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土地市场实现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本文由“ONCE”推荐,来自《赵燕菁: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评论区,标题为ONCE添加】
我完全赞同赵燕菁教授的观点,不仅如此,我还认为,赵燕菁教授是难道清醒理智的专家学者。之所以认同,是赵燕菁说的,和我在深圳几十年经历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蹒跚起步到世界知名,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嫌弃到被羡慕,等等,都是相吻合的。
即便和我一样,在深几十年的不少熟人,却和赵燕菁教授视频弹幕里漫骂赵教授的喷子一样,它们已经骂了几十年,从深圳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时期,一直骂到现在,永远都不感恩。
任何投资建设经营都是先负债,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任何时候都有人获益多有人获益少,甚至利益受损。为什么中国比很多国家都晚实行市场化,却超越世界绝大多少国家的发展成就?或者换一个说法,为什么很多国家比中国早加入WTO,甚至早开始工业化,却做不到高速发展?发展必须投资,投资的启动资金的来源在哪?开始发展后,工业发展壮大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资金从哪里来?资金来源是否可持续以及是否可靠?是否附加苛刻的条件等等,都是执政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不是喷子们喜欢考虑的问题,也没有那个能力,喷子们是从自身收益的角度出发,骂人又不用成本。
深圳经济特区的启动资金,国家拨付了二千万,邓公的话,国家没有钱,只能给你们二千万,你们要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国的未来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深圳如果一直搞来料加工,最多也就目前越南的模样。即便是搞来料加工,还得要先搞三通一平,先建厂房,先通水电,先建码头,先配上集装箱运输车辆和集装箱,否则,外资也不来深圳,光人工便宜有什么用,人力价格低的国家有的是,这一切,都需要钱,可是当年我们最缺的就是钱!我母亲工作的公司就是开发工业区的,深圳早期的几个大工业区就是她们公司开发的,我因此对这方面比其他人了解的多一些。
土地拍卖,有偿转让使用权,是借鉴香港的经验,是曾经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当年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介绍引进到深圳的,深圳开全国之先,开始土地使用权拍卖,从此,深圳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多年后,土地融资逐渐在全国铺开。89年我第一次去上海,特意去传说中中国最繁华的南京路转转,店铺很多,人流很多,商品却很一般,款式落伍,没有购买欲,居民住房逼仄,除了外滩看着还可以,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小楼,浦东还是一片荒凉。我和同事在上海住了三天,第一天住宾馆,第二天住在上海交大里的教师宿舍,第三天住在同事表弟的新婚新房,在郊外的闵行区一套一房一厅上海交大教职员福利房,十几平方隔出一房一厅,我们睡在厅的地板,大冬天,表弟给我们在地板上铺电热毯,从上海交大校园做公交车到新房,晃晃悠悠的走一个半小时,公交车还没有暖气,真冷。。。这就是魔都当年的实际情况。
土地金融,让中国起飞,土地金融在不少地区变成了土地财政,经济起飞了,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让中国可持续发展,是个重要考题,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土地金融却不能抛弃,房地产不能往死里整,国民住房需求必须考虑满足,这种既要又要的两难选择,其实赵燕菁教授已经在上一次的文章里给出了可行的建议。
当然,我知道,即使按照赵燕菁教授的建议,中国实行了金融属性的商品房和保障属性的保障房两个区分市场,满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刚需,还是会被部分人漫骂,保障性住房解决了住房刚需,却在一定的年限内限制了这些人的套现获利的机会,照样要骂娘。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