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红军从苦难走向辉煌(二)
远征,红军从苦难走向辉煌(二)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与国民党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中国国民党的思想特质
此时国民党的政治旗帜是经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过的新三民主义,在此孙逸仙博士是坚决不赞同在中国搞社会主义的。在作为决定行将进行国共合作政治基础肇始的《孙越宣言》中的第一条,对此就说得非常明确,并在国民党一大上专设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其10名成员全部由党内右派组成),以确保执行此项“纪律”。
其实,国民党内的主流观念始终都是坚持反对在中国推行苏俄式社会主义革命的,从孙逸仙、汪兆铭、胡展堂,到蒋中正,均是如此。因此,1927年蒋本人在上海的反共、汪兆铭在武汉的“分共”、冯焕章在北方的“送共”,这都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个《孙越宣言》中早就对此有了思想与组织准备!
然而,终生“剿共”的蒋介石,却被他从国内的中心城市赶到南方农村去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将土地革命的点点“星火”烧成了“燎原”之势,在21年之后最终被赶到了那个岛上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也正是在本书中作者所要解答的主题之一【第一章《地火》】。
(二)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对手时年39岁的蒋介石将军
蒋介石(蒋志清)20岁参加国民党,但到40岁时才在1926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二大上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
然而,他却在此后一年多内,经过处理廖仲恺被刺案和“三二零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通过这两次“一石三鸟”之策,在极短时间内,成功清除了国民党内的元老重臣许崇智(出逃上海)、胡汉民(出使苏联)和汪精卫(出走欧洲)在国民党中央与广东国民政府内的影响。随后,经北伐战争和“四一二事件”建立起自己的军事独裁政权:在上海公开反共后的第四天,与武汉国民政府针锋相对的南京蒋记国民政府,随之成立。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尽管“没有思想但有意志”,像蒋介石这样的人的。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蒋手中所掌握的实力。而此时所谓的“实力”,就是蒋在北伐战争中不断壮大的军队。
在二次“东征”随之真正统一广东之后,蒋的声望达到了高点;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党军)为核心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是其起家的本钱。这是一个“共产党人(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对手”(P80)。从中才让使得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真正感到切肤之痛的中国共产党人,方才真正认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条中国革命的真理。其最早的源头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发言中提到的,“以后要非常注重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P75)。
而在此前的广州时期纵横捭阖,此时深受斯大林信任,被称为“广州的列宁”的鲍罗廷(格鲁森伯格)对之已难以控制,在他到达汉口之后,局面进至完全失控。作者在本书中讲道,“周恩来也有着鲍罗廷的风范。他表现出的遇事冷静、对棘手问题不动声色的沉着、待人接物时的细致周到、迅速行动能力与长期忍耐能力,有效地和背景不同、政见各异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以及事无巨细、每每亲自办理的工作风格,与当鲍罗廷的做法很像”(P65)【第三章《岩浆》,介绍中共最强劲的对手蒋介石的出现及其精神特质】。
(三)作为“委员长委托人”的德国将军塞克特
据说,德国人对蒋的影响伴其终生。自己没能留学德国,其次子纬国算是了了他本人的一桩心愿。其中,对之影响最大的估计就是曾是一战后德国国防军首任总司令、被聘为“委员长委托人”的塞克特了!——他的那套“在普鲁士,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支军队”(P133),对蒋思想的影响与制约至深【第四章《围剿》】。
(四)何谓“嬗变”?
本书提到的“嬗变”之一,讲的是此后任职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时期的共产党员,在第五次“围剿”中的突出“建树”。其中,一个是奉旨处决过前中共中央总书记瞿秋白的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一个是攻占红都瑞金的第10师师长李默庵。其中,李也是在“中山舰事件”后在黄埔军校名列公开退出共产党的39名学生之首,同时有250余名在第一军中的跨党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其实,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转圜、非此即彼、无情的大浪淘沙。
在大革命时期及之后,两党都在称自己在进行革命。
号称国民革命领袖的蒋介石,在本质上从未在其真正行使过管辖权的地区,无论是在作为其统治根基的江浙、华中地区,还是“易帜”之后的东北、军阀林立的西南和贫瘠的大西北地区,推行过真正意义上孙中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民生困顿、农村贫困现象始终没有丝毫改善。所谓“黄金十年”,也就不过是在上海打造了一个闸北。加之从“九一八”到“华北事件”直至“西安事变”前夕,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华战争,屡屡采取的以“不抵抗”为基调的对外政策,使之最终沦为千夫所指,几乎丧失了继续执政的合法性【第六章《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