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崔凯:转基因,你担忧科学吗?(原始视频)
摘要:近年来,关于“转基因”的话题一直颇具争议。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也是各执一词。那么,当今的中国公众群体对于转基因食品究竟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认识呢?中国食品工程博士崔凯在《自然》旗下的《npj-Science of Food》杂志上发表了《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中国消费者调查》,引发了一定的社会讨论,但部分反转组织对该调查进行片面解读,误导公众。本片由该调查者发起人崔凯博士参与制作,视频中崔凯亲自对转基因话题做出了权威和第一手的解读,并与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一起回答了观众关心的问题。本文转发该视频以正视听。
6月5日,中国食品工程博士崔凯,在《自然》旗下的《npj-Science of Food》杂志上发表了《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中国消费者调查》,并制作了相关视频,针对大家最关心的转基因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关于转基因的全中国范围社会调查于2016年展开,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063份,受访者涵盖了中国大陆全部31个省份的193座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总体上对转基因食品持支持、中立和反对态度的比例分别为11.9%、46.7%和41.4%。(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8-018-0018-4)
其中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群体对转基因食品支持率最高(19.5%),反对率最低(18.5%)。西部省份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最低(7.4%),反对率最高(51.3%)。大学及以上学历群体中,理科背景的受访者对转基因的支持率(14.1%)显著高于文科背景(7.5%)。高收入群体(51.6%)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率要显著高于低收入群体(34.2%)。
在这次调查中,有几项统计结果非常耐人寻味:
1. 关于转基因的技术细节
只有11.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38.8%的人表示“完全不懂”。
该调查问题为:对转基因中涉及到的外源基因导入、基因重组和基因表达等技术原理,您是否了解?
2. 主动查询过转基因相关资料的受访者只有1/3
3. 网络上反转基因的文章是不是存在带有商业利益的误导倾向?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但有1/4的人认为存在商业诋毁。
该调查问题为:有观点认为网络上一些反转基因的帖子,是某些“非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 、出于商业目的、恶意诋毁转基因食品和生产转基因食品的竞争对手,误导消费者,属于不正当竞争。你对此的态度是?
4. 对于农业部推广转基因技术持反对态度的只有18.9%
有28.8%的受访者支持中国农业部推广转基因技术,52.3%表示中立,18.9%持反对态度。
该调查问题为:农业部表示,转基因是一项高技术、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战友一席之地。您对此的态度是?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我国现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只有1.2%的消费者知道中国政府仅批准了棉花和番木瓜这两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绝大多数公众并不了解许多被冠以“转基因”之名的作物属于谣传。
5. 爱国就应该反对转基因?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转基因应基于科学
有13.8%的公众认为:转基因可能是美国对中国的“生物恐怖主义”,爱国就应该反对转基因。换言之,美国就是电影《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而中国正是其要毁灭的对象。有些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已经从理性质疑蜕变为人身攻击、道德审判和阴谋论,主要指向转基因育种学家、种子公司和向中国出口转基因大豆的美国。“贸易战”“海外敌对势力”“国家安全”“美帝国主义”“断子绝孙粮”……吸引眼球的标题不断唤起这个国家后殖民主义的民族情怀,轻易吞噬了理性精神和科学意识。相信这一说法者的,甚至包括我们身边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良师益友。
世界上从事作物育种工作的研究人员数以万计,他们都受过良好的生物学教育。如前文所述,相对于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是更为精准的新一代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会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选育的新品种也要经过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专业评审才能够商业化种植。育种专家不是恐怖分子,他们转入植物的不是毒素,而是能够优化植物生长性状的基因,终极目的是造福人类。
公众是否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抱忧虑甚至恐惧态度呢?
事实上,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已经联合发布了长达606页的研究报告,并做出结论:“目前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表明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存在健康风险方面的差异,没有任何疾病与食用转基因食品之间存在关联,不会为人体健康带来更高的风险。”这是全球最为权威的学术机构联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做出的总结。
尽管很多中国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还不甚了然,但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非常欣慰得看到仍然有超过一半的(54.4%)的公众认同“转基因争论要基于科学”——这将成为未来转基因争论在中国回归科学和理性的基础。
6. 只有12.8%的人反对医疗领域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应用于医药领域。今天耳熟能详的胰岛素、重组疫苗和干扰素等都是转基因药品,在临床上已经不可或缺。进入80年代,转基因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育种领域,转基因作物在1996年开始推广种植。转基因药品至今已经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人们对其持欢迎态度,但转基因食品却没有这样的运气。46.8%的消费者支持转基因药物,这远高于转基因食品11.9%的支持率。然而仍有12.8%的受访者反对开发转基因药物,而且我相信有些反对者及其家人实际上正在使用这些转基因药物,却浑然不知。在中国,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缘由,相关争论变得更为复杂。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闭关锁国的晚清,人们曾担心用照相机拍照会被摄走灵魂,喝自来水会“断子绝孙”,修铁路会断了大清帝国的龙脉。诸多说法在现代人听起来荒诞不经,可在当时这就是事实。历史如同一面镜子,今天很多关于转基因的传说危言耸听,和百年前的那些传言似乎存在某些暗合。
7. 有1/4的受访者认为“反转”有恶意竞争之嫌,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还有近1/5的人持相反意见。
8. 比起转基因问题,公众更关注其他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9.公众更信任主流生物科学家
质疑本身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引发更多公众关注和讨论,让不同的思想和声音碰撞出火花,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些高端国际会议为了避免与会者不必要的争论,选择采购非转基因食品,这一举措又引发公众更多的猜疑,认为“这恰恰说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这种逻辑令人想到一种场景:张三和李四存在观点分歧,为了避免陷入持续争论,张三提出“搁置争议、换个话题“,李四却据此推断张三“理屈词穷、心里有鬼”。
当然,不可能苛求公众都能了解转基因的科学原因,但从常识上有些更简便方法:其一,转基因是一项生物技术,要多听听生物学家的观点。其二,很多消费者青睐进口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道理大家都懂的,所以可以多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尽管各方已经陷入逻辑上无休止的辩论,但沟通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方面,今天的地球上生活着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物种。很多物种都是在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后,建立起一套严谨的基因编码。今天,转基因技术可以跨物种导入外源基因,这对该物种乃至整个生物系统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转基因作物已经推广了二十多年,但相比于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人类文明与科学研究历程还太过短暂,科学家应该对未来心存敬畏之心。从理论上的基因漂移、脱靶效应,到实践中的规范种植,转基因的产业化要可控、可知、可溯。
另一方面,我们当然可以希望用百年、千年的时间去验证转基因。人类1921年发现胰岛素、1928年发现青霉素、1957年发现干扰素,如果都要经过千百年的验证才能够进行临床应用,此间会导致多少人被病魔夺取生命?地球上的人口正在以每小时1万人的速度增长,2050年地球需要有能力喂饱百亿人口,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去等待?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所面对的粮食安全、化学农业污染和种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又如何解决?
回归理性,让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还需要更多人付出努力。
转基因在中国,路在何方?借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安全不安全,应该是科学来评价;能种不能种,应该由法规来处理;食用不食用,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