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是学霸,她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超出常人百倍
【本文来自《我甚至都怀疑中国的师范教育出了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苦力娃
- 释放天性?要老师干嘛?
老婆是学霸,书只要读一两遍就能考高分,我是学渣,读七八遍才考六七十分。
在我看来,天才不仅天贼高,而且比常人更努力。
但是老婆认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出超常人百倍的成绩。
因此在她看来,如果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自己自动自发地学习,不用大人管。许多成功者的父母都是文盲,文盲的孩子就是释放了天性。
我说那些人是极少数,99.99%的人是平庸的,你不能指望生出天才孩子。
昨天问了一下老婆高考成绩,她说记不清了,大概500分以上,她说相当于理科700分(我还头一回听说)
我高考成绩比模拟考试的成绩高60~70分,算是开挂了。
最后,我不与学霸争论,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社会上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学霸。
我小时候家境尚好,父母工作忙,根本没时间辅导功课,把我丢到外婆家。外公外婆都是文盲,根本不可能管我们学习,我每天玩到困得要死,都是第二天早上上学前用半个小时把功课做完。从来没拿考试当回事,考试前一晚上我照看电影看小说不误。就这从来都没跌出前班上三名。而且我考不到第一名不是因为脑筋不好使,而是因为觉得太简单,然后粗心大意地被扣了分。在中学时学数理化,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公式,列出例题,准备讲解时,我就已经演算出答案,剩下的时间就把自己无聊得要死。
上了大学也没有感到压力,只是上课时把老师说的记下来,课外时间就是看自己想看的书,然后考试的时候读几遍笔记,就能考到前三名。因为学了文科,所以看书比较多,而且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地看,目光不是从左到右,而是从上到下。我看书时常常是同时看五六本书,都在屋子里摊开了,随便走到哪里,捡起一本书,就能从上次看到的地方接着看,而且五六本书的内容从不互相干扰,许多那时候读的书到现在还记得。
在读硕士时,同班有不少聪明人,但对我还未形成压力,而且最后我写的硕士论文受到导师的赞赏。导师是本领域的大咖大牛,桃李遍天下,在我答辩时,请的答辩委员会都是导师的前学生,导师对我的论文大加称赞,于是其他委员都顺着导师的话,我在下面坐着根本不用回答问题,只是傻笑而已,硕士学位就这么到手了。
后来到了美国,进了顶尖名校读博士,才终于见识了什么叫做“学霸”、“天才”,他们往往读书比我更快,还读得深,读得更细,往往能够说出卓绝的见地,我却挖空心思也从未想到,让我常常有挫败感,感到人比人气死人。而且他们也很努力,有的人在国内已经成名,每天只睡4-5小时,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还比我还读得好。这让我才有了危机感,觉得自己以前不过是小聪明而已。为了不落后,我就得更加努力,于是读书就读得很辛苦,觉得一辈子读书最努力最苦的就是在博士期间。
所以总结,这个世界的聪明人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有很多层次,你觉得自己聪明,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你的极限,没有见到更聪明的人。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在聪明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更上一个档次,你努力的结果就是和更聪明的人为伍。如果你自满了,放任了,你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档次,没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极致。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时候,那就是你才智的顶端位置,再也上不了更高的层次了。即使如此,在你的上面仍然是有更聪明的人在努力向上攀登。
所以,发掘自己的能力,读书不是唯一出路。
我以前也觉得自己是天才,我从小读书都非常散漫,小学一周上六天课,我能翘课4天。这样期末我还是前三。高一曾经掉到倒数第十,高考以第一考进重点本科。
以上那一串就是我觉得自己是天才的原因。然后进到大学之后,见识了那种听一遍文章就是背出来的,不用资料就能现编一个w98操作程序的。自己学高数积分变换,工程力学受力分析都能把脑袋弄炸,人家演算线数矩阵变换,分析流体受力直接让我感觉这是人能干得事?
见识到人类智力的参差之后,我觉得之前那点自信简直就是笑话。那种觉得天才不需要努力的人不过都是井底之蛙而已。
人的智商确实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个无需否认。
但是智商高也只是说他的起点高,上限也高,但并不是不努力不学习就能直接达到上限。
所以说天才要不要努力这个问题其实很愚蠢,因为答案很简单,不管是天才还是蠢材,努力肯定比不努力的效果好
我和两外甥女都不是什么“学霸”,但都有相似的体验。多读各种课外书,读时沉,阅读理解能力强了,玩时野也无所谓。中学时,暑期末领到新课本,看两遍,大多数课程基本不用听课,高中时较难的数学,遇到好老师上课点拨一下就通。小学时都不是什么重点小学,然后从重点中学一直到全国重点大学。
其中一个外甥女更如有神助。小学时课余是“孩子王”,数学却很好,初中入学时在市重点上海中学入学复考,一个暑假疯玩,竟然考进前20,校长说要进重点班。她母亲怕该校的重点班学习太辛苦,让她进了就近的市重点。大学时是羽毛球队队长。
有位物理国际奥赛冠军,家长是双职工,她从小就帮着做家务,父母下班前就生好煤炉烧好饭。
工作中遇到的数学特级教师认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强了,数学自然不难,即使考试失误也仅一时。
本人虽然学渣,但是也能体会。因为看物理所的公众号上脑,想弄明白他们讲的东西。经过一番胡搅蛮缠,那两大佬(学神)终于松口带我入门。随身带着蔡德勒写的数学指南,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能看懂多少是算多少。
我家里也有专门的书房,我妈也给我买了一堆书呢,武侠小说也有,古典名著也有,她也试着带我看书,没用,我看了前面忘了后面,看了跟没看一样,书看不进去,就不乐意看,看着就困。
反观我妈,哪怕是理工专业的书籍都能一看就懂。在我本科时,我妈为了辅导我的模电数电这两门她自大学毕业就再也没碰过的功课,拿我的书过去(还是英文教材),看个半小时就能给我现看现讲,讲的比我老师还通透,教人学懂这种能力可比单纯看懂更厉害。
我妈就是从小看书一看就懂,所以看书快,而且涉略广泛,什么书都看,还反过来疑惑,这么简单的东西,书上说的明明白白的东西,为什么你们就是看不懂?
可惜我妈一直到生我之前,身体都很差,体弱多病,小学的时候还经常发烧,有次差点就没挺过来,基本就是个林黛玉,想努力学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学习心态就很懒散,能混就行。高中的时候常常病假在家修养,学习都是随便学学应付考试的。
但就是这随便学学,我妈也照样考武汉理工,大学期间依然是应付考试的学,但毕业时,她的老师都极力劝说我妈留下读硕,读完硕在武汉理工留下当老师,边教书边继续读博。但我妈学习心态懒散,又正和我爸谈恋爱,就打算成家立业,于是拒绝了。现在回忆起来,我妈就很后悔——早知道我爸是这么个东西,她当初就直接读博,二十七八的博士作为大学的起点,怎么也比三十好几才进大学当普通讲师要高太多太多了。如果那样混到现在,她就算不在清华北大,至少也能在上海当个教授。
可惜,天意弄人。
参加数学竞赛冬令营的时候,我就见过我磨了大半天饭都没吃,毫无思路的时候,人家不但解完了,而且还用了三种方法,有一种是标准答案范围之外的。顺便说一句,他后来转行干了quant,因为觉得数学太难了。
我后来学了物理,但在量子力学上卡了一年,直到假期自己用线性代数从头推倒了一遍海森堡的结果才算说服了自己。和同班比完全是倒数的学习速度让我完全丧失了对物理的信心,只能去干生物物理了。
我觉得真有天才,他们能达到的地方是其他人努力也无也无法触及的,是天才拓宽了人类的范围。但如果只是希望高薪优职,家庭幸福,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毕竟能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接近自己上限的人也很少,能达到甚至突破自己的在心理强度上也可以勉强算个天才了。
老婆有短板,她不喜欢语文历史之类的人文学科,受老丈人影响,喜欢刷数理化,看到怪题难题兴趣就来了。最大受益者是女儿,从小和妈妈一起玩各种智力游戏,解密游戏,今年考入省重点高中(录取率5%),女儿明显比一般女生的数学和物理好,妈妈的功劳还是主要的。
孩子智力水平肯定受到父母影响,但核心还是从小细致科学的陪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这个决定最终孩子能够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