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爱谢耳朵,你真的了解他吗?
前不久,《生活大爆炸》最终集将于5月6号播放的消息一经曝出,就引发了许多朋友的感叹,“这部陪了我们十多年的美剧最终要落下帷幕了,舍不得剧中的每个角色”,而其中呼声最高的可能就是谢耳朵。
其实,早在第一季播出时,就有人根据谢尔顿在剧中的表现分析他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孤独症群体中的一员。而这两天,网上也有很多关于孤独症的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孤独症呢?
孤独症是什么?
世界上最早有关孤独症的描述来自美国精神病学家利奥 · 坎纳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汉斯 · 阿斯伯格,时间分别是1943年和1944年,两人提出了孤独症是先天的这一论断。
不过目前大众对孤独症还是存在两个误解,一是孩子之所以会有此症,跟父母的品德有关系;二是受各种影视作品中“孤独症天才”形象的影响,大家多认为孤独症群体有着某些特殊的才能。
其实1969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 · 贝特尔海姆就在他创作的《空虚的堡垒》一书中质疑了孤独症的成因,他认为,那些“冰箱”一样的母亲对其子女的状况应负有责任。根据他的理论,孤独症是后天形成的。
但如今这一理论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孤独症的形成更多的是遗传学与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原因,而非父母的责任。
除此之外,孤独症群体并不都是“雨人”,在他们之中,有人创意十足、富有同情心、智慧超凡且风趣幽默,但也有人面临着比电影中所描绘的场景更位严峻的身体、感官和智力挑战。
因为孤独症并不是单一的诊断,而是一种谱系障碍,有不同的程度。严重的可能生活无法自理,轻的,则可以正常生活。
数据显示,每一百五十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有孤独症谱系障碍。但是在法国,只有20%的孤独症儿童会进入学校学习,在中国,这个比例更是只有10%左右。而事实上,入学接受教育对孤独症群体来说不可或缺。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什么?
如上文所说,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较轻的孤独症,没有语言障碍或智力障碍。
1944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汉斯 · 阿斯伯格首次描述了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个群体往往智力正常,与人交流却存在障碍,有时过于敏感。就像谢尔顿一样,他们只能明白言语中字面的意思,却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意义以及相对应的肢体语言。
《生活大爆炸》中就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当朋友们勉强同意谢尔顿不通情理的要求时,谢尔顿只听到无奈的Yes,直接过滤了对方的咬牙切齿。而陌生人被他整得哭笑不得后,抱怨的一句:“你疯了吗?”谢尔顿则会很严肃地回答:“我没有疯,我妈妈带我去医院看过。”
但是因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常与其他问题相伴而生,如注意力缺陷综合症、焦虑症、躁郁症、睡眠障碍、抑郁症、学习障碍等。而这些症状往往导致医生一叶障目,从而忽略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可能。
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是怎样的?
很难理解暗示、比喻和其他社会准则。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他们的“词典”,其中的词汇会一点点丰富起来,但他们始终很难理解双关语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肢体语言,这也就导致他们常常很难听懂别人的要求,不管是上学时还是进入职场之后。
△ 法语习语,意为这次考试太简单了。
对某些兴趣过于偏执
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在谈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非常专注、非常兴奋,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几个小时。例如有的人着迷于电池,会抱着电池睡觉;有的是为农场设计屠宰间。而对于谢耳朵来说,一谈起火车,就别想让他停下。
“孤独症患者”并不真的喜欢孤独
孤独症群体并非都像隐士一样想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也喜欢和他人接触。不过他们只喜欢和有限的个别人,尤其是和他们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
自带敏感体质
噪声、气味、来自别人的身体接触都可以成为“敏感源”。
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会不断重复地做某一件事。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说谎 。
他们喜欢遵循礼仪和惯例,对任何意外都会感到焦虑。
我们要如何与他们相处?
看到上述的这些特点,你会发现,孤独症群体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只不过是遵循着另外一套人生规则的普通人而已。而只要你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特点,不轻易judge别人,你就可以和任何一个普通人相处得很愉快.
文中插画、参考资料均来自《孤独患者》一书,除了关于孤独症的知识之外,作者朱莉 · 达什还以自己为原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阿斯伯格综合征——玛格丽特的真实故事,并且采用漫画的形式,生动、优雅地将一个不同的世界带到了我们眼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孤独患者》
[法]朱莉 · 达什 | 著
[法]卡罗琳小姐 | 绘
万洁 | 译
2019年3月 未读 · 文艺家 出品
🎶
编辑 = 镜子
图片来源 =《孤独患者》、 GIPHY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