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送布洛芬的人,怎么还不去死啊?”

作者 | even、黄瓜酸啤

来源 | 她刊

2022年果真多灾多难,她姐所在的北京几乎全都新冠阳性了一圈,现在陆陆续续都康复了。

最严重的那几天,北京的药店一下子都买不到药了,物流也运力不足,整个城市最紧缺的就是布洛芬。

我记得自己潜伏期比较长,阳性得比较迟。而朋友家中高烧不止,我把公司仅剩的几粒布洛芬闪送了过去,此时的调度费也翻了一倍,可见运力有多紧张。

后来我的病程开始了,靠室友的接济,药物没有短缺。又因同事小区里有人售卖抗原而拼了半盒抗原,支撑着度过了整个患病周期。

康复之后,又把剩下的抗原送给楼里急需的邻居,之前备的血氧仪借给朋友家里的老人用。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像我一样,兜兜转转一大圈完成了新冠互助的内循环。

这时网上也出现了救燃眉之急的同城互助送药平台。

500

500

      图源:网络(下同)       

可见在城市陷入医疗挤兑、药物紧缺的时刻,通过朋友、熟人、亲人、邻居构建而成的网络,反而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附近性”就像血液流通血管,支撑着小至家人朋友、大至整个社区城市的运作。

很多暖心的故事在各处发生,直到前两天,她姐看到个新闻直接气到脑门疼——

杭州有个女孩出于善意,给同小区的素未谋面的男子赠送药物。

500

500

没想到好心当成驴肝肺,女孩反被该男子踹门、辱骂,言语不堪入耳。

他甚至骂女孩是“母狗”“你怎么还没死!”??

到底怎么回事,现在坏蛋都这么横行霸世吗?

500

被践踏的善意

事情发酵的源头——女孩最初发布的视频,目前已经不可见。

她姐看到的搬运版本时长有3分钟,能气得人头顶冒火的程度。

整个事情很简单,女孩好心赠药,只因让对方等待了几分钟,便被激烈踹门。

过程中,女孩向其解释正在剪药,并提出踹门行为不礼貌。

没想到男子进一步恼羞成怒。

收到药后,又去而复返。

一边在社交平台回以“问候亲人”的辱骂,一边又继续踹门骚扰。

500

女孩无奈地选择了报警,并于不停的踹门声中,试图开门与他沟通。

这段交涉被视频记录下来,而人性的恶劣在其中一显无遗。

先是暴力。

刚一开门,女孩便被男子怼了一拳。

女孩身子晃了晃,正在录制的手机差点摔了出去。

500

接着是辱骂。

对话的当下,女孩耐心地向男子解释:

“我刚刚在找药,因为我头很晕我不知道药放在哪。”

面对同为病患的赠药者,男子刻薄地回应:

“那你咋没死啊,你现在站的好好的。”

“你怎么不去死呢?”

500

500

沟通只换来了单方面的恶语相向,连女孩病中的孱弱,也成为了被攻击的靶子。

“我阳了三天我怎么好好的,废物,你这个废物。”

“你看头发都秃了,没人要他X的废物,脏了吧唧的。”

500

500

男子不断输出着脏话与咒骂。

称女孩为“下水道的臭蟑螂”“母狗”“书读到屁股里去了”

500

500

甚至,他拿出手机凑到女孩前面,说“瞧你这X脸,多恶心。”

500

难以相信,这些话语出自受助人与好心者的关系中。

但男子还在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言行辩护。

比如,他试图为自己的暴怒寻找正当性,反复地质问女孩:

“你骂谁呢,你教育谁呢?”

“X大点多,你教训谁呢?”

“小X崽子。”

事实是,他将“没礼貌”的评价称作辱骂,相对的,却对自己说过的脏话选择闭口不提。

500

500

又比如,他声称自己毫无怨言地等了半个小时。

但其实在后来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当天的时间线——

20:06,男子询问地址想要上门取药;

20:12,女孩看到消息并回复;

20:29,男子到达并发出踹门的声音;

20:33,女孩把药交给男子。

事件发生在半小时内,男子于门前的等待时间不过只有四分钟。

500

这一系列污秽用词、过激行为,以及自我美化,不由得让人联想到“Incel(非自愿独身者)”。他们将自身的不幸归因于世界,对女性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甚至发起过多例恶性事件。

隐性的“厌女因子”无处不在。

就像新闻中常见,发出性骚扰被拒绝后大打出手的男性。生活中总是怀疑“被愚弄”“被怠慢”,而一次次恼羞成怒的男性。

以至于对帮助自己的人也能脏话不断,甚至发出肢体攻击。

而张口闭口“母狗”的踹门男子——

也正是看到了女孩的邻居是男性住户,才压下了气焰。

500

12月23日,事件当天以警察到场调解为结局。次日,女孩发布了视频。

一石激起千层浪,紧接着相关词条也上了热搜。

500

显而易见,出于善意的女孩遭遇了无妄之灾。

但后续发展,却让人看不懂了。

500

舆论的狂欢

将讨论度推向高峰的,除了男子的疯狂言行,也有报警后的处理方式。

在视频发布后,有媒体询问警局该案件处理结果。12月24日,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已互相道歉,谅解了。”

500

很多人去质问女孩为何道歉,是否她才是过错方。


女孩自己更是一头雾水。

500

她无奈地发文否认,“我没有道歉,警察只是温和地劝离了踹门者,我提出让他给我道歉,被无视了”。

并透露,当她提出存在男子再次前来骚扰的隐患时,警方却站在男子立场,告诫她:

“你懂不懂法律。”

“他去哪里是他的自由,我们管不着。”

500

男子的张狂有目共睹,而公理正义似乎没有支持好心人的善举。

在沸腾的舆论下,12月25日警方发布通报。

没有回应不当言论的问题,称答复“互相道歉”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情况,已予处罚,且目前男子以书面道歉的方式致歉。

500

      图源:网络       

同天女孩也发微博称双方达成和解,附上了男子的书面道歉。

500

道歉信的落款日期是12月25日。

当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就这样落幕了。

但这真的是完美解决吗?

无论是,一开始的“和稀泥”手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还是后来警方通报中的“各打五十大板”——将男子“2次上门取药未联系到人”定为矛盾的燃线,即便那两次只是“迟6分钟回应,迟4分钟回应”。

500

这些以和为贵的做法,我们之前在新闻中很是常见。

比如2021年的那条,社工劝女孩和令自己染上毒品的前男友结为夫妻的荒唐新闻。

500

但这样看似中立,趋于和解的的处理方式,却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好的效用。

而在踹门事件中,最终男子虽然以道歉信致歉,但他的态度依旧微妙。

警方通报中写——男子认为自己被愚弄,于是发生争执。

但在他字里行间的说辞——“我以为是她在家出了意外,所以敲门大了点声”,仍是在为自己辩白、开脱。

500

若不必为恶行付出代价,便不会产生敬畏之心。

善意的流转也会增加成本。

如今点开该新闻相关的讨论,大多是“不敢送药给他人了”的感叹。

支撑我们共度难关的互助信任,轻易地有了裂隙。

500

也正是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给了很多舆论把事情搅浑的空间。

比如经典的“荡妇羞辱”。

有网友口空造谣,猜测女孩免费赠药有所企图,看到踹门男子不帅便临时反悔不想给了。

500

过一会儿又是“圣母活该”。

评论区中,“虚伪假善,送药还让人等”,“吃饱了撑的”等言论层出不穷。

500

作为施善者,女孩却要对“赠药时间”“前因后果”“为什么无偿赠药”甚至“情感状态”,予以一一回应。

500

      上下滑动查看       

反复解释,才能消解那些“受害者有罪”的言论。

善意被一次次地泼了冷水。

互助的土壤被污染,讨论的空间被愈搅愈乱。

一切是哪里出了问题?

500

「理中客」其实是坏的帮凶

根源不外乎我们处理矛盾的惯常思维——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息事宁人,于是各打五十大板。

“双方已和解,互相道歉了”,和和稀泥,当个和事佬就过去了。

包括热搜用词——

#杭州警方通报女子送药被踹门#

#被赠药踹门辱骂女邻居当事男子道歉#

#侠客岛评女子赠药被踹门辱骂#

500

      图源:新浪微博       

无一例外都是被动句式,让施害者隐形,弱化冲突,把焦点更多集中在受害者身上。

而女孩遭受这所有的无妄之灾,完全出于善良。

更气人的还有一些故意搅混水、和稀泥的网友评论。

他们的用语高度一致,就像复读机一样,在每一个新闻事件里说些正确的废话,摆出端水的公正姿态,两边各踩一脚——

“让子弹飞一会”“未见全貌,不予置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谴责粗口动蛮,也要谴责虚伪假善”……

他们看似理中客,其实从不拥抱任何价值和是非观,更不会为之践行,他们更像一群舆论场上的混乱邪恶派,只图嘴上爽就行。

我会想起那个令人寒心的旧闻,一个灵魂拷问:看见老人摔到要不要扶?

湖南湘潭的吴培军认为要扶,他出于善良,扶起了摔到的老太太,没想到老太袁某一口咬定是吴培军撞的,反要讹钱,从一百块到六千再到20万。

500

500

众人的舆论声变成了“要不是心虚,为什么扶人?”“老人不会无缘无故赖上你”“破财消灾,息事宁人”…

就在这种谴责受害者的呼声中,吴培军最终决定喝农药自杀,以死自证清白。

500

      《让子弹飞》    

500

其实我能在某一时刻理解为什么很多网友习惯于谴责受害者,一定要在鸡蛋里挑出骨头,绞尽脑汁要从没有做错的一方找出一丁点儿错。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失调。

讲道理世界应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没有做错的人遭遇厄运,那这样的厄运是否同样也会发现在“我”身上?

这让这类网友产生了很强的不安全感。所以事件中的受害者一定做错了什么,所以他们通过谴责受害者获得内心天平的平衡。

但只要跳出精致利己的思维怪圈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只获得了一时的内心平静,却造成了社会上更大的不公平。

这样的人一多,更让善良没有安身之所,世界也会陷落于混乱之中。

所以正确的做法永远是,勇敢地承认我们身处的社会依然存在不公平,厄运也会发生在好人身上。

所以我们作为社会网络的一员,更应当替好人发声,替弱者发声,通过舆论的力量予以修正。

几年前Philosophia哲学社有一篇公号文《理性客观中立,有问题》,最近又转到了主页上,文章写得很好,点破了我们面对理中客时又无可指摘又情感上难以接受的原因。

500


500

其实无论是派出所的各打五十大板,还是网络舆论的一分为二看问题,都是一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中立派,而文章指出,理中客很可能成为恶的帮凶。

中立代表着不惨和也不帮忙,这其实是一种特权,意味着有资格选择理中客的人,不会沦落到弱者的处境里,他其实是既得利益者,没有受到事件中不公正的压迫。

南非人权神学家Desmond Tutu 说:“你在不公正的场合仍然选择中立,你就选择了压迫者的一方。如果大象把脚放在老鼠尾巴上,而你却说你中立,老鼠是不会感激你的中立的。”

舆论发声其实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非常重要的权利,而它的力量其实是巨大的,能够至下而上地推动很多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有权力不使用其实也是对权力的滥用。

之前我们讲过要时刻check your privilege,除了知晓自身的特权时保持谦卑,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资源去帮助那些没有privilege的人。如果没这么做,就等于融进了压迫者一方,成为不公的帮凶。

正因如此,我旗帜鲜明地反对说正确的废话的理中客,他们没有改变世界的乱象,反而越搅越浑,在污浊之中苟且偷生。

其实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后真相的时代。

信息垃圾和谣言齐飞,百度已经检索不出有效信息,其他平台也没有好太多,每天要穿越一大片情绪广场,在盘出电子包浆的截图和二手资料里鉴别真伪。

这样荒诞的年代,我更觉得,求真求善尤为重要。

之前我们讲过《知识宪法:保卫真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一群混淆视听的自由言论中依然保有去伪存真的标准,这个标准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公平和正义,势必不是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

500

      《知识宪法:保卫真理》  

500

所以抛弃中庸的理中客思维,很重要。

学会独立思考,并勇敢得出自己的立场,很重要。

守护善良,站在弱者这一边,很重要。

走在这个越来越分裂、越来越原子化的世界,最重要的品质不是明哲保身、高高挂起,而是勇敢捍卫心中的理想秩序。

最后让我以《卡拉马佐夫兄弟》那句话共勉:

“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永不相忘。”

监制 - 她姐

作者 - even、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