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做出更好决策?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500

01

我看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的书,也写过不少和他有关的文章,最感兴趣的是他青年时代的历史。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其实都并不是党的领袖。

虽然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就基本确定了他的实际领导地位,但事实上,从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直到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整整20多年时间里,他从未在名义上获得过党的最高领导权。

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曾遭遇过很多次的打击,受到过党内处分、被误“开除党籍”、剥夺军事领导权、在红四军民主选举中落选、被排除出党的决策小组,甚至长征都差一点没带他走……

我在看这些历史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当年几起几落的毛泽东,究竟是如何打败博古、张国焘、王明等一干牛人,最终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呢?

 

02

我从两个外国人的话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斯诺,是抗战时期的美国记者,他在1936年到达当时中央所在地陕北,并将所见所闻最终写成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在这本书里,他写道: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基于此,他对毛泽东作出了“窑洞里的预言家”的著名评价。

另一个人叫约翰·S·谢伟思,是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

在与毛泽东等人经历了3个多月的深入接触后,他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

最后,他的结论是:目光远大。

 

03

这两个外国人的话,用另一句大白话来表达就是:

毛泽东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想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他想的往往总是对的。

其实,革命时期,大家的想法都很简单:你说得对,我们就跟你走。

而毛泽东,就总能在面对很多重大关头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为大家指出正确的路;或者在跟着其他人走错了路,受到挫折时,回头发现还是毛泽东说的对。

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确定方向。——福原亨一

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当年毛泽东思考的问题可不是什么“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这期双色球篮球号码是单数还是双数”之类的事儿,说对了也就说对了,说错了也无所谓。

他所思考的都是红军往哪里走、中国将何去何从之类事关党和国家生死的终极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总能思考出对的道路和策略,作出精准的判断,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能力!

更重要的,他是如何拥有这种思考能力的?

 

04

如果多去看看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传记,你会发现彼时彼刻的他,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充满理想,却又十分迷茫。

1912年,快20 岁的毛泽东还在读中学,他做了一个后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读书时都会做的决定。

退学。

但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在好几所学校报了名,这些学校五花八门,有商校、警察学校,甚至还有一所学习造肥皂的学校。

那时候的他,别说思考出中国人类该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了,甚至连自己今后要做什么都没想明白。

只不过,和现在很多人迷茫时就靠着电影、游戏、旅游打发时间不一样,那时候的毛泽东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今后干什么,但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

退学后的毛泽东寄居在湘乡会馆,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中午只是买两块米糕充饥,算作午餐,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

读的最多的书有两类,一类是中国的历史书,还有一类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学。

你如果也看过这两类书,就会知道,这两种书恰好是最容易激发人去思考的东西。

特别是历史,那一个个看似陈旧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后面,其实是历史上曾经活过的最顶尖人群的经历、斗争和策略,透过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去推测他们在不同境遇前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历史,本就是英雄史、精英史。

那么,毛泽东读历史又读到了什么程度?

我在29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这本历史书。

这本书上起伏羲氏,下至明亡,共一百一十六卷,几乎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编年通史,被称为万世君臣的政治教科书。

而毛泽东在19岁的时候就通读完了整套书,而且看得爱不释手。

中国的《二十四史》,很多人可能连一本都没有完整读过,毛泽东不仅全部读完,还做了非常详细的批注。

我有时候走进书店,看到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都会忍不住思考:我的毛爷爷啊,你究竟是怎么啃完这些书的啊?

 

05

除了大量的阅读历史与哲学类思辨性非常强的书,毛泽东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搞调查。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花了一整晚的时间,看完了毛泽东写过的一本书,名叫《寻乌调查》。

这本书一共5章39节,8万字。

没别的内容,全部都是他在寻乌县做的一次调查,细节详实到让人震撼,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每样都单独列条,种类、价格、什么店铺、什么价格全都细致标注。

甚至,连县里的妓院有多少家、名妓都有哪些、嫖妓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写到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的这8万字,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

除此外,他还搞过长岗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等,每一个调查的背后,都是数十天的实地查看,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访谈交流,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细致梳理、思考、总结成篇。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搞调查并不是他当上红军领导后才有的工作习惯,早在1917年,24岁的他就利用暑假的时间和另外一个同学,不带一文钱,徒步走遍湖南的长沙、宁化、安化、益阳、玩江5县,行程900多里,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

这才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06

毛泽东读历史、哲学,掌握的是思维工具,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的体系,而搞的那些调查,就是为这些思维的运用打下基础。

换句话说,毛泽东就像是通过看教参(历史、哲学)掌握了解题的方法,然后进行大量刷题(调研),既帮助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在不断验证、修正解题的方法。

学校里,我们管这样练出来的人叫学霸。

而现实里,我们管这样练出来的人叫“思想家”。

毛泽东后来提出的无数论断,做出的决策,都建立在他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现实情况精确调查的基础上。

比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持久战”等等。

而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源泉。

所以,如果你也想学会独立的思考,实现更好的决策,也同样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工具,离不开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

07

有一次,我安排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同事,去做年度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起草准备。

他可能觉得这种方案根本不需要什么准备,于是自己花了好几天时间,就给了我一份内容详细、文字优美、长达几十页的材料,后面还有几个附件。

什么都很好,除了根本无法实现。

因为这个看似牛逼闪闪的方案,根本就是他从网上找了很多大企业曾经做过的方案,整合而成的一个“大杂烩”。

既没有一个统一的理念,更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方案,注定是无法落实的,如果强行落实,也一定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也正是历史上,王明、博古、张国焘等人从一开始大权在握,到一步步遭到遗弃,而毛泽东却最终走上最高领导位置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也是我想通过毛泽东的故事,告诉大家的两条建议:

一、趁着年轻,多看看书吧,特别是历史、哲学类书籍,这能激发你的思考。

二、在将思考付诸实践之前,一定要多搞搞调研,这能让你知道你那想当然的思考有时候是多么愚蠢。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5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最新热文:

1“过气网红”陈行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中途离场

2. 我在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3. 从2019年开始,“轴”的人将更容易脱颖而出

4. 《西游记》里的唐僧,根本没有去西天取经

微信关注“栩先生”,可以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全网热文,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