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谈,流调、划定密接人员如何更精准

【本文来自《重庆: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接者标准,密接者符合条件可居家隔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鼠尾
  • 想的很好。不过实际中多个设备多个麻烦,而且要单独供电充电。没电了挺麻烦。

    我给你一些改进建议

    我的方案是蓝牙扫描蓝牙MAC地址辅助定位,蓝牙每个智能手机都有,而且这个定位技术是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方案。只需要给社会开发提供一个专用防疫app就行了,这个app还要集成目前用的健康码,核酸证明等常用的全国统一功能。蓝牙自身的传输距离十米,而且穿障碍性能弱,使其天然成为了判断是否接近的好工具,不仅能无感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到了某个地点,还可以判断两个人是不是够近,是不是接触时间够长。再配合ags GPS定位技术,基本可以搞定人员位置,接触情况。

    对手机app后台运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但这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至于让人们一直都带着手机,那个更简单,不需要行政命令强制。就在app上提供一个实时查看附近风险区,风险个人情况的功能,大家强烈的避开危险区的愿望自然会提醒时时带着手机,开着这个app。

你说的可是“利用手机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通信功能?”。早在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看到有德国人提出过类似想法,我也研究过此类设想,但感觉难度太大,存在“数据量太大且不分公共与私密场合”等等问题。

然后今年中才换个思路,提出由“业主/地点”(公共场所)自己布署“WIFI信标”的方式来解决“如何测量”的问题,而有关“测量误差”,相对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注意,在公共场合大规模、网格化布署的WIFI信标 与个人无关,不存在个人多个设备、充电的问题(其实,目前绝大多数“公共场合”都是有自己WIFI信号的,只是不方便直接用于防疫目的而已)。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WIFI信标(DONGLE)”与“蓝牙信标”都是可以使用的,市场上均有商品化的产品,价格也差不多(20元/个左右),但经过实际测试比较,发现WIFI信标的手机技术性能(灵敏度、响应速度、应用成熟度等)会更好一些。

目前疾控部门基于所谓“三公(工)一大”搞的“时空伴随”,测量范围是基站信号覆盖半径(500米左右),误差太大了;大规模布署WIFI信标之后,测量范围可以缩小到“同一物理/视距空间的10米以内”,这个比当前“按居住地(单元、楼栋、小区)封控隔离有关密接人员”要精准太多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