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越严峻,面临的困难越多,人的成长越快
【本文来自《南北方干事态度差别很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cfs
哪些干部怎么来的?天生的?还是培养的?如果是当地天生的,挪了位置就没人能补上,那么是一码事。如果是当地组织培养出来的,那么能培养起来这批人,难道不能再培养出另外一批人?
是斗争中培养的,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斗争越严峻,面临的困难越多,人的成长越快。
举个四川的例子,四川解放前本省籍贯的基层干部很少,主要靠南下干部,他们来到四川后,先修都江堰,再规划铁路,然后完成土改,完成工业革命,剿匪,然后建立能源工业,比如开发煤矿、水电,再然后支援西藏,然后三线建设,这段过程中,老的南下干部把自身的经验传给年轻的本地干部和学生干部,因为做的事情多,锻炼就非常大,等南下干部退居二线了,当年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一批年轻人也成长了,马上就可以接班了。然后再带领更年轻的干部摸着石头过河,搞军工转产,找市场,升级产品,调整工业结构等等,等这一批同志退了,被带起来的年轻人又能做事了。这样干部队伍的传承就非常完整。
我再举个辽宁的例子,辽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部分干部被老张摧残了,接着抗联留存的干部也很少,解放战争只困难了一年多,剩下很多时间都是优势,很多1946年后入党的同志都没参加过游击战,靠中央调来的干部维持着,结果1949年大部分南下了,解放后一部分朝鲜族干部支援朝鲜去了,一部分老干部受了高岗的影响日后工作受影响。接下来要培养新人,谁培养呢?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太少了,也没成体系,一个县委班子安排一两个,不够用。实践锻炼当然也可以,但是,土改他已经完成了,土匪也剿完了,铁路公路都很完整了,工业体系比内地很多省都要完整,然后还有苏联项目大量落户有现成经验可用,粮食他可以从吉林黑龙江调,所以他的年轻干部顺风局打得多,无法经受到四川干部同时期同等强度的锻炼。所以他创造性和抗压性不强,在计划经济时代还好一点,听国家的话就可以,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干部队伍面对一些困难就容易慌乱,最终酿成九十年代的种种杯具,恶性循环了十多年,现在还在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