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真的可以媲美《红楼梦》吗?这要从科幻小说缺陷说起
1、
今年春节以后,刘慈欣热达到了新高潮。无论是这个电影《流浪地球2》,还是剧版《三体》的成功,都进一步让观众体会到了刘慈欣科幻小说的魅力。

刘慈欣的小说,以及由此衍生的影视剧,不仅获得了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在主流舆论方面更是获得了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等所有权威媒体的集体点赞。
《三体》有多厉害?建国70周年伟大成就展专门给这部小说留了一个位置。

总而言之,《三体》小说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虽然很难说空前,但至少也是非常独特了。
盛名之下,很多人觉得《三体》已经可以和四大名著并列。

那么,你觉得《三体》高度真的到了可以和《红楼梦》并肩的程度吗?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所有的科幻小说,基本上都不可能成为流传后世的名著,它们或许可以在当时流传一时,并影响深远,但迟早会成为明日黄花。这是科幻小说的先天缺陷。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这是哗众取宠,故作高深之语。
那下面咱们就具体说说看。
2、
科幻小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或者说科幻小说之所以吸引观众,关键之处在哪里?是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或者说是一个创意,一个点子。
我们说到科幻小说,经常会说这个点子绝了。
比如《三体》就有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点子,最好玩的莫过于面壁者计划。

这个点子好玩就好玩在,面壁者所作所为,哪怕再荒诞,都被认为理所应当,于是就有了很强的戏剧冲突性,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有意思的情节。
从本质上来说,科幻小说的娱乐性就体现在,通过强大的想象力,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脑洞开得越大,头脑风暴带来的刺激性就越强,给观众带来的阅读愉悦感就越明显。
当然,前提是能够圆得过来的合理性脑洞,要有完美的逻辑自洽性。
也可以说,科幻小说相当于是一种游戏,设定了一个架空世界,让读者遨游其中。
但无论读者从中获得了哪些阅读体验,但基本上都是以娱乐为主。不可能当真。
虽然我们一直会说科幻小说曾经部分成功预言了未来的科技发展,但绝不能拿科幻小说当做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南。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根本性缺陷,因为科幻小说靠的是想象力,但人类的想象力必须建立在已有世界的基础之上,从而无法真的预测未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人类对外星人形象的想象。就充分说明了人类想象力的局限性所在。
人类历史上已经创作过的所有外星人,所有科幻影视剧里出现的外星人形象,基本上都有套路。如果这个外星人是正面形象,基本上就偏人形;如果这个外星人是负面消息,基本上就偏虫形。
像《ET外星人》里面的经典外星人形象,其实就是个缝合怪。这个ET=小灰人+爱因斯坦+尤达大师+某种灵长类动物

所有的科幻影视剧,都逃不掉这个套路。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其实没法想象真正的外星人到底是啥样。除非我们见到真正的外星人。
因此人类所有想象的外星人,毫无疑问都是错的。有朝一日如果我们真的见到了真正的外星人,一定会为当年那些幼稚想象哑然失笑。
所以刘慈欣写《三体》就很注意回避三体星球的各种细节,看完整部《三体》小说,你也根本不知道三体人长啥样。更不知道三体宇宙飞船内部到底是啥结构。这就是扬长避短,因为怎么写都可能是错的,索性模糊化处理。
再举个例子,以前的各种科幻电影里面出现的宇宙飞船,驾驶舱操纵间都是各种按键,以此体现科幻感觉。

但人类发明了各种液晶屏幕以后,如今科幻电影,像《阿凡达》为代表的,流行各种透明触摸屏来表达科幻感。

当然触摸屏其实也是为了表现科幻的一种刻意展现。但这个细节足以说明,液晶触摸屏发明之前,50年代人的根本想象不出未来会有这么一个玩意。
这就是阿西莫夫说的“电梯效应”,以前的人想象不出摩天大楼,是因为他们想象不了电梯这种东西。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根本缺陷。在未来真正出现于我们眼前之前,所有的想象其实都是一种臆想。
如果说在具体的科学技术方面,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出现错误偏差还无伤大雅的话,对于未来人类社会关系的想象,才是真正判定科幻小说幼稚的关键所在。
人类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需要千千万万个人,亿万个人的集体博弈,最终才会呈现出来。
100年后的世界,200年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猜测,但绝不可能有谁能猜得到。
或许我们会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比如未来社会,家庭可能会解体,婚姻制度会变得面目全非,国家和权力的构造这些顶层建筑也会有重大变革。我们知道会有这样的变化,但我们绝无可能预测真正的未来。
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我们经常嘲笑《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幻小说,都已经建立银河帝国了,结果社会架构还是4000年前两河流域的过时玩意。
就拿《三体》来说,小说里面对200年后面对三体危机的地球文明社会形态有一定描述,比如联合国架构依然存在,比如发展出了星舰文明,但这依然是小说家的某种设定,某种合理性推测,你尽可以天马行空推测,但对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所以科幻小说,科幻科幻,首先是幻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但说白了还是幻想。
因此,想象力是科幻小说的最大卖点,但同时也是科幻小说的根本缺陷。
因为这种缺陷的存在,所有科幻小说最终都会过时。所有科幻小说都只能影响当时。在小说所幻想的未来真正到来以后,那啥的人们只会觉得前辈的幻想多么幼稚可笑。
3、
科幻小说有这样的缺陷,但现实主义小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比如《红楼梦》的定义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一部描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演变集大成的现实主义巨著。
大多数的现实主义小说,比如像后来的《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通过对某段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展现,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现实主义小说不涉及未来社会发展,而主要是总结过去,给人们以启迪,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读懂了《红楼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读懂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也读懂了人生。
除此之外,《红楼梦》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对汉语言的发展有独特贡献,在美学方面也有独特造诣,进而形成了“红学”。这方面也是大多数科幻小说根本没法相提并论的地方,一般来说,大家称赞一部科幻小说都会集中在想象力方面,说到文学艺术美感,《三体》也和《红楼梦》有很大差距。
当然,刘慈欣的文笔在所有科幻作家里面已经算是独树一帜,独自一档了。大刘的很多比喻真的是一绝,这也和他的想象力有很大关系。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部经过200多年时间检验的文学名著,其历史地位非常稳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依然会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很难想象会有另外一部小说能够取代《红楼梦》的位置。
当然,也有人说,文学名著也不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像《西游记》这种神魔题材也是幻想类啊。
然而《西游记》表面上看是神魔玄幻,但这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西游记》其实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表面上是写神佛,其实写的还是人世间世俗生活。
这就和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类似,它是一个寓言,一种比喻,一种解构文学。无论表面上多荒诞不经,实际上写的还是人生现实无奈。

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知道,所有名著根子里都是现实主义,是写真实的人生。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性上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体》分明是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
《三体》当然也有写社会人生的地方,但这不是科幻小说的主要内容,《三体》的人物塑造其实非常成功,大多数读者都会记住大史、罗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但话说回来,金庸的小说塑造人物功底更加厉害,金庸小说在80年代之前的影响力恐怕要高于《三体》之于当下社会,但我们能说金庸小说可以比肩《红楼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