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喝茶,经常喝的是普洱茶,是煮过的,还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过程有些麻烦…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92443”推荐,来自《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做不过一个立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登程
- 你大约是不怎么喝茶的。
茶的差别太大了,这是标准化的难点。不说不同品种的茶,哪怕是同一个品种,茶树的所在的土壤(所谓山头就是这么来的),雨水(不同年份的茶口感不一样),炒制工艺(同样的鲜叶不同茶厂做的成品口感可能不一样),泡茶手法(同样一批茶不同的人泡,用不同的水泡喝起来都不一样)……
这还只是主要的一些变量,其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茶的口感,比如存储环境等等。
这些变量决定了茶叶,尤其是高端茶叶就是一种非标准品。这给了茶商炒作的空间。
但低端的茶叶再怎么炒作,行家也是不会买账的,那种区别一喝甚至一看就知道了。
茶叶和烟酒在中国有着类似的功用,很多时候是用来送礼做人际关系润滑剂的,天然有很高的溢价空间。有些茶叶贵有贵的原因,就好像茅台成本才多少,但厂家定价1499看起来很高了但实际上要在市场买茅台一般要三千左右了。
中国饮茶始于唐朝,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宋朝有点茶、斗茶之说,但都不是原茶,而是制成茶粉与其他食物混合制成茶饼,在用茶是再研磨成粉状,用滚水冲开。有点像北京庙会上常见的茶汤。在宋朝,诗、书画、琴、茶为四雅,所谓“雅会”就是以饮茶为主,伴以弹琴、作诗和绘画。
明朝时期,朱元璋以宋式饮茶方式过于奢侈、繁琐,明令禁止将茶制成茶粉,只允许直接饮原茶。于是,饮茶者就在饮茶的程序和用具上用功,后来的“功夫茶”就是一例;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陶茶具都成了追捧的对象。
宋式饮茶方式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核心内容。
宋式茶是成品茶,当茶叶磨成茶粉后,没人在乎这是武夷山茶还是云南普洱。但是,如果饮用原茶,对茶叶产地就可以追溯,据说有的饮茶者对茶叶产地具体到哪座山,哪棵树,虽然夸张,但是有可能的。
所以,饮原茶,茶叶品种和产地有讲究的条件;如果饮成品菜,比如北京庙会上的茶汤,谁能分辨出茶汤是什么茶叶制成的?
顺便说一句,我也喝茶,经常喝的是普洱茶,是煮过的,还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过程有些麻烦,也许许多饮茶大家们会不屑这种饮法,但已经习惯了,而且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