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了美国,进了顶尖名校读博士,才终于见识了什么叫做“学霸”、“天才”
【本文来自《老婆是学霸,她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超出常人百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一生一事
- 你这天才的老友,放到“天才当中的天才”里,可能就是个渣渣。
985的放到大专里,那就是大神;但若放到科大少年班里,他可能跟不上。
有天才,还有“天才当中的天才”,更还有“天才中的天才中的天才”,……最上面的可能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了,再若放到历史的长河里之后,那又可能渺小到让人看不到了。
所以,天才往往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旦绝对化,那会造成认知错误的。
的确如此,所谓“学霸”,“天才”也是分档次的。如果低档次的“学霸”“天才”不努力学习,当他上了一个档次马上就会感觉到自己有多么“渣”,当面对这种状况时,要么努力,要么沉沦。
我小时候家境尚好,父母工作忙,根本没时间辅导功课,把我丢到外婆家。外公外婆都是文盲,根本不可能管我们学习,我每天玩到困得要死,都是第二天早上上学前用半个小时把功课做完。从来没拿考试当回事,考试前一晚上我照看电影看小说不误。就这从来都没跌出前班上三名。而且我考不到第一名不是因为脑筋不好使,而是因为觉得太简单,然后粗心大意地被扣了分。在中学时学数理化,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公式,列出例题,准备讲解时,我就已经演算出答案,剩下的时间就把自己无聊得要死。
上了大学也没有感到压力,只是上课时把老师说的记下来,课外时间就是看自己想看的书,然后考试的时候读几遍笔记,就能考到前三名。因为学了文科,所以看书比较多,而且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地看,目光不是从左到右,而是从上到下。我看书时常常是同时看五六本书,都在屋子里摊开了,随便走到哪里,捡起一本书,就能从上次看到的地方接着看,而且五六本书的内容从不互相干扰,许多那时候读的书到现在还记得。
在读硕士时,同班有不少聪明人,但对我还未形成压力,而且最后我写的硕士论文受到导师的赞赏。导师是本领域的大咖大牛,桃李遍天下,在我答辩时,请的答辩委员会都是导师的前学生,导师对我的论文大加称赞,于是其他委员都顺着导师的话,我在下面坐着根本不用回答问题,只是傻笑而已,硕士学位就这么到手了。
后来到了美国,进了顶尖名校读博士,才终于见识了什么叫做“学霸”、“天才”,他们往往读书比我更快,还读得深,读得更细,往往能够说出卓绝的见地,我却挖空心思也从未想到,让我常常有挫败感,感到人比人气死人。而且他们也很努力,有的人在国内已经成名,每天只睡4-5小时,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还比我还读得好。这让我才有了危机感,觉得自己以前不过是小聪明而已。为了不落后,我就得更加努力,于是读书就读得很辛苦,觉得一辈子读书最努力最苦的就是在博士期间。
所以总结,这个世界的聪明人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有很多层次,你觉得自己聪明,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你的极限,没有见到更聪明的人。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在聪明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更上一个档次,你努力的结果就是和更聪明的人为伍。如果你自满了,放任了,你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档次,没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极致。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时候,那就是你才智的顶端位置,再也上不了更高的层次了。即使如此,在你的上面仍然是有更聪明的人在努力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