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吉思汗可以西征打倒欧洲,人家怎么做到的

【本文来自《为什么在怛罗斯之战与扎鲁特泉战役之后,中华帝国就不再对欧亚非展开征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模式下,没有明确的收益。

开玩笑话说,往西打,中原人能得到的能种田的地没多少,而且不连成片。新疆是绿洲文明,是连绵不绝又被荒漠分割的半独立绿洲组成,这种半独立分割的地理特点,天然不好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维持统治。一个绿洲能承载的驻军数量是有限的,战线拉的过长,一个一个绿洲接力供给前线大军是极端困难的,而且,不可持续。进入中亚,又需要跨过天山这样的天堑,中原王朝的兵锋,如果进入中亚真是樯橹之末,根本组织不起来有规模的军事力量。这就为什么比如高仙芝大军里很大一部分是当地的部族武装,这些武装对中原王朝的忠诚度极低,天然的倾向于反水自立小王国。所以,大西北,尤其新疆的地理特征造成了,那个时代的中原军事力量很难在中亚形成拳头,维持有效,长期的统治。维持这种统治,需要财政资源源源不断的供给,对中原王朝来说是一个绝对的长期大包袱,而且,收益极低,别说贸易利润,对古代人来说首先商贸带来的财政收益永远是辅助性的,而且,对朝廷来说不一定需要维持绝对统治也可以获取贸易收益。

所以说地理决定历史确实是有道理的。那有人会说为什么成吉思汗可以西征打倒欧洲,人家怎么做到的。那我们仔细来看。

第一,地理上蒙古大军西征走的是比新疆相对更北的路线。是一路大草原直接同到中亚在从北面南下中亚,到黑海中东,走的是一个兜击路线,从北面直插中东腹地绕开了新疆,天山山脉,阿富汗山脉这些硬核桃。

其次,蒙古大军也是完成蒙古矮马,草原饮食模式,例如,肉松,奶粉这些发明之后。主要装备轻装备,多用弓箭,近战多用弯刀,骨朵比长矛更轻便的装备,改造之后才有了大规模西征的条件。说白了,就是对后勤依赖更低的轻装化才有条件西征。

最后,蒙古是西征成功了,但是,蒙古能维持有效长期统治吗?一样没有,古代社会没有连绵的农耕地理条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郡县制统治。这是无解的,这也是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洲印第安人社会模式无法进步的原因。

好了,我们谈完“塞防”再来谈“海防”。

我们还是不严谨的举例来说,就说郑和吧。本质还是赔钱,而且是长期大大的赔钱。为什么,玩笑话说,郑和生的太早了了,郑和的船太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本质西北路上还是一样,成本和收益问题。

还是那个概念,贸易收益对于有稳定农耕收益的朝廷来说,贸易收益永远是辅助性的,而且,不稳定。而且,对于掌握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中原王来说,对海上商陆不维持直接统治一样可以获得贸易收益。玩笑话说,哪有一个车企自己经营4S店的。我掌握商品供应,我就没有更大的欲望去再维持高成本维持贸易同路。阿拉伯人,欧洲人不能自己生产茶叶,瓷器,才会去玩命占贸易路线。而且,欧洲人更想要的是有产品供应能能力,不是这样大吉岭茶,德国骨瓷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老B登一定要搞通胀法案?人们总是更希望要的是成产端,而不是贸易段。

至于,维持商陆,郑和时代还没有摸索出可靠的,低成本的殖民贸易方式。玩笑话,郑和的船小一些,成本会成倍降低,财政压力小很多,那些“文人”也骂的少一些,政治压力会小很多吗,你这个项目没准就续下去了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