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间是中国独有的餐饮文化吗?
据说各地星级酒店开始门前摆摊,“与民争利”了。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谋生压力。一个星级酒店总经理在访谈中说到:“我们也没觉得五星级酒店怎么了……其实面子值多少钱?”
“面子值多少钱”,把生意人的务实和心酸全说尽了。
这是消费下沉,还是消费不振,各有说法,但酒店生意确实不好,尤其是酒店名下的高档餐饮。这与我在上海的实地观察也符合。酒店餐厅里早餐熙熙攘攘,午餐门可罗雀,晚餐偶尔有婚宴的时候还好,否则营业额还不够电费的钱。
有人说,前不久的“禁酒令”是很大原因,其实这只是反对大吃大喝的最新措施,相似措施早就有了。不过有报道说,“今年初开始,餐厅月月赔钱,‘禁酒令’之后,包间预订比之前又少了三成,根本就没什么人订了”。
《经济观察报》6月5日发表题为《北京餐饮企业正在抛弃包间》的文章称,以商务接待为主的包间消费曾是北京中高端餐厅的重要利润来源;餐饮业有句俗话:“散台拉人气,包间赚利润”,商务宴请在单位时间内给餐厅带来的利润率和利润总额会显著高于其他消费模式,包间消费也成为一家餐厅利润的重要支撑。
不过,文章指出,自2021年以来,包间消费开始走弱,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显现。
想起来,包间是不是中国独有的餐饮文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稍微上档次的饭店都有了包间,包间消费也成为餐饮利润的重要支撑。现在至少在上海,高级一点的饭店至少有一半营业面积用于包间,大堂消费反而成了“少数群体”。
包间更加私密,几个人吃吃喝喝,外面的嘈杂听不到,里面的嘈杂传不出去,大家方便。不过看来这不是主流,否则没有“禁酒令”后包间生意减少三成的说法了。不过吃个饭嘈嘈杂杂,好像也是中国特色。洋人除了婚庆,不大见到嘈杂的家宴。
包间对商务餐饮更重要。对于商务宴请来说,避人耳目。这大概也是中国独特的商务文化。西方商务会谈很少有在餐桌上完成的,商务宴请基本上在会谈之后,要私密的话,找一个私人俱乐部,或者“乡间私房菜”的地方,或者索性租一条豪华游艇,要不就是高级版的“点外卖”、设家宴。但城市里的大酒店还是很少有包间这样的东西。
中国有多少私人俱乐部我不知道,那些圈子与我绝缘。中国的“乡间私房菜”的地方好像没怎么听说,但西方其实不少。这些villa远离大城市,或者藏在小村子里,或者索性在深山老林里,有米其林星级大厨主持,只有少量位子,常年需要早早预定。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菜单,或者菜单上只有少量基本菜品,主力菜品是当季“盲盒”。景色优美,高度私密。也因为偏远,有些地方有可供食客过夜的豪华客房,甚至直升机起降场。
除了商务宴请,有钱人家的婚庆、家庭团聚有时候也会来。
但包间?还真是没有怎么见过。
等级在中国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人们痛恨三六九等,公平和机会均等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公平和机会均等对于上升通道尤其重要,而上升通道本身就是“等级跃升”用的。
在中国,饭店酒店分等,大中小学分等,景区公园分等,人更是分等。人们对高等级服务和随之而来的特权很享受,比如游轮上高级舱房有电梯独享权,到港后有上下船优先权。对这些“花钱买服务”,人们似乎没意见。但对“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医疗”就怒火冲天。
饭店包间可能是较少花钱又能感觉得到的特权所以受到欢迎?
嗯,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