪费的时间弥补回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1978 年9 月,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意见,国务院务虚会提出:“组织新的大跃进”, “要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 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为此, 今后10 年的引进规模可以考虑增加到800 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七八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78 年国务院务虚会后,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平衡情况下,在没有相应的外汇和借到外资的条件下,我国与外国突击签订了许多引进合同。据统计,1978 年我国签订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合同金额共78 亿美元,涉及项目50 多个, 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的合同是在当年12 月20 日到年底的短短10 天里抢签的。在这78 亿美元中,有64亿美元用以引进成套设备,主要是冶金、化工、能源等项目。

 

但是1978 年建设规模搞大了, 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中央政府不得不下决心,进行调整,缩短基本经济建设战线。基本建设投资比原计划大幅度减少以后, 有200 多个在建的大中型项目和200 多个单项工程要停下来,对外引进工程被迫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延期建设,如宝山钢铁厂等要推迟建设进度。

大批大型引进工程被迫进行调整,推迟建设,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有价值约20 亿美元的引进设备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并需在一定时期内花大量资金修建仓库进行保管、维护。过长的建设期, 使工程的投资效益大幅度下降。

“七八计划”的建设结果

 

1978年22个引进成套设备项目, 作为1979年开始的经济调整的重点项目, 有的缩小了规模, 有的退回了部分合同, 有的推迟了建设, 有的停止了对外谈判。根据陈锦华同志《国事忆述》的记载,这22 个项目的合同实施和建设情况, 概括起来, 可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 1978 年基本上完成引进合同的签约工作, 并能做到顺利执行合同, 在经济调整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有8 项。

1、100 套综合采煤机组,1980年7月前设备全部到货, 并陆续进入有关煤矿采煤工作面进行安装, 到1980 年底已有56 套正式投入生产, 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率。

2、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项目, 1979 年4 月动工, 1981年10月建成并进行试生产, 1982 年12 月正式投产。

3、河南平顶山帘子线厂尼龙66 盐浸胶帘子布, 1980年4 月动工, 1981 年10 月全部完成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 11 月投料试车, 12 月正式投产。

4、贵州铝厂电解铝工程, 1979 年10 月动工, 1982年9 月基本建成。

5、昆明三聚磷酸钠工程, 1980 年11 月开工, 1983 年6 月基本建成, 9 月投料试车,1984 年正式投产。

6、山东合成革厂

7、镇海炼油厂大化肥工程、

8、东方化工厂:丙烯酸和聚酯

 

第二类, 1978 年基本上完成引进合同的签约工作, 因经济调整, 被迫推迟开工建设的工程有乌鲁木齐炼油厂大化肥工程、银川化工厂大化肥工程和山西化肥厂3 项。

1、乌鲁木齐炼油厂大化肥工程1980 年5 月动工, 1981 年初停缓建, 1981年7 月恢复建设, 1985 年7 月试车成功, 10 月建成投产。

2、银川化工厂大化肥工程1981 年初缓建,1984 年恢复建设, 1985 年5 月开工, 1988 年7 月建成投料试车。

3、山西化肥厂1981 年3月确定推迟建设进度三年, 1983 年7 月动工, 1987 年7 月投料试生产, 1988 年建成投产。

 

第三类, 1978 年只签订了成套设备引进项目中的部分合同, 因经济调整, 推迟了其余引进设备的签约与基本建设的进度, 有的还对引进方案进行了调整。这类项目有10个, 是22个引进项目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调整情况如下。

1、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1978 年22 项成套引进设备中规模最大的项目。1978 年12 月正式动工建设。原计划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82 年和1984年建成, 1980 年11 月因国家财政困难, 决定“一期停缓、两板退货、二期不谈” 。1981 年1 月正式停缓建, 8 月又列为续建项目, 恢复建设。1985 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同年, 二期工程开始建设, 至1991 年建成。对二期工程的引进方式进行了重要的调整, 由原来的成套设备引进, 改变为通过引进主体设备的制造技术和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制造等方式, 实现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 的要求。

2、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 万吨聚酯工程, 1978年12 月底合同签约工作全部完成。翌年, 因国民经济调整, 工程建设一度暂停。1980 年7 月开工打桩。1981 年3 月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1983年7 月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后, 工程建设实行投资包干, 建设费用由传统的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1985 年全面建成。

3、大庆30 万吨乙烯工程, 1979 年4 月破土动工, 1980 年10 月决定缓建, 后又决定停建, 1981年9 月决定恢复建设, 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82 年4 月全面恢复建设。一期工程1986 年6 月投料试车, 二期工程1988 年8 月建成投产。

4、齐鲁30 万吨乙烯工程, 1977 年开始筹建,经过停缓建, 1984 年1 月恢复建设。根据国家计委“统一规划, 分期建设” 的要求, 一期工程1984 年4 月正式开工, 1987 年5 月建成投料试车。二期工程1986 年4 月开工建设, 1991 年6 月通过国家验收。

5、扬子30 万吨乙烯工程, 原规划建设2 套。1978 年筹建, 1980 年缓建, 1982 年复建。1983 年对原规划进行调整, 决定只建1 套, 另1 套调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设。1984 年6 月正式开工。1987 年7 月一阶段工程建成投产;1989 年10 月二阶段工程建成;1990 年3 月一、二阶段工程打通全流程, 1991 年10 月通过国家验收。

6、上海30 万吨乙烯工程, 系从南京调来, 并对工程项目作了适当修改、补充、配套。1984 年10月首批设备从南京运抵上海“就位保管” 。1985年2 月国家决定工程建设资金由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自行筹集。1987 年5 月第一阶段工程开工建设, 1989 年12 月投料试车。1989 年9 月完善化工工程开工建设, 1992 年6 月建成投产。

7、仪征化纤厂53 万吨聚酯与配套的合成纤维工程, 1978 年筹建, 1980 年缓建, 1981 年6 月列入国家建设计划, 1982 年采用借债建厂和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恢复建设, 1984 年12 月一期工程投产, 1987 至1990 年二期工程投产。

8、霍林河大型露天煤矿原规划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 并采取成套设备引进方式进行建设。1978 年只签订了由外方提供初步设计的技术服务合同和小型剥离设备。1979 年以后, 建设方案有了较大调整, 建设规模缩小为700 万吨/年。在机械部门引进制造技术并形成制造能力以后, 即取消了成套引进的方案, 改为国内制造供应, 并于1984 年和1992 年先后建成一、二期工程。

9、开滦煤矿原规划建设范各庄、钱家营等3 座各年入洗原煤400 万吨的洗煤厂, 1978 年签订了部分合同。其中范各庄洗煤厂因引进工作进程较快,建设工作基本上未受经济调整的影响, 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建成投产。其他洗煤厂则推迟了引进与基建进度, 如钱家营洗煤厂于1989 年建成投产。

10、江西德兴铜基地项目是大型联合工程,原规划在5 年内建成年产20 万吨铜的生产能力。1979年以后,因投资等原因,缩小了建设规模,并推迟了引进与建设进度。冶炼厂于1985 年建成,1991 年德兴铜矿的采选能力已达到6 万吨/日。

 

第四类:因建设条件不具备而撤销的1 项,即兰州合成革厂。该项目于1978 年和外方草签了引进合同。1979 年初, 由于资金困难, 我国暂停同外方签订新的引进项目, 并利用合同规定的有两个月申请政府批准的期限的权利, 决定对已草签的合同暂不生效, 以促使外方给我国提供优惠信贷。不久, 大部分合同生效, 但由于该项目建设条件不具备, 经与外方协商, 撤销了该项目的引进合同。

 

 

三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的比较

 

1、从产业全面性来看,“156项工程”最全面。

“156项工程”涉及的产业最全面,不仅包括了民用工业的主要行业,而且还包括44个军事工业项目。

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中国自近代以来首次在军用制式装备上实现了自给,中国首次能够制造坦克、战斗机这样的高技术装备。

在民用工业领域,汽车、发电和输电设备、冶金设备等重要的技术装备、产品,都是通过“156项工程”建设后才形成的生产能力。

 

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引进项目的全面性远远不如“156项工程”,而且两次项目引进都偏重于石油化学工业,特别是乙烯和聚酯的生产。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主要是在50年代以后才逐步发展成熟的,这些项目也是“156项工程”没有涉及的。通过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很好的弥补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2、从引进的深度来说,“156项工程”最深。

在“156项工程”,苏联不仅提供技术设备,而且提供技术设备的图纸,并帮助我们建设了以第一重型机械厂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苏联派出了近万名专家到我们国内指导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并接收了大量的人员到苏联实习。

 

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的技术设备引进以“硬件”为主,后来也逐步扩大了“软件”的引进。例如宝钢二期成套设备,我们通过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逐步掌握了现代钢铁工业的技术设备,为后来我国钢铁工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的这三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执行结果整体上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初级工业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设备的引进是中国工业化的外部助力,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它国家也可以采用,但目前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在前人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钢铁、石化、电力等传统领域我们已经补足了短板,但是半导体、民用航空等领域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继续努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